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毅 《中国文化》2013,(2):53-63
童书业对《左传》的研究,无疑是现代《左传》研究中最富有价值和启发性的部分。在他的研究中,对古史传说的考证占有相当的比重(若将《春秋左传研究》与《春秋左传札记》合而观之,约占两书全部篇幅的十分之一),内容覆盖三皇五帝直至夏、商两代,下与西周的历史考证相衔接。从这部分卓越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左传》所载古史材料的学术价值,也不难看出童先生对其价值的了解和重视。但是,如果通读《春秋左传研究》及《春秋左传札记》,难免会觉得,他对这些古史材料的态度,略存一丝矛盾。在《春秋左传札记》"春秋时之学问"条,他谈到当时典籍之稀少:  相似文献   

2.
汤威 《寻根》2013,(1):20-23
众所周知,武王克商后,封纣子武庚为殷后,使之奉守商祀,随后发生了“三监”之乱,先秦诸子文献及《左传》《国语》等对此多有反映。然典籍文献对此段史迹的记录或只言片语,语焉不详;或偶有提及,模棱两可。对于承责监殷而叛反之人要么只提管叔,要么管叔、蔡叔并列,要么管叔、霍叔同文。而对于周初为镇掣东方、控制顽殷是否设置“三监”,或“三监”具体包括何人,则一概没有明确提及。  相似文献   

3.
《春秋》义例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今文家攻驳《左传》不传《春秋》,古文家为强化《左传》的传经性质,努力缔构左传家的义例体系,因此《左传》凡例成为春秋学的研究关注重点。《左传》凡例由《左传》作者采辑相关史料撰成,并成为左传家说解《春秋》大义的义例体系核心。如果从形式上追溯其产生来源,礼例是其直接渊源之一,律例则是秦汉厦其以后春秋家义例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寻根》2017,(6)
<正>《左传》《国语》提及的德目包括:亲、仁、祥、义、让、武、知、礼、信、忠、敬、俭、慎、成、端、正、善、孝、恭、温、顺、展、爱、毅、直、周、勇、惠、宽、恪、恕、弟、贞等,时人往往针对现实生活或具体事件、行为发出评论,这些事例是研究先秦时代道德思想的珍贵史料。本文依此剖析春秋士大夫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关系,梳理春秋时代有关道德情感的思想,为研究战国时期的道德论及人性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在史学、经学等研究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学者研究《左传》的成果汗牛充栋,本文拟就管窥近十年来部分研究成果,尝试对目前学界《左传》研究动态进行初步把握。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时期,《诗经》很少被称作《诗经》,当然,我们在《礼记.经解》、《庄子.天运》等中发现渐渐有了变化;当时称作《诗》,或《诗三百》。除过六首笙诗,共三百零五首。这三百多首诗的编辑整理,还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问题,但大体上人们认为和鲁国的乐师有些关系。作为后来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诗经》往往被认为是孔子删削整理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说法,认为诗原有三千,经过孔子的筛汰,留下了十分之一,人们称作“删诗说”。平心而论,司马迁的说法夸张了一些,通过对《国语》、《左传》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相似文献   

7.
高培华 《寻根》2012,(5):26-29
孔子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不仅是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简略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还常常以一字寓褒贬,借以表达其王道政治观点,以谨严的措词惩恶扬善,所谓“微言大义”。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有文献明确记载,“《春秋》三传”之《公羊传》《谷梁传》都传自子夏;至于《左传》,近现代学界有谓“子夏作”,有谓成书于“子夏门下一再传弟子”,可见子夏是《春秋》最主要的传人。  相似文献   

8.
朱凯港 《寻根》2023,(2):16-21
<正>致师礼是先秦时代的一项军礼,前人对此多有研究。限于材料,多是着眼于春秋时期,从致师礼的含义、致师礼的实行方式、致师者的身份、与请战和挑战的区别、所表现的礼义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述,十分详尽,但验之《左传》,似乎尚有缺漏和部分讹误之处,试述以探讨之。目前所掌握的先秦时期致师礼资料多载于《左传》,取得学者们广泛认同的大致有以下三处:  相似文献   

9.
《赵氏孤儿》在西方□陈萍《赵氏孤儿》是元杂剧家纪君祥根据《左传·宣公十二年》和《史记》等文献而编写的一出悲剧,记述的是春秋晋灵公时,赵盾与屠岸贾两族之间因政治斗争而发生矛盾冲突,权臣屠岸贾杀戮赵家满门300余口,赵家门客程婴、公孙杵臼等,以忠勇气概,...  相似文献   

10.
《性自命出》与《乐记》是反映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其中《性自命出》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中的儒家文献,“郭店一号楚墓竹简儒书各篇,与今存传世文献相比,在思想、内容、文字上,与《礼记》最为接近”(陈来:《史料困境的突破与儒家系谱的重建---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研究》,收入氏著《简帛与简帛研究》,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页)。而《乐记》也正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所以二者在思想上的交集可以更加丰富地反映当时儒家思想的面貌。本文拟以两篇历史文献为基础,探讨先秦时期儒家的乐教思想。  相似文献   

