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经>首章提出了行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事亲最基本的要求是守身.在儒家"家国天下'观之下,将事亲孝转化为事君忠,其意义也不仅仅是"忠君",而是为国尽忠.事君为国,方能建功立业,扬名显亲,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2.
儒家重要经典《孝经》以孝之爱敬为主线,以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为主旨的"至德要道",阐明孝作为德之本、教之源,在事亲、事君、立身,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中的重要作用。弘扬孝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孝道的等级分层及其施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孝道伦理的创建发展中,儒家学者为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设计了不同的孝道内容及行孝方式,儒孝伦理被具体化解为天子之孝、人臣之孝、庶人之孝等多序列等级分层.不同等级的孝道分层,各有不同的行孝内容及行孝标准,在儒家"孝治"施政的统治秩序中,体现着各不相同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孝是中华文化与中华伦理精神的核心与根本,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孝经>内容丰富、深刻,<孝经·三才章>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对孝的地位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夫孝,德之本也",本文从中华传统道德结构入手,试图解读这一判断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李长伟 《中国德育》2014,(20):60-61
正为了弘扬孝道,最近,安徽省六安市在街头安装了不少以"二十四孝"为题材的公益广告牌。其中,有这样一幅图片:一名男子正拿铁锹在树林里挖坑,一个妇人抱着小孩站在一边。这就是"埋子奉母"故事。这则典故的大致意思为:郭巨因为家庭贫穷,害怕养儿不能很好地侍奉老母,于是决定挖坑将儿子活埋。这则广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感。弘扬孝道有错吗?《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古代中国,孝似乎是康德所言的"绝对律令",行孝根本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  相似文献   

6.
《孝经》是儒家传统经典十三经之一。《孝经》是在汇集先秦儒家”孝”思想的基础上而完成的。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孝,如何行孝,以及孝道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构成了关于孝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孝经》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伦理发展史的新纪元,还是先秦儒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孝经》作为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传统孝道的一部经典著作,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孝的内涵及其内容、孝的功能以及如何行孝等一系列问题。传统孝道,不仅是维护古代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孝经>是专门论述儒家孝道、孝治思想的典籍,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孝经>中所阐述的孝道观,我们需要结合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发挥其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成书于先秦晚末,其背景与地理环境是文化积累较少、宗法伦理关系薄弱的泰国,然而该书特别重孝,从现存典籍看,它不但第一次征引<孝经>,辟有"孝行"专览,而且从孝道出于人性、孝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治国之本,强调君、臣之孝,提倡孝教,践履孝敬,严惩不孝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吕书论孝,上承先秦,下开汉代"以孝治天下"、征引<孝经>之先河,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化有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特别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道的研究和传播,主要表现在皇家重视学习、研究和传播孝道,学者对<孝经>等作了大量注解;另一个是在士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沿袭了汉代的"孝治天下",但更具有虚伪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论述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大多注重孔、孟、曾三人,对荀子孝道思想的研究还很不够。荀子孝道思想内容朴实、情感真切,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损益与继承。荀子从"礼"而重"义",言"以礼义事亲谓之孝";看重行孝道之过程,珍视父子间的真挚情感,要求孝子不匮、事亲以亲;从社会现实出发,顺之以道义,言"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以分忠孝之次;虽强调以礼义治国,但极重视政治对孝道的维系作用,移风易俗,制之以礼。  相似文献   

12.
孝化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传统上,孝化即指孝道,它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既有理念上的又有实践上如何具体操作的方式。《孝经》的说法“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行则要“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相似文献   

13.
传统孝文化的主要内涵包括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传宗接代、孝以事君、光宗耀祖等,但其本位是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文化在严重丢失,不孝现象屡屡发生,孝道观念淡漠。析其原因,主要是行孝能力下降、教育功能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孝文化回归养老本位,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效途径有:践行孝道,养成行孝习惯;潜移默化在家庭中进行孝道教育;对在校生进行孝美德教育;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弘扬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14.
孝道是中华民族德育的根本.孝经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所生也.”这就是孝的分量,这就是孝的尊严.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应该从这一根本上起步.离开孝道,其他的教育将大打折扣.因此,我校提出“以孝立德”的口号,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一二三四”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从“孝敬父母”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境界,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礼仪教育,以孝促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孝经》,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强调“以孝事君则忠”。“移孝作忠”成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策略。今天对其孝道观在价值和内容上应作批判性继承,一是在价值上已经不具有首孝和泛孝的地位,二是在内客上“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已然被摒弃。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其孝道观仍具有一定合理的可继承的内容,如养亲敬亲、耀祖显亲和谏亲。  相似文献   

16.
任义 《考试周刊》2013,(69):18-19
中国人的孝道现状有很大问题,对儒家孝道进行认识体会与批判传承,对国人今日如何行孝当不无裨益.作者认为人的不忍之心是孝道产生的根本,徒养父母口体并非为孝,更需有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子女应当谨于守身,不妄为非,而让父母放心,这就很有孝道.儒家重视丧礼与祭礼,丧礼以哀戚为本,而祭礼则以追思父母而为要.  相似文献   

17.
《孝经》作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蕴含的孝道精神不仅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而且"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也依然适用。但是在《孝经》中,除去父母之孝,还包括君臣之孝,国家之孝,所谓"孝"之思想蕴含众多。  相似文献   

18.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孝子故事,多为在灾荒、灾难、遇险、故去等意外情况之下孝子的临变之孝。孝子事象丰富,有孝子孝亲故事、孝感神应故事和愚孝故事。孝子身份经历不同,行孝的方式各异。纪昀强调孝道的血缘亲情,体现出孝道的人伦关系。孝道有其封建道德的历史局限性,也有一些愚孝故事表现出孝的极端化和愚昧化。  相似文献   

19.
孝道是中华民族德育的根本。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所生也。”这就是孝的分量,这就是孝的尊严。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应该从这一根本上起步。离开孝道,其他的教育将大打折扣。因此,我校提出“以孝立德”的口号,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一二三四”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从“孝敬父母”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境界,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礼仪教育,以孝促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20.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老年人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引言】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孝经》中即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儒家则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孝道从家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