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论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殖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与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把它作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精品来打造。对桑植民歌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望桑植民歌得到更多音乐工作者的关注,更深入地研究和传承桑植民歌,使之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2.
欧媛  王静  尹华光 《教师》2012,(2):121-122
桑植民歌自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有关桑植民歌的旅游活动日益活跃起来。本文通过分析桑植民歌的内涵和旅游价值,提出了以民歌漫画展、民歌体验村、民歌旅游课堂等形式将桑植民歌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贯彻到旅游发展之中,从而实现桑植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张家界的旅游演艺产业吸引了海内外许多游客,成为当地旅游一大特色。旅游演艺既能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旅游地及景区发展,又能演绎文化精髓,保护文化遗产。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张家界如何推进旅游演艺产业的顺利发展,实现"中国演艺之都"的目标,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前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体系构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模型,并针对专家、居民和游客对桑植旅游开发潜力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应用,为桑植民歌及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桑植民歌作为中国具有显著特色的少数民族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传递与传播始终是中国少数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研究者关注的中心与重心。但不可否认,其难度令许多研究者望而却步,所以,针对桑植民歌的具体研究少之又少,且主要集中在英译问题方面,没有整体对桑植民歌的传承问题、传递问题及传播问题进行阐释。笔者基于此,立足于跨文化视角,认为桑植民歌要想长远发展主要应该解决“三传”问题:解决“传承”问题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中心,发挥地方人才的主体性作用;解决“传递”问题必须坚持以英译为中心,发挥翻译人才的文化性作用;解决“传播”问题必须坚持以参照为中心,发挥先前民族的经验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2008年湘西苗族民歌被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近年来它在文化旅游创意开发中,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促进了湘西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提升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值。本文从苗族民歌的人文资源、生态文化、活态特征、表演艺术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创意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其基于文化旅游的湘西苗族民歌的依托模式、导向模式、保障模式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湘西苗族民歌保护与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了旅游演艺市场的繁荣。旅游演艺既能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旅游地及景区发展,又能演绎文化精髓,保护文化遗产。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张家界如何推进旅游演艺产业的顺利发展,实现"中国演艺之都"的目标,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桑植民歌以歌述史、以歌叙事、以歌传情、以歌言志、以歌当哭、以歌育人,再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象、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道德规范等,是全面反映桑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宗教、道德伦理的一面镜子。桑植民歌主要包括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花灯、风俗礼仪歌、革命歌曲等,具有教化功能、历史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等。在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中,研究并利用桑植民歌的社会功能来潜移默化地助推乡村振兴,无疑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桑植民歌于2006年被录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优秀的民间文学遗产。意在对桑植民歌歌词中的修辞格——衬词进行观照,整理出其在桑植民歌中的不同表现类型,同时揭示衬词这一手法在桑植民歌中的诸多修辞效果。期望挖掘桑植民歌富有特色的衬词形式,为修辞学的衬词辞格研究提供有特色的语料。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34):19-20
文章阐述了汉化效应的内涵,从语言、服饰、宗教信仰、民居建筑、桑植白族游神等侧面,指出了桑植白族文化在强势汉文化的冲击下正在逐步消亡,提出了制订桑植白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规划、开展研究汉文化下桑植白族文化保护机制的基础研究、树立桑植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等建设性应对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环境脆弱,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不论是从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戏剧发生学、舞蹈发生学甚至民族民间文学的角度来考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保护和抢救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型产业,关联性大,带动性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的构建,能增强文化合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社会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三市(州)通过大湘西旅游文化带由“单干”变成“合股”,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速度和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12.
弥渡山歌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历代劳动人民创作的积累,是弥渡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试从语音修辞的角度对弥渡山歌进行探析,意在研究弥渡山歌的语音修辞特点,从而使弥渡山歌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3.
弥渡山歌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历代劳动人民创作的积累,是弥渡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比喻辞格是弥渡山歌中使用最普遍的辞格,通过对比喻辞格的研究,意在充分挖掘弥渡山歌潜在的修辞艺术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对弥渡山歌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张家界阳戏是滋生于张家界的一种古老的剧种,被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土家族文化中的艺术荟萃”。近二十几年来,张家界阳戏逐渐低迷,如何挖掘和保护,有必要同张家界的发展态势良好的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民俗作为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为绚烂多彩的部分,对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文章以徽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类型和特点,以明确其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进而考察开发现状并重点分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最终从开发原则和开发措施两个方面提出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面临生存环境改变、人才流失、场地破坏、外来体育冲击、社会风俗转变等困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民俗体育旅游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良好城镇文化的塑造,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给予法律、政策、制度支持,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成立相关的民俗体育组织、扶持民俗体育传承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加大对民俗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等策略,推进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看,真实性问题是民族歌舞旅游产品研究的核心内容。《云南映象》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的两难选择中,通过建构适应旅游者欣赏趣味的旅游真实性内容,取得了二者的协调。文中以《云南映象》为例,尝试性构建了旅游真实性体验的实证研究模式,对旅游真实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原生态民歌自身的原因与自然环境的恶化、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展示机会的欠缺,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堪忧;对原生态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不仅是因为原生态民歌本身具有超凡的艺术表现力,还是我们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进行专业民歌创作的源泉;保护原生态民歌,要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原生态民歌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加强原生态民歌的教育力度,采取措施开发原生态民歌,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地方民歌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平乐疍歌是广西地方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平乐疍歌濒临消亡,高等师范院校在开展民歌教学与传承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师资、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践平台等渠道进行民歌传承探索,既能促进地方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又能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