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探讨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它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对武术的哲学性、艺术性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与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术文化”与“武术”,由于视域的不同,既相互统一,又各有侧重。“武术”作为现实存在的“技术”形态,表现的更为真实、直接,以技击、表演、比赛等形式存在于社会普遍认知之中。而“武术文化”则侧重于“非技术”的成分,注重“武术”的文化体系、艺术审美、价值功能等方面。两者既非包含与包括,也非融合和互补,而是角度不同的思考与认识。“武术”称之为“武术文化”,源自武术的“中国性”及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因。从广义上,武术文化包括文化遗产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影视中的武术、文学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从狭义上,武术文化专指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共同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融合性。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概说武术武术又称为功夫、武功、国术或武艺。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中华武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瑰宝。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且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具有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期形成发展起来的,具备完整结构功能特征的独立文化系统。宏观意义上的武术应是中国传统格斗术的总称。近现代以来,中国武术也随社会文化变迁融入了近现代竞技、体育等文化的因子。但是,竞技武术不是中国武术传统的历史文化形态。作为中国武术源头与根基,民间武术文化研究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近现代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和精萃。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反映和产物再现。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融汇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 ,有着丰富的内涵。因而 ,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一、武术文化的渊源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或武术文化体系) ,就其文化涵容性而言 ,几乎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 ,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一 ,武术的理论渊源来自于中国古典哲…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武术产生于中国社会,烙上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印迹。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华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尊重自然的生态文化、尊重武德的中道文化、倡导多元的平等文化;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武术影视或功夫影视作为世界影视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功夫"或"武术"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一张闪光名片,她在向世界人民展示东方独特的技击人体运动文化之时,也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章对经典武术影视和电视直播武术赛事以及相关的武术娱乐节目所承载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宏观而概要的分析,对武术影视和武术赛事文化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武术影视和直播武术赛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载体,对弘扬优秀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人文精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产生的深厚文化基础。武术人文精神是中华武术区别于其他传统项目的重要之处,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武术人文精神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和内涵两个方面,对民族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探析.民族体育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存在,而武术又作为民族体育的代表,更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文章选择武术作为民族体育的代表进行研究,从而能够较好地阐释民族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涵关系,进而分析出武术作为民族体育中的一项,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武术的方方面面都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交流、碰撞,中国武术文化必将显示出其勃勃生机,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古典传播学派的“文化圈”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武术文化圈的结构.研究认为,武术作为中国的身体技术文化,可看作为一个武术文化圈;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共同拥有武术文化圈性质和特征,但又各具其独立的文化特点,成为隶属于武术文化圈的两个亚文化圈;其中相同的文化元素是文化圈的核心轴,既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相互认同提供可能,又限制两者的异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已近一个世纪,在武术的国际推广传播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中,如何使传统文化得以和谐的继承与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笔者试图通过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发源与文化形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质、异质性以及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技术层面与文化层面的同步性等问题展开分析,就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武术文化提出一些理论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武术教育:实现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不仅仅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还是一种文化形态。武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当中国崛起首先需求文化软势力崛起时,文化与教育的重要性即凸现出来。武术文化与武术教育如何在崛起的中国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受到武术界的关注,文章认为:武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只有通过教育的形式才能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重要的传播途径。通过武术教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健体强身,武术教育还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梅山武术是流传在湖南新化一带的民间武术拳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打造“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梅山武术文化应为新化新农村建设服务。文章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统地域特色、梅山武术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化功能以及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梅山武术文化具有典型的荆蛮文化特征,梅山武术文化发展促进了当地村落村民的社会化成长,调控、整合了当地村落组织结构,传递了当地本土文化。研究发现:社会冲突的频繁发生、物质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自然地理环境的依附、外来文化的介入和融合是影响梅山武术文化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武”、“虚打”、“侠”的文化内涵和“侠”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视角审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精髓。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根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成分;“侠”的文化内涵与武德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侠”通过“武”的形式与观众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对包括武术在内的所有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在全面分析了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后,指出:儒家文化以神奇的生命力穿透历史,并深深地渗进中国传统武术,成为武术最稳固、最持久、最扎实的根基,使得武术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儒家文化以自身的文化色彩装点着中国传统武术,使得武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7.
传统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古典美学、传统伦理学和医学等多种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校武术文化传播工作的效果影响着武术事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分析,对武术教学过程中如何传授武术所拥有的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以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峨嵋武术是“峨嵋山、乐山大佛”——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峨嵋文化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太极齐名,在武术大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峨嵋武术文化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滋润下而成长,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结晶。在中西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今天,如何构建峨嵋武术文化,怎样看待峨嵋武术文化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对峨嵋武术文化在发展道路上关于特色文化的构建、现今峨嵋武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对策、语言的弊病、武术氛围的制造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武术文化学习、体悟过程及武术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心理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武术文化的内涵,侠义精神、特点对大学生的性格、美德、审美情趣、身体素质、弘扬传统文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