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 自上世纪教学大纲提出"淡化知识"、"淡化训练"以来,诸如"技能训练是机械操练"的说法也就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规训力量的真理式陈述,似乎技能训练的真相业已在这一命题中得以了呈现.  相似文献   

2.
情感在语文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育应充分张扬情感意义。现在的语文教育,科学主义(指游离生活及人生根本的抽象逻辑和繁琐义理)是教学的主宰;理性精神是塑造学生精神品格的至尊法宝。情感之于心灵的濡染化育之功常常被淡化,被漠视,被弃置,甚至被扼杀。语文的生命精神,被科学理性肢解为一项孤零的、死沉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日复一日地接受这样的目标控制和机械训练,于是就成了知识的窗口和智能的存在物。这一结果,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必然。素质教育呼唤心灵,呼唤情感。其一,应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知情统一”这一…  相似文献   

3.
学习英语 ,听说领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的语言材料 ,离不开口语操练 (spokenEnglishDrills)。口语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根据英语句型操练的性质和作用 ,一般是将其分为“机械操练”(MechanicalDrill)、“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Drill)和“交际性操练”(Communica tiveDrills)三个层次。下面笔者根据这三个层次方面的练习谈一下自己肤浅的看法。一、机械操练。机械操练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学习、感知新的语言材料。学习的方式是单纯的模…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20世纪末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争执愈演愈烈。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简称“新课标”)虽然基于应试教育机械灌输知识的弊端、革新教法和学法考虑,提出了“淡化知识教学”的思想,但“淡化”而非“弱化”。“淡化”是针对枯燥的授受式知识教学方法而言的,倡导语文知识教学方法的生动化、多样化,而不是语文知识教学本身的弱化;“弱化”是针对知识教学内容而言的,实则是语文知识教学的边缘化,甚至是虚无化。“淡化”是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变换着花样来加强语文知识教学;“弱化”是不顾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肆意削弱语文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5.
从考试的标准化到训练的机械化;从教材的固定化到讲授的程式化……语文教师围绕的始终是“升学的指挥棒”:搞题海战术,出各种偏题、怪题、难题;重视的是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提高,忽视了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内涵,使本来最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逐渐成了语言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学生成了填充知识的容器,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毁坏,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被忽视,综合素质未得到提高。显然,这严重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初衷,语文教育应凸现人文教育。   从教育的宗旨来看,目前的语文教学,热衷于归纳、总结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  相似文献   

6.
<正>一、情境化命题的提出背景当前,不少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试题仍旧是传统题型,或是机械操练,或是偏离学生生活实际,刁钻偏难的试题也是屡见不鲜。这类试题的训练重点仍在于知识的识记和答题技巧的强化,而并非指向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这类试题使得语文和学生的生活“分道扬镳”,极大地挫伤了儿童去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只有根据新课标精神更新题型,改变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命题的导向作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程鸣 《现代语文》2004,(12):46-48
针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体现新教材乃至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语文探究运用测试题也就应运而生了。语文探究运用测试题实质上是一种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形式。通过语文探究运用测试题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陈娟 《成才之路》2010,(4):41-41
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民主精神,尊重学生各种权利,给学生心灵的自由。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民主的理念,让语文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尊重学生的心理自由,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写属于自己的文章。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文知识“的机械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过去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j逐渐形成了“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而所谓“以语文知识”又大多停于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表态的知识层面。以学科为体系,  相似文献   

9.
郭兰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4):165-167
语言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共同需要的一项核心技能。语言能力的内涵并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目前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呈普遍下降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改革高校语文教育模式,淡化知识传授,重视语感教学,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高考语文科命题精神语文命题研究小组一、语文知识部分“语文知识”包含“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两个组成部分。文学常识包括文学体裁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与文学作品有关的文化知识。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性强,学习方法以记忆为主,考核方法也反映了这一特点。文学常识...  相似文献   

