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衍生于“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是70 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批判性研究的产物。早期的“媒介帝国主义”理论以国家主权为核心, 注重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等结构性因素的作用, 认为西方媒介对第三世界的“文化输出”具有侵略和控制等负面的影响, 是二次大战后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发展的新形式。80 年代后, 传播研究者对“媒介帝国主义”影响过程中内外因素的作用, 以及西方文化的实际传播效果,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产生了热烈的争论, 推动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90 年代以来, 有关“全球化”与传播霸权的讨论, 使早期“媒介帝国主义”理论宏观性的批判研究取向, 再度引起传播研究者的重视和思考。对于“媒介帝国主义”的考量, 也已超越媒介与大众传播的领域, 是世界各国面对新的世界格局与“全球化”的挑战, 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探寻21 世纪的国际战略和竞争决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玮 《新闻大学》2012,(2):41-47
“如果说城市就是媒介,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奇怪” (佐藤卓己,2004:24)?一位学者在撰写现代传媒史时如此发问.这个说法之所以可能让传播学者感觉奇怪,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对于传播和媒介的惯常理解.关于媒介,我们的关注点较多地落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专业的大众媒介上,这又与我们常常将传播理解为这些大众媒介的信息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3.
吴婷 《新闻知识》2006,(3):77-78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衍生于“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是7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批判性研究的产物。关于“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早期学者们从政治、经济等制度语境下进行研究;至上个世纪90年代,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用文化的话语分析“媒介帝国主义”,他否定了现代  相似文献   

4.
"媒介帝国主义"的"虚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莉 《现代传播》2004,(6):124-126
国内全球传播研究中 ,有人认为 ,由于西方跨国强势媒体造成了对弱势传媒国家文化输出的巨大“顺差” ,世界跨文化正呈现出“单向性”和“同质化”倾向 ,强势文化单向地流向弱势文化 ,而弱势文化在其侵入和渗透下 ,不得不认同和接受其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 ,以适应强势文化主宰的社会系统。众多弱势传媒国家怀着“狼来了”的惶恐 ,极力寻求对策以抵御这场文化入侵 ,但却因实力悬殊而显得底气不足。那么 ,这种恐慌是否真的根据确凿呢 ?试问 ,媒介帝国主义势必会带来文化帝国主义的灾难吗 ?媒介支配又一定等于文化支配吗 ?意识形态与媒介文化的真…  相似文献   

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品牌化建设之路,而成功地打造一个品牌离不开传媒影响力。传媒影响力对于文化品牌建设和发展是把双刃剑。在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很好地整合媒介资源,有效地利用传媒,充分发挥传媒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宫正 《出版广角》2015,(7):90-91
在以渊源学、影响学、媒介学为代表的纵向传播被美国“平行研究”打破之后,尤其是受新媒体平行话语的解构与影响,电视主持人媒介的主流文化话语体系散落为平行话语的“国民意识形态”沟通与交流。电视人,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引导、把握平行传播的话语环境,在民生类节目中把握与幸福文明生活品质,建设世界文化对话的主旋律。同时,要融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等“人民本位”与民生主体思想文化体系,承续传统文化的仁爱、民本观,更好地提升民生节目的文化内涵,在“平行传播”主旋律构建的文化转型中,更好地重塑自我的主体内涵与文化内涵,更好地服务于时代与大众。  相似文献   

7.
东方学视角下的媒介帝国主义1969年,关注传播与国家发展议题的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以他的《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揭开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序幕,被后人称之为研究媒介帝国主义的先驱.①在这本著述中,席勒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媒介帝国主义”的概念,但他对“传播优势”问题的最初阐释,蕴涵了许多批判西方(主要是美国)传媒的思想.席勒认为,美国的传播势力凌驾全球,是与美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结合的产物,美国的大众传播就是美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延伸.②而媒介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最先提出者鲍依巴瑞认为,媒介帝国主义即指“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内容,单独或总体地受制于他国媒介利益的强大压力,而未有相当比例的相对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William Edwards Deming 一、从“媒介帝国主义”说起“媒介帝国主义”这一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理论体系,从概念的提出到21世纪的今天,其间主要经历过一次理论的重新提出和阐释。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出两极分化的20世纪60年代,关注传播与国家发展议题的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注意到了大众媒介,  相似文献   

9.
人们把今天的青少年称为“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一代”。这形象地概括了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在现代青少年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多样化的大众媒介与家庭、学校一起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社会环境。今天,北京六年级小学生平均每天花在媒介上的时间已经超过4小时。尽管比其与他们同龄的美国儿童来,这个时间量才占后者一半多一点,但仍然可以说明媒介  相似文献   

