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早期儒家心性论建构过程中,早期儒家《诗》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诗》言人之"情志",《诗》之情感世界为早期儒家阐发自身的心性论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思想资源和广阔的诠释空间。《诗》是早期儒家讨论和论证礼乐文化内在本质的话题和依据,也是其借以展开性情与礼义关系讨论的思想资源。在子思学派论证"慎其独"即是"慎其心"的心性哲学和天道观过程中,引《诗》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  相似文献   

2.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性情论是其儒学思想的重要一环。 一、性情论的理论前提 性情论的理论依据是儒家之道,性情论是儒家仁义之道在人性上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性自命出》与《乐记》是反映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其中《性自命出》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中的儒家文献,“郭店一号楚墓竹简儒书各篇,与今存传世文献相比,在思想、内容、文字上,与《礼记》最为接近”(陈来:《史料困境的突破与儒家系谱的重建---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研究》,收入氏著《简帛与简帛研究》,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页)。而《乐记》也正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所以二者在思想上的交集可以更加丰富地反映当时儒家思想的面貌。本文拟以两篇历史文献为基础,探讨先秦时期儒家的乐教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大至国家邦交,小至日用伦常,无不贯穿着礼的规制详节与精神追求。在先秦儒家典籍中保存着众多论礼、述礼之语,涵盖了礼容、礼器、礼制、礼意等方面。相较于外在形制与精神价值的研究,礼容之学尚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书院是中国古代文教的重要载体,对礼容之学的讲求尤为措意。中国古代书院将礼容之学在书院的开展视为变化诸生气质、涵养德性的关键环节,藉由礼容之学的落实来培养书院诸生  相似文献   

5.
《庄子》与《易传》在谈及言意关系时,均提出了"言不尽意"论,但看似相同的观点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内在思想理路:作为儒家经典的《易传》之所以提出"言不尽意"论,并非是在质疑语言的达意功能,而是为了大力表彰圣人之意的广大深邃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的伟大创造,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宗经"、"征圣"的必要性;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却是建立在对一切人类智慧极端怀疑的基础之上(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圣贤经传之达意明道功能的强烈质疑),最终走向的是对儒家"宗经"、"征圣"思想的彻底批判。不过,虽然庄子认定,有限的人类智慧根本无法测度无限之"道",作为人类智慧衍生物的语言文字更无法触及"道"之真谛,但《庄子》却正是于不可言说之处开始了言说,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与《易传》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6.
关于"《春秋》书法",历来论者甚众,观点纷呈。苏轼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春秋》中相关记载或表述的"书法"问题。苏轼之论"《春秋》书法",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其"《春秋》书法"观不仅有对先儒尤其是"春秋三传"的批判吸收,更有自己的独到发明。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褒贬历史事件与人物,均以"礼"为评判准则。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坚定拥护者,苏轼论析"《春秋》书法",探究圣人之意,亦以"礼"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 《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尽管"礼"是被用来处理上下、左右、内外各种事物的行为规范,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主要功能在于区分,突出强制性,但是礼实施的最佳境界却是和谐。下面以乡射礼为例阐  相似文献   

8.
吴光 《中国文化》2010,(2):165-175
<正>一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浙江学人历来富有社会批判精神。东汉时代的大哲学家王充(浙江上虞人)就是一位伟大的批判家。他立足于"元气自然"宇宙观和"无神无鬼"唯物论,以"实事疾妄"为著书立说的根本宗旨②,系统而深刻地批判了盛行当时的"天人感应"论、"王权神授"论、"天命目的"论、"灾异谴告"论、"人死为鬼"论以及关于历史兴衰、政治得失、自然灾变、风水时令、民风习俗等方面形形色色的歪理邪说与谶纬迷  相似文献   

9.
正华夏文明的人文理性精神,奠基者为制礼作乐的周公。"礼"作为人文理性精神的鲜活体现,展示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以"六礼"为中心的聘娶礼,在周代贵族阶层中广泛流行,并逐渐向下层民众渗透。《仪礼·士昏礼》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周代士阶层的婚礼仪式,昏就是婚的意思。这一仪式分为婚前的六礼与婚后拜见公婆两个部分,后人也基本按此进行。一、以媒人为桥梁的婚前仪式《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古代的婚前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  相似文献   

