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自己的稿子见报是十分高兴的事,但每当收到报社寄来的样报样刊后,我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把原稿找出来,对照着反复阅读,看一看报稿与原稿有哪些出入。取见报稿之长,补原稿之不足。几年来,我坚持这样做,稿子写得越来越得心应手。《自行车管理有方》原稿有400余字,在《商丘日报》发表时仅剩150字。寥寥百余字便把问题说得一清二楚,不能不惊叹编辑的妙手,经过分析发现,我的原稿修饰成分太多,后来我还认识到写消息稿,文学色彩不能太强,否则有可能喧宾夺主,影响意思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我有个拿自己的见报稿和原稿对照比较的习惯,每上一篇稿,总要从抽屉里找出留下的底稿,从标题到正文,都仔细地品味二至三遍。通过比较,看原稿与见报稿的区别在哪。我作会到这样做的好处有三:其一;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写稿作风。把见报稿与原稿作对照比较,常常发现由于粗枝大叶,把本可以写好的主题和章节没能写好,倘若再马虎一点,稿件必定被编辑“枪毙”无疑了。认识到急躁情绪的危害后,我就下气力改变它,很快养成了快中求好的习惯,稿件见报率明显提高。其二,对写作技巧会有提高。一般来说,发表的稿件体现了自己的最高水平,有…  相似文献   

3.
马厚寅 《军事记者》2002,(10):66-67
一些稿件见了报的学员可能注意到,拿自己的原稿和见报稿对照,往往有所不同,甚至是很大的不同。想必细心的学员会把这些不同一一找出.从中领悟编辑所以如此改动的良苦用心。实际上,编辑对一篇稿件的具体编辑修改过程,就是对学员的具体辅导过程。学员通过把原稿和见报稿进行对照比较,是领会编辑意图,进行函授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见报的学员毕竟是少数,如果有选择地把对少数学员稿件的修改予以公开,那么其他学员也有可能从中受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近期编发的几篇稿件中的一些改动在这里讲一讲,和大家一起商讨、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4.
我写那篇《‘出租羊’富了大刘庄》稿,在河南农民报一版显着位置以《大刘庄养羊中的新鲜事:“出租母羊”》为题,加报花被刊登。我把见报稿和原稿对比,感受颇深: 一是原稿题目概念不清,内容拉杂,废话多;见报稿题目新颖、醒目,文字简洁明晰。二是我在写稿时,只把“出租羊”当作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而没有提高到帮贫致富政策上,而见报稿开始就点出了“出租母羊”是帮扶新形式。  相似文献   

5.
从编辑的改稿中总结经验,也是学习新闻写作的一种方法。我每次发稿,总是一式两份,一份寄报社,一份留底。留底的目的是为了将原稿和见报稿逐字逐句地加以对照,看看编辑将哪些地方作了改动,然后用心问几个为什么,即:编辑为什么在这儿作改动,改动的好处是什么?从中学习。1985年2月28日《工人日报》采用了我一篇《让他们过好“交接关”》的稿件。原稿1300多字,见报稿只用了其中一段和末尾点题的几句话,共400多字。为什么只选了中间的一段?重读原稿我才发现,其他几段都是泛泛议论,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7.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8.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9.
人说编辑这份差事是“为他人做嫁衣”,这话一点不假。可以说,每篇稿件从修改到采用,无不浸透着编辑的心血。仅拿我多年来写稿见报的一些标题来说,编辑真是字斟句酌,给佳人配锦装,往往一字或几字之改,显示出手笔高明。现在,我不妨举几例自制标题与编辑改后的见报标题,加以比较,供广大作者从中体验和借鉴。原稿标题:邻居相处的学问见报标题:邻居相处有学问(见西安晚报 1987年11月15日二版)  相似文献   

10.
用原稿和见报稿对比着看,是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这种对照阅读,可以细细品味编辑修改、润色之处的高妙,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这种对照阅读,我对如何写好文章几个方面的认识加深了。  相似文献   

11.
为加深文字功底,我除了向书本学习写,乍知识外,还要天天看报,听广播;建立了一个个资料本,对于自己的见报稿,都反复看几次,对比一下编辑是怎么改的,从中摸索写作技巧。读书,写稿互相提携,相得益彰,各类题材的表现手法兼收并蓄,力求稿件不光有内容,而且有一定的文采。增强可读性、趣味性。古人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一些通讯员的要求,《新闻界》从这期开始, 在“通讯员园地”中,增设“稿件评析”栏目。此次,约请四川日报高级编辑许联炳同志撰文,通过谈一篇通讯员来稿的编改,阐明通讯员如何深化、升华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选取材料,把稿子写好,增强其效应。这里,我们将原稿和见报稿一并附后,供大家研读比较,看看编者有哪些精妙之笔可借鉴,欢迎大家赐稿。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写作水平有多种办法,诸如阅读新闻书籍,向专家请教,多采访勤写作,等等。我的办法是:自己采写的稿件见报以后,和原稿对照仔细地加以分析研究,向编辑学习,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两年前,我写过一篇《一手抓造林更新一手抓多种经营沙湾林区立体开发经营模式已经形成》的稿件,《新疆林业信息报》编发以后,我和原稿对照起来反复研究,使我学到了一些写消息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一篇稿子从投稿到见诸报端,基层通讯员有必要重视做好两件事:一是写完稿后投寄前,不忘养成读稿的好习惯;二是拿原稿与见报稿认真“对表”。  相似文献   

16.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17.
写新闻稿的同志大都有这样的感受:一篇稿子寄出去之后,总盼着能够早日发表;一旦稿子见了报,高兴得甚至跳起来。就在这时候,有一件事一定不要忘记去做,那就是把底稿翻出来,同见报稿对照一下,看编辑是如何给改的,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改。通过对照,将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先看标題有没有改动。一篇新闻作品的题目很重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能把题命好,将会有力地吸引人们去读。我常常为命不好题目而发愁。有的稿子尽管已经邮走,但题目仍不称心。然而稿子发表之后,看到编辑给改的题目,不由暗暗  相似文献   

18.
一篇稿子从投稿到见诸报端,基层通讯员有必要重视做好两件事:一是写完稿后投寄前,不忘养成读稿的好习惯;二是拿原稿与见报稿认真“对表”。  相似文献   

19.
一当记者就是要写稿,写稿就希望见报,这是天经地义的。问题是,稿子见报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笔者曾就这个问题,与一些记者交谈。从交谈中了解到,有的记者在自己的稿子见报后,不再看一眼。这些记者认为,反正是自己写的,刊登出来就得啦,还看它干什么。有的记者则相反,每当自己的稿子见报后,又仔细地读,并与原稿对照,看看有哪  相似文献   

20.
以此为题写这篇文章,是由我出的一本书想到的。这本书名为《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1998年7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选辑在书中的78篇文章,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新闻写作的经验教训。新华出版社、中国新闻书店在向读者介绍这本书时写道:“本书与已经出版的诸多专门谈写作之类的书相比,别有独到之处:既有见报稿,又有原稿和评析,读者可以从两稿对比中研究、探讨新闻写作之功和编辑运斧2道……。”引用这段话,并无“王婆卖瓜”之意,而是想以此说明,这本书可以为记者、通讯员总结自己写新闻的经验教训提供参考和借鉴。从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