11.
言语操练的心智技能训练内蒙古赵鸣丽一本文论题的提出,是以如下认识为基础的: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区别“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二是个体言语能力的形成是以有指导的操练为前提的。第一,“语言”与“言语”的区别,本是现代语言学“建立言语活动理...  相似文献   

12.
高考语文解题过于技能化问题由来已久,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巨大的试卷容量迫使高考语文解题必须技能化;命题人在出题上有形式主义问题。目前高考语文解题过于技能化已给语文教育带来了很大危害。因此,适当的题量,简洁清晰的题意,能达到淡化解题技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一个“命题”所想到的山东潍坊市教研室特级教师刘恩德袁微子先生曾于1982年说过:“所谓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是个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义语。”在袁微子先生对这一命题的阐述中,我们起码可以获得以下认识:第一,这一命题是概括了丰富的教学实践而提炼出来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是教语文知识还是训练语文能力?答案是肯定的:不是为了教语文知识,而是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是由该学科的工具性所决定的。既然语文是工具,那么使用语文当然就是技能。语文教学就应该训练学生掌握使用语文的技能,“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吕叔湘语),才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因此,整个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强化读写训练提高教学效率湖北省洪湖市新堤教育组朱家林作为传统教学的精华之一,“读写结合”无疑是值得珍视的一份遗产。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语文学习的一条规律,体现了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技能训练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辩正统一关系,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指导语文教学实...  相似文献   

16.
骆奇 《湖北教育》2008,(2):14-15
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强调知识体系,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和"知识传授——训练强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这容易使语文教学发生异化,丧失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可能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淡化语文知识、反对机械训练"就应运而生。但是也有人  相似文献   

17.
杨忠 《云南教育》2003,(2):20-21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长期争论的话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践证明,注重人文、走向生活,努力在“人文—生活”的结合上下功夫,既有利于开发心智、操练技能,又有利于培养性情、塑造人格,这是我国语文教育成功的途径。一、语文教学倡导“人文—生活”有机结合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语文教学倡导“人文—生活”的有机结合对充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的诚信、正直、高尚的世纪新人意义重大。首先,从人文性说,学校既是知识教育的基地,更是精神教育的圣地…  相似文献   

18.
语文 ,本应以其特有的精致的语言、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蕴、广阔的视野 ,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果它一旦沦为应付考试的工具 ,只有机械的操练、乏味的“分析” ,就会成为孩子们沉重的负担 ,令他们黯然神伤。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 ,固然有基础比较扎实的长处 ,但由于过于看重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 ,较少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已经落在了时代的后面。迈入21世纪 ,面对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世界 ,我们必须有一种加快实现语文教育现代化的紧迫感。小学语文教学要从追求学科体系自我完善的思维模式中…  相似文献   

19.
1.低体验的冷语文教育
  这是一种“唯知识化”的语文教育。它表现为语文教师目中有“知”无“人”,手中有“技”无“昧”,只盯着考纲上的几个考点来肢解课文,盯着写作的几个套路来训练作文。阅读课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被置换成一道道阅读理解的题目,“诵读不足而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而结论出得太快,讨论不足而分歧消解太快,欣赏不足而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而阅读结束太快”,课堂中充斥着知识术语的灌输和刻板的技能操练;写作指导中,情随景生、笔随心转的景物描写被硬生生归结为“环境位置+描写对象+比喻、拟人”的公式,让教师看得吐血的屈原、司马迁、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老掉牙的事例依然在作文里套用着!有几个学生是在真实地言说自我?学生在对硬邦邦的知识块垒识记中哪还能体味到言语生命的流光溢彩!  相似文献   

20.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脱离文化这个整体而独立存在。音乐课程是一种文化课程,具有人文属性,它的本质是“育人”。那种把音乐课程当成“唱歌课”、“音乐知识技能训练课”的做法,违备了音乐教育的宗旨,偏离了音乐以人的生存意识为核心的轨道,也失去了音乐课程的人文内涵。因此,音乐课程应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