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大观园里四大金牌丫头,我们认识了铁骨铮铮的鸳鸯,也见识了丰富圆融的袭人,本期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深情的紫鹃,她们都来自贾母身边。紫鹃原名鹦哥,因贾母担心黛玉的奶娘王嬷嬷年老,随身丫环雪雁甚小,“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曹公并没有像介绍袭人一样介绍紫鹃,名字来历、办事特点等,都没有细说。后文直接过渡到紫鹃。黛玉为其改名紫鹃用意何在?是否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2.
《定情人》中彩云的形象和紫鹃极为相似,但是她们在智慧、忠诚、命运三个方面又有所不同。把紫鹃看成一个忠实的婢女形象还过于简单,和彩云比较,她更重"情",也更为复杂而真实。  相似文献   

3.
红娘与紫鹃分别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和清代作家曹雪芹笔下的、r鬟。两人同为婢女,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地位低下;都具有真诚直率、不趋炎附势、聪慧正直的品格;都尽心尽力地去帮助男女主人公追求他们的爱情。然而,红娘不是紫鹃,紫鹃也不是红娘。红娘认为爱情应该是自由选择,紫鹃认为爱情不仅是自由选择,而且是相互知心;红娘与其小姐莺莺始终脱离不了主奴关系,而紫鹃与其小姐黛玉则是知己关系;红娘最终使张生和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紫鹃却未能完成“红娘”的任务。这些不同,主要根源于红娘与紫鹃的性格差异,她们所处的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还有作者塑造人物的目的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  相似文献   

5.
黛玉住院     
话说中秋之夜,林黛玉与史湘云等在湖边联诗赏月,兴致勃勃,直到天明。待返回潇湘馆,只觉头闷目酸,鼻塞声重,昏沉沉竟歪在床上睡着了。紫鹃上前摸摸额头,已是烫手,当下禀明贾母,要车将黛玉送往城内的载仁医院。进得医院,紫鹃忙忙地将黛玉扶往急诊室。室主任望闻问切后,边提笔边问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中所表现的魏晋士人对心灵境界之追求,是围绕"人格与心灵的艺术化"而展开并由此实践于其生活中的,为现代"人生艺术化"理论的创构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主要表现在追求情趣化之人生、完满化之人生和诗意化之人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黛玉之死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  相似文献   

8.
<正>春天来了,林黛玉吩咐紫鹃把门口的帘子卷起来,好让燕子进驻。这是诗意的生活,终让黛玉凄苦的命运有了一丝春意。生活有诗,阳光才有暖意。吴非老师认为:"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当下社会风气物欲横行、利欲熏心,教育需要有诗意,成长路上才会有和风细雨、润物无声。遇到学生问题,说理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师说理,时而和风细雨,时而疾风骤雨,时而雷雨交加。这些雨有的滋润干涸,有的冲刷凶猛,有的引发洪水。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而文学教育正是一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的教育。文学作品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以独有的方式传达着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这种"情"和"意"一旦被读者接受,将会浸润读者的心田,对其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精神领域得以净化拓  相似文献   

10.
紫鹃论     
紫鹃,差不多是与林黛玉同时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第三回,林黛玉辞别父亲,离开家乡,来到了京城外祖母家。“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己的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名唤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将自己身边一个二等小丫头名唤鹦哥的与了黛玉。”在“脂本”系统中,“鹦哥”这名字从第三回点出后,不再出现了。鹦哥到哪里去了?这位由贾母特别派给黛玉的贴身丫头会失踪吗?第五十七回,丫头紫鹃对贾宝玉说:“你知道,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和袭人鸳鸯是  相似文献   

11.
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  相似文献   

12.
"阴阳刚柔"、"万物化生"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及万物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不仅是艺术生成及诗意性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且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产生的动因.它确立了中国艺术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的审美境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智慧作为生命思想的所指.必然使中国文艺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命色彩与诗性智慧,这就确立了中国文艺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形而上的境界为动因的独特的生命艺术范式.中国艺术创生的动因源自阴阳二气的变化、转换而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交融,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艺术创生的发生则基于生命精神的寄托,审美主体借艺术之载体的运行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看,艺术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这种平衡性的审美.其中动态的审美心态与虚静的审美心态实际上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并在人的心灵中的不同反映,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杰作必须在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13.
姚杨 《文教资料》2012,(2):69-71
家,是人心灵渴望的归宿,是根之所在,情之所系。我们以"家"的空间形象居住在大地上,受现代社会的环境发展所迫,探寻那些渐渐在人们生活的追求中退隐的有灵魂和富有诗意的建筑情感空间便成了必然。建筑是以物质的方式存在的空间实体,建筑的艺术不仅要提供人们物质与精神之需,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获得丰富、深入的生活体验。建筑是直接通过我们的感官与我们最深层记忆相关联的一种具体化的符号体系。本文通过对路易斯.巴拉干经典作品的赏析,解读巴拉干的设计意境,为情感空间探寻之路带来一丝启示。  相似文献   

14.
艾米的问题     
郭百学 《教学考试》2024,(12):68-72
<正>人因万物而维系生存、滋润心灵,万物皆因人而绽放异彩。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物质资源和财富肉眼可见,常常为人类所珍视和善用,而物质资源和财富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心灵资源却常常被忽视乃至遗忘,只有静静地用自己的灵魂和内心去探索、寻找和体味,才能感受到真正、现实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5.
教育目的是"为人"的,其价值取向是"人为"的。人的诗意生成性本质决定了教育具有诗意生成性的本质。中国传统教育以诗意文化为依托,运用诗意言说的方式,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质效,自然具有诗意的本质。而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一度奉"理性教育"为圭臬,使得教育朝"逻各斯中心"发展,教育成为"非诗意"的存在。教育本真回归的路径在于教育目的指向培养完整的人、教育内容依托诗意文化、教育过程润泽心灵、教育言说凭借典雅的汉语。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人身体的成熟大概弱冠时便已完成,但精神的成熟大抵是我们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因为精神的成熟是会不断生长和发展的,可能在某一阶段我们便自以为已经完全成熟了,但其实我们还幼稚得很。①精神的成熟不代表往自己的心灵打上一个又一个"补丁",使内心日渐复杂,对外界的设防和敌意日渐增长。这并不是真正的成熟。或许我们会因"安全系统"的升级而免受伤害,但这种"乖巧"的做法无异于怕黑夜的孩童,是怯懦的表现,何谈成熟?当然更不是变得贪诈狡猾。这是人的精神异化,是堕落!心灵已经荒芜,何谈"郁郁青青"的诗意境界?②  相似文献   

17.
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评论贾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其实"情情"也可用在宝玉的身上。宝玉的成长可看作"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以三个女性(金钏、晴雯、黛玉)的死亡为例,宝玉由泛情转向钟情再转向移情,这种不彻底性显示了宝玉人物形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关于黛玉死因,学界有不同的说法.当我们分析"怡红细事",还原怡红院的生活场景,我们看到,真正让黛玉愁肠百结的泪水流尽而死的根本因素有三:一是贾府的畸形性文化;一是"情情"遭遇"情不情"的尴尬;一是袭人对宝玉爱的分享而形成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9.
关于黛玉死因,学界有不同的说法.当我们分析"怡红细事",还原怡红院的生活场景,我们看到,真正让黛玉愁肠百结的泪水流尽而死的根本因素有三:一是贾府的畸形性文化;一是"情情"遭遇"情不情"的尴尬;一是袭人对宝玉爱的分享而形成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20.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促进其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意地教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在对话中触摸文本的灵魂;在情境中激发想象,培养语感;在生活中追求理想,建构心灵,从而追求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