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唐诗史上大师的地位。历来对王维诗歌的研究多倾向于对其山水田园诗的阐释,文章从王维诗歌整体创作上探寻其对"诗骚"传统的接受,阐述王维诗歌创作"雅"出于《诗》,"丽"出于《骚》,即对"诗骚"传统的接受。  相似文献   

2.
对《天演论》的产生和传播进行梳理后,可以发现《辞海》对"天演"、"天演论"的释义不妥。"天演"、"天演论"分别是"进化"、"进化论"的别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们更多的是被当作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进化、进化论。  相似文献   

3.
小林多喜二是日本20年代兴起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革命作家之一,可谓一面光辉的旗帜。《蟹工船》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道》(『太陽のない街』)并称为无产阶级文学"双璧"。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是最早公开创作同性恋文学的黑人作家之一,其同性恋观可以用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的死亡前五个悲伤进程理论来阐释。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乔万尼的房间》和《另一个国家》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其动态发展的同性恋观:从否认到发怒、讨价还价、沮丧再到接受并拥抱。鲍德温顶住种族歧视和同性恋困境的双重压力,用心书写同性恋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对展现一代同性恋变化发展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推进同性恋解放运动和同性恋文学的发展,带领同性恋者寻求身份认同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是最早公开创作同性恋文学的黑人作家之一,其同性恋观可以用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的死亡前五个悲伤进程理论来阐释。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乔万尼的房间》和《另一个国家》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其动态发展的同性恋观:从否认到发怒、讨价还价、沮丧再到接受并拥抱。鲍德温顶住种族歧视和同性恋困境的双重压力,用心书写同性恋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对展现一代同性恋变化发展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推进同性恋解放运动和同性恋文学的发展,带领同性恋者寻求身份认同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在美国留学时通过勃兰兑斯的作品初识易卜生,留学日本的鲁迅几乎在同一时期通过日本文坛的介绍了解了易卜生。留学时期有岛共鸣于《布朗德》中的"all or nothing"思想,鲁迅则更偏爱《人民公敌》中的个人主义精神。回国后,二人均将对易卜生的关注转向《玩偶之家》为代表的女性解放题材创作。文章以留学和归国两个时期为节点,对两位作家的易卜生接受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品。小说描写了一只名叫巴克的狼犬在被人类的文明社会驯化后,最终再次回归本性返回原始荒蛮世界的故事。《野性的呼唤》体现了四种哲学思想,即: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马克思主义学说、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反映出作者本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其世界观的形成及其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穆德和菲利普·罗斯写作风格迥异,但其作品《店员》和《人性的污点》都关注犹太移民在美国遇到的现代性困境及空间诉求。《店员》里,莫里斯通过和店员重建"我—你"关系,将杂货店变成精神救赎的场所;《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通过和清洁工佛妮娅的恋爱逃离俗世,使有机农场变成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新文学权威与现代传媒共同运作的结果。它不仅是一部作品集,同时还具备了文学史的特征。《大系》在编选人员的组成、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编选作品的数目三个方面都影响了"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由于《大系》的编选时间距离新文学的创作时间较近,同时编选者在编选作品和评价作家作品时很难剔除个人因素。因此,这种文学定位并非完全公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系》对"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将不断接受新的检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张达明的《"没大没小"的家风》,先后被《劳动午报》(2019年12月3日)、《山东青年》(2020年第5期)、《杂文选刊》(2020年第7期)刊载了。该文开头一段是: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佳作连连,《受戒》《异秉》《大淖记事》大受读者青睐,虽如此,他的作品却始终游离于主流文学思潮之外,和孩子们聊天时,他老是被"挤兑",这时他便嚷嚷道:"你们对我客气点,我将来是要进文学史的!"  相似文献   

11.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莱斯利·费德勒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批评先驱、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在他蜚声评论界的文学评论著作《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中,他对美国经典文学中的“魔性”特别青睐。这些融合了心理分析、神话和社会学维度的批判在将经典作品“祛魅”的同时,也间接体现了他文化批评思想中的“魔性”。  相似文献   

13.
蒋希曾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终以中国革命事业和美国华人走向革命为文学创作题材的第一个华裔左翼作家。他与关国左翼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作品尽管只有一本诗集《中国革命诗》,三部小说:《中国红》《金拜》《出番记》;以及一部三幕剧《死光》,但他的创作成就却得到当时美国进步文艺界,诸如著名作家辛克莱、德莱塞等人的高度评价,他的革命活动也得到美国人民和一些重要人士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这位曾沟通了中美两国劳苦大众的心声,促进了两国进步文化交流的第一位美华左翼作家,将永远名垂中美文化交流的史册。  相似文献   

14.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邝丽莎的作品《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的中国他者形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表现出既有排斥又有推崇的态度,同时还进行了对中国不同民族间史实的嫁接。这是由华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决定的。华裔女性作家从"我"这个独特而复杂的视角看中国这个他者,但中国他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这个观者的侧面形象。  相似文献   

15.
胡风是1930年代在与鲁迅的直接联系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左翼文学批评家的.1934-1935年他写出《林语堂论》和《张天翼论》两篇过万字的“作家论”,初显其文学批评的个性特征,这里既有简单、幼稚的一面,也孕育着其文学批评进一步发展的“深刻”.  相似文献   

16.
刘星 《海外英语》2012,(7):194-195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爵士乐》和《天堂》是她八部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三部,是完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代表作,称之为"历史三部曲"。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将目光放到了本土文化的历史中,运用了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觉,阐述那段不愿被人们提及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黑人现时生活的历史,体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正立足于黑人女性所处的现实矛盾,她们通过积极构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自我的种族地位,并要求实现性别平等。她们为自己被多重边缘化的集体发言,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做着努力,使之构成黑人女性精神传统的重要主城部分,为黑人女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多义性     
19世纪中期是美国文学独立时期的开始,这个时期杰出作家霍桑的《红字》、麦尔维尔的《白鲸》、惠特曼的《草叶集》中象征内涵具有多义性特征。同时,主要运用新批评、阐释学、文学接受理论从语言、作家、作品和读者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文学作品出现这种复杂性的合理性和缺陷,同时揭示出了文学的个性化、情感性,文学创作关键在于人类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被称为"海洋小说大师"。在他的代表作《台风》中,中国人被严重边缘化,他们无名无貌无语。在台风到临时,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无能与野蛮,更是被康拉德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试以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观点,分析《台风》中作为"他者"的华人群像。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21,(1):81-88
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亚裔文学选集,《美国亚裔作家》以"源流之源"之势赋予了美国亚裔文学"真实"意义,展现了美国亚裔文学发展的立体化图景,开创了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史学先河,并以"教科书"模式践行了亚裔行动主义,推动了美国亚裔运动的发展,同时其独到深刻的"编""论"模式也对后来的美国亚裔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彰显了其传承价值。具有多重价值的《美国亚裔作家》应当在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史上"复归"到其"应有"位置,"弥补"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史的"断裂点"。  相似文献   

20.
董宇 《英语广场》2017,(4):22-23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评论界曾指出:"在奥尼尔之前,美国只有剧场;在奥尼尔之后,美国才有戏剧。"他一生中四次获得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分别是《天边外》(1920)、《安娜·克里斯蒂》(1922)、《奇妙的插曲》(1928)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1957)。"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王宁,1987),1936年奥尼尔凭此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论文旨在研究中国的道家思想对尤金·奥尼尔的影响。奥尼尔受道家思想的感染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将从他创作后期的《送冰的人来了》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这两部作品中摘取出中国道家思想存在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