11.
四川《春秋》学有二千多年的研究史,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时代性。两汉重《公羊》学,蜀汉重《左传》学,宋元《春秋》学具理学特色,清末民初《春秋》学呈现考据学性质。其发展大体上与全国学术潮流保持同步,但东汉和清中期相对落后。第二,不平衡性。汉魏、宋元、清末民国初达到了较高水平,而南北朝、隋唐、明代则又处于衰弱局面。四川地区绵延不断的《春秋》学脉,构建了区域性《春秋》学史。  相似文献   

12.
刘向在校书过程中涉及对《国语》《左传》《战国策》《韩诗外传》等语类文献的整理,这种整理不但为编撰《说苑》《新序》提供题材储备,也使其熟悉语类文体的规谏意义与编撰方法。刘向通过"采传记行事"的方式将秘府相关资料进行甄别处理,在语类文献传统之下按照"类"的思路对它们进行分类,将其纳入二十个主题之下;并对那些章句杂乱的篇目进行清理,又造作新事来加以补充、完善。《说苑》每篇总论与其下编撰的资料存在一种阐释关系,属于经说体;而在每一篇内部,《说苑》存在对话体、记行体、格言体这些次生文体,《新序》则主要是对话体。整体上,《说苑》《新序》在"语"这一体式下蕴藏多样化的文体样态,既体现刘向对此前语类文体的综合和发展,同时也反映刘向积极借助这些文体来实现其"以著述当谏书"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高黎 《华夏文化》2010,(3):55-56
<正> 和谐一词较早出现于汉代郑玄给《诗经》作的笺注。《后汉书》和《晋书》中也出现过。在《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国语·郑语》、《论语·子路》、《中庸》等体现了古人对于和谐的重视。《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反映出和谐思想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最终做到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是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它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  相似文献   

14.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至春秋战国渐成一股思潮,历经整个封建社会而不衰。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转折时期,它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近代民主思想的内部基因。民本思想于是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强者,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论及民本思想,学术界每引述《尚书》、《左传》、《国语》和儒家经典来说明,又因孟荀等儒家大师倡民本尤力,所以,常把民本思想的走冠奉送给儒家。如近出《中国儒学辞典》“民为邦本”条说:它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论点之一”。《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人本、民本、民主”条也主要介绍儒家的民本思想。笔者所见其他中国…  相似文献   

15.
<正>《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梦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仅第五回便融合了四种不同的梦型:亡灵警梦、神仙助梦、预兆之梦和适志警梦。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在继承传统梦文化的同时,还加以改造和创新。以这四种梦型为参照系,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探究《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亡灵警梦亡灵警梦是指亡灵通过向梦者预警并指出脱困之法,从而使梦者转危为安之梦。这种梦型早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就有记载:晋楚鞌之战前夕,晋将韩厥梦其亡父谓其"且辟  相似文献   

16.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尹盛平《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国语》是记载炎帝事迹最早,也是最可靠的文献。从以上所引《国语》的记载中,可...  相似文献   

17.
新近公布的《张家山汉墓竹简》中有《盖庐》一文 ,系春秋时吴王阖闾提问作开头、申胥即伍子胥回答为主体的一部兵书 ,实际反映的是伍子胥的军事思想。本文先据传世文献简单介绍了伍子胥其人和其颇具“兵阴阳家”色彩的言论 ,而后分析《盖庐》全文九章内容 ,认为《盖庐》除了涉及治国用兵的一般性兵家原则以外 ,主要反映了伍子胥作为兵阴阳家的思想方法。在兵阴阳家著作大量遗失 ,学界对其具体情形的了解受到限制的今天 ,《盖庐》的公布必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春秋》书法",历来论者甚众,观点纷呈。苏轼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春秋》中相关记载或表述的"书法"问题。苏轼之论"《春秋》书法",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其"《春秋》书法"观不仅有对先儒尤其是"春秋三传"的批判吸收,更有自己的独到发明。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褒贬历史事件与人物,均以"礼"为评判准则。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坚定拥护者,苏轼论析"《春秋》书法",探究圣人之意,亦以"礼"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寻根》2020,(3)
正"疟"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疾病,据记载,周武王姬发"克商之二年,即病疟"(张萱:《疑耀》卷二),虽不能确定属实,但先秦文献如《左传》对此病有所记录,出土简帛如上博简也有《景公疟》等篇,皆是旁证。可以说,"疟"贯穿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人们对它曾十分熟悉。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昌明发展,"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而古病名  相似文献   

20.
郭店楚简共有先秦文献18篇,其中道家文献4篇:即《老子》甲、乙、丙和《太一生水》。其中,《太一生水》篇是我们之前未见到过的先秦文献,颇显珍贵。《太一生水》篇主要阐释了关于宇宙如何生成的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辩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