10.
王泉根 《寻根》2012,(3):120-122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指的是关于礼的仪式和制度,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种是关于礼的专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二十四史中凡是有志的都有礼志;历代的类书、会要、会典乃至地方志等,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大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小到个人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都归于礼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田君 《寻根》2012,(4):7-11
礼与乐,实际上具有一体两面性,正如((周易·系辞》所论“一阴一阳之谓道”,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维持必要的张力与动态平衡。((二程遗书》卷三记载程颢论乐云:“弹琴,心不在便不成声,所以谓琴者禁也,禁人之邪心。”典出((白虎通·礼乐》:“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此说源于((乐记》“乐盈而反”的乐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音乐家。孔子在音乐上有精深造诣,对古代音乐理论多有总结,对保存古代音乐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音乐与礼、音乐与仁关系的论述,对儒家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考察贾谊《新书》对《记》文的征引情况并梳理贾谊的学术师承渊源,可知其礼治思想与《记》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贾谊论礼治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论以礼别异与以礼防乱,论礼治的目的与实现途径等,其说多取自《记》文。贾谊积极地汲取《记》文中的礼治思想与政治智慧,作为其推行礼治、维护君权和构建新制的重要理论依据,也作为解决时代重大课题的具体策略与途径。从另一方面看,当时单篇行世的《记》文正是由于贾谊等汉初重要学者的高度重视,其影响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促进了《礼记》的编撰成书,贾谊实为《礼记》学一大功臣。  相似文献   

14.
朱熹年轻时游心于佛道,从中参悟宇宙玄机并形成了自己的理气本体论。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在朱熹理学那里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理气交融的宇宙结构论,远远超越西方哲学混乱纠结的心物之争。在儒家世界观的指导下,中国人形成了"尽人力而听天命"的人生观,一方面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又怀有高度的敬畏心,做到行止有度、不逾规矩。而这正是值得今人去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商代晚期有了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甲骨文记录了先民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的巫术礼仪、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历史。"美"在甲骨文里已经出现,"美"是远古"氐羌"人"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直接证据。在这些"巫祝"文化和"原始崇拜"的仪式化表演的程式、规则、活动中,最早的舞蹈、音乐、诗歌孕育、萌生了,原始儒家遵从的伦理规则——"礼"产生了,审美和艺术的观念诞生,并逐渐走向成熟。甲骨文里包含了儒家核心审美观念的"美、德、善、仁、礼、乐、中、和"等字。经历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发展,形成了以"礼乐"为载体,传达"美、善、德、仁、义、中、和"思想,以培养"中庸人格"为目标的完整审美意识和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礼俗思想作为儒家社会思想的模板,曾在中国人思想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儒家礼俗思想存在的合理性也受到挑战。理论上,民国学者以反对封建等级专制为目标,从礼与专制制度的关系出发对儒家礼教进行批判;运用考古学、社会学手段对礼籍、礼器的考证,否定了儒家思想的神圣性;实践中,兵连祸结下民不聊生,旧日“乡土中国”中的人们不得不背乡离井,礼仪的展示空间日益萎缩。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道教音乐仪式功能的塑成、流变及世俗化发展倾向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道教仪式音乐的原始形态及文化功能;道乐编创与应用的审美诉求;道教音乐与儒家音乐典籍之间的呈递关系;以及道家音乐由出世到入世的历史转变过程。在对道教音乐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之后,从道教音乐的发源谈起,揭示其与儒家礼制和俗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社会政治形态为背景,思考道教音乐转变的实质性原因和呈现出来的形态效果。以此,对于道教仪式音乐从"成仙"到"成礼"的转变过程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黄震与谢良佐同为理学大家,但因所属年代不同,黄震对谢良佐的理学思想颇具微词.《宋元学案》中黄震对谢良佐的批评集中在三处:其一,对"信得命及"的天理论批评;其二,对"养得气完"的修养工夫论评析;其三,对"以禅证儒"的道统论诘难.这三处批评彰显了黄震经世致用的理学特色,维护儒家道统的强烈责任感,也从侧面展示了谢良佐天理论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慎终追远"为诂释节点,置语词于《学而》整篇乃至《论语》整体进行综合解读,并与《论语》生成时代相近如《左传》《老子》等典籍中的类似表述作比对考察,认为"慎终追远"在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下,当做"审慎对待任何结果,多思索导致结果的深远而复杂的原因"之义解,如此方能窥探并理顺《论语》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体系,进而准确把握原始儒家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的成年礼──成长的界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成年礼成长的界标□钟年许多社会在其成员达到成熟年龄时要举行相关的仪式,这就是成年礼或叫成人礼。在中国古代,男子的成年礼叫冠礼,女子的叫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郑玄注:“男二十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男子在20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