10.
孙霁 《报刊之友》2013,(10):146-147
“萌”这个几年前只有日本动漫迷才会了解的词汇,如今却成为了日常用语,从娱乐明星,到政府微博,再到电影电视剧,“卖萌”行为无处不在。近来“萌文化”已从青少年群体走向公众视线,从虚拟世界扩展到了日常生活,日益成为了传播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将从个人心理,文化产业,大众媒介的娱乐化以及政府角色转换等角度,对这一变化过程加以分析,探讨其流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杉 《报刊之友》2012,(10):17-19
媒介中心论助长了传者在文化和信息的霸权意识,信息控制者往往以“启蒙”的面目对知识、文化、信息进行垄断,进行人为地非完整地发布。同时,媒体依据自己的利益而非“真相”本身误读世界、伪造世界、编译世界,从而使“拟态世界”与“真实世界”产生鸿沟和差异,使活在两类世界里的受众无所适从,迷失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角色。媒体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媒介不以“我即中心”的思维在社会上存在,而只是社会合力的一种,是社会成分的一类。这也要求媒介不仅具有娱乐大众的责任,还具有文化传承的责任、社会环境监督的责任、劝服大众的责任、提供多方对话平台的责任、解惑去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信息传播环境日益开放,大众传播的媒介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标志。“媒介作为一种文化的技术逻辑和力量,无情地塑造着大众的文化习性,人们通过媒介接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普遍方式。”大众传媒不仅给我们建构了信息化的道德环境,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德育资源,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德育资源,让大众传媒发挥德育优势,成为很多学者目前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下,数字文化产业居于“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交集部分,建立在数字通信与网络等技术基础之上,它是融合了出版、印刷、广播电视、音像和电影、动漫、游戏与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态的新媒体艺术,既是有赖于“人”去从事创造和参与体验的制造、生产、储存和传播,也是以文化内容为核的综合产业和艺术媒介.艺术思维在数字文化创造中的广泛运用,不仅帮助数字文化科技不断前行,也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这样内涵的数字文化产业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杨晴 《新闻世界》2014,(3):216-217
大众媒介为流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大众媒介在传播异域流行文化时可以巧妙的进行文化渗透,从而达到传播意识形态的目的。本文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角度解读流行文化传播中的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5.
数字     
《青年记者》2010,(2):3-3
大众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落户胶南 1月19日,大众报业集团旗下半岛都市报社与胶南市签约兴建大众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该项目总投资7亿元,占地280亩,主要借助大众报业集团的资源优势,依托半岛传媒的品牌优势和传媒影响力,建设以“高端会务商务交流中心”、“图书音像发行交易物流中心”、“新媒体及影视制作中心”为内容的国内知名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容纳各类文化机构将超过500余家,建成后将成为青岛文化产业的孵化器。  相似文献   

16.
蔡贝贝 《新闻前哨》2010,(11):36-38
随着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的到来,人们无法对媒介的影响视而不见。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被媒体文化包围的世界里,人们所获得的文化经验大都是由大众媒介所呈现的。同时,媒介文化娱乐性与消费文化的倾向也日益明显。本文以符号学派的视角研究媒介文化的娱乐性和消费主义这两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陈堂发 《传媒》2003,(3):15-15
与为人之道相同,媒介先“正己”方有资格“正人”。但这个很普通的法则在一些媒介那里却没有被接纳。媒介一边通过贴近、服务、监督等手段在努力张扬其社会正义与良知的公众形象,一边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又无所顾忌地进行着各种违法违规的经营活动。两种本该对立的行为属性竟然如此和谐地并存于某些媒介的日常运作之中!而且经由此道,不仅提高了媒介的知名度,经营业绩更是渐渐攀升。鲁迅当年对于究竟“文以人贵”、还是“人以文贵”的针砭在今天的媒介运作怪圈中仍然不乏批判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从“凯利事件”看BBC的公信力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 ,公信力成为大众媒介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竞争资源 ,是媒介产品的信誉保证。它是大众媒介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论以及与社会系统的互动 ,在受众心里形成的对媒介的信任度、忠诚度和影响力。公信力不能简单地用视听率来解释 ,它应该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信誉保证体系。从“凯利事件”可以看出 ,BBC的公信力与“皇家约章”、视听费制度 ,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以及在公共关系方面的努力密切相关。英国与中国国情不同 ,但BBC作为公共媒介对中国视听媒介公信力的建立有着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媒介文化,从字面的意思理解由三个要素构成:媒介、文化、媒介产品.其中,“产品”要素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的核心,媒介产品是用来销售赚钱的.通过议程设置,媒介文化建构了我们生活的“拟态环境”. 大众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区别的,但大众文化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的大众媒介承载方式,异化了大众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20.
崔玺 《中国广播》2012,(3):16-19
本文转变以往把广播简单地看作信息传输渠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认识角度,从广播媒介所具有的组织社会关系、表达社会文化意义、帮助人们寻求自身生活的符号意义等社会属性入手,重点分析了广播作为一种大众电子媒介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认同感”、“现场感”和“参与感”,并从“身份认同”、“媒介事件”和“媒介融合”等角度阐述了广播媒介如何在与这些文化感受的结合中寻找新的节目样态等问题,为丰富广播节目样态研究的视角和思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