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样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许久以来一直是家长和教育专家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当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指责家长们忙着为孩子“充电”加重孩子负担,强烈呼吁还孩子自由的时候,笔者却注意到报上这样一条消息:2002年暑假,哈尔滨市流行易子教育,即和朋友“换”孩子,让孩子换一个环境,接受另一种教育,改掉在自己家里改不掉的坏毛病。这让我立刻想到了鲁迅说过的“易子而食”那句话,笔者非但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倒是对此做法有了几点疑问:首先,从孩子一方看,一般而言,听话的孩子家长绝不会舍得“易”出去,也没有那个必要,而大…  相似文献   

2.
说到对孩子的教育,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是“拇指文化”,专拣孩子的优点,竖起大拇指表扬;东方则是“食指文化”,专挑孩子的毛病,伸出食指指责。  相似文献   

3.
切勿只“惩”不“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光有惩罚没有警戒的教育更糟糕!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位中国校长问新加坡的一位中学校长:“是否…  相似文献   

4.
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工作,深深地感到,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我们的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偏偏用主观意志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致使孩子对家庭教育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行为上往往与家长的教育反其道而行之。究其根源,是家长们没有真正弄清家庭教育的任务究竟是“成长”的教育,还是“成才”的教育。笔者有机会在全国各地做家庭教育报告,并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几十万人。通过面对面交流、对话、谈心、聊天以及书信交往、电话沟通等形式,对“成长”与“成才”教育进行了充分调研。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幼儿园的孩子对我这个老师所说的话可谓“言听计从”,有时甚至觉得老师的话便是真理。可我的儿子却不是这样对待我,若我说“东”,他硬说“西”,有时真是“固执”。而儿子这样的“固执”常常给我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带来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的个性千差万别。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不能满足于泛泛而教的水平。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个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家庭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显得十分必要。一、“因材施教”有利孩子健康成长“因材施教”是教育学上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最早由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创立,经历代教育家的继承、发展与完善,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材施教”指的是针对孩子的个性差异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使个性不同的孩子都得到发…  相似文献   

7.
如何教育孩子?一条“教子棍”还是一顿“大道理”?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通过直接的问话显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采用一些留“面子”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武汉高中生艾天.一举获得全球最高奖学金“弗里曼亚洲奖”。这一少年学子的传奇经历,产生了一本新书《架个天梯给孩子》(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孩子的母亲。随着书的推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阳光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9.
晏红 《家教指南》2006,(4):18-19
打开网站,可以看到“孔融让梨”受到多方质疑,例如一个帖子说:当孩子发生纠纷时,成人往往会偏向小的孩子:“你是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让他(她)先玩。”孩子的年龄虽然有差距,但“大的”难道就应该永远无条件地谦让“小的”吗?类似的很多言论粗略一看还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未必如此。尤其是美国的“分苹果”故事,对人的自然感觉和想法颇有冲击力,好像中国人教育孩子不能再像孔融那样“让梨”了,应该学习一个美国妈妈“分苹果”的方法,这样才能防止孩子成为一个虚伪的小大人。  相似文献   

10.
朝三洲 《师道》2003,(1):13-13
常常听到家长在这样教育孩子,“别人骂你,你就骂他!”“同学打你,你就打他!”“小朋友抢你东西,你就去报告老师,让老师好好罚他!”诸如此类“以牙还牙”的不让自己孩子吃亏的语言方式,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司空见惯了。但专家认为,这种为了点滴小事而敌视同伴、把别人当作防范对象的教育方式,恰恰会导致孩子品德的“发育不良”,会使孩子身心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同情心和善良心。日前,有专家呼吁,家庭教育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难以融入社会的“大灰狼”了!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即命运”。在过去缺乏竞争机制的计划经济社会中,人一…  相似文献   

11.
家长批评孩子是很常见的教育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孩子就会反感和不满,效果很不好。我觉得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我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谈一谈批评中的“三忌”和“三讲”。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育》2005,(10):49-50
“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大人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成人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理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在一些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3.
南京悄然兴起的“托付教育”这一家教形式,在社会上引起一些议论,有的欣然接受,有的感到困惑。本通过分析“托付教育”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利弊,进而剖析家长家教观念的误区,最后提出:教育不在形式,关键是家长要更新教育理念,做学习型、研究型的父母和教育,在跟孩子一起进步的同时。充分利要现有的教育条件,采取合理,恰当的教育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是孩子长久的“家庭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谌称幼儿教育之“双壁”,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我校举行了“家教论坛”活动时。一位嘉宾在回答(你是怎么教育子女的?)时说:“其实,我对孩子根本就没有进行教育,我也不知道她怎么就具有那些所谓的‘优点’。”奇怪!不教育,孩子怎么就成了同学的榜样,怎么就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宝”?当仔细看这位家长时,我顿时发现,她孩子的言谈举止与她简直就是出于一个模型。我想:这个家长其实就是无形的教育资源,她其实施行的是一种“无声教育”!  相似文献   

16.
蒋建微 《家庭教育》2007,(3S):32-33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的用餐时间成了家人相聚的良机。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孩子的餐桌教育:英国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无形的“餐桌礼仪教育”:美国的家长则比较重视进行环保教育;日本许多家庭的餐桌犹如课堂,他们称之为“食育”。大人在餐桌上的言行,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比学校的功课还要深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和谈论起学生时,教师经常习惯性地称学生为“孩子”,这种看似亲切的称渭实际上并不适于师生间的交流和对话,尤其在中学阶段,学生已进入青少年时期,“孩子”的称呼显然不能为独立意识日渐增强的学生所接受,把握不好,易使教育陷入尴尬被动的境地。为适合初中教育  相似文献   

18.
老百姓谈到教育孩子的经验时,常说一句俗话:“顺着毛儿抹。”如果与孩子情感上对立,搞得剑拔弩张,教育的失败就成为必然。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对“顺着毛儿抹”这句话有着更深的体会。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9.
“拇指教育”比“食指教育”更有助于推动我们的教育进程,符合教育规律,促进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它可以给孩子一个激励、快乐、积极进取的成长环境,为孩子提供挖掘潜力、开拓思维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坏孩子”的定义究竟是什么?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一个“坏孩子”吗?许多父母对此感到困惑。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坏孩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某些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恶性循环,导致了所谓“坏孩子”的产生,使得某些原来本质不错的孩子被父母和学校误解、轻视、放弃,最终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