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书厄论十种》实际收录了历代学人记述和研究当日书厄事实的文献十四种,其中隋唐人各一篇、宋人两篇、明人四篇、近人三篇、今人三篇,基本收齐了散见在各种文集、期刊中的代表性文献,并附刊有三篇与此有关系的资料。所谓“书厄”,是指历史中国社会书籍不断散佚毁失的事象。对于书籍散佚毁失的聚散事实,汉代即有人注意及之;但直到隋代,当时负责典掌国家秘籍的牛弘(544—610年)方对其作了系统的历史总结。午氏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书厄”,并进而提出了著名的“五厄论”。此后,书厄论的思想不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隋朝牛弘系统提出文献散佚的"五厄"论之后,历代又对此进行了补充,以明代胡应麟的"十厄"论最有代表性。近代对文献散佚的研究更加深入,陈登原将我国大小之"书厄"的原因概括为:政治、兵燹、藏弆、人事四大范畴。本文则将学者们的研究分为"历代图书档案损毁记录派"和"图书档案损毁研究派"两大派别。两派学者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我国档案损毁的现象和规律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可喜成就。  相似文献   

3.
贵刊于1984年第二期刊载了李德山所写的与我商榷的《我国古代的筇一次书厄不始于秦孝公》的文章(下简称李文),对拙著《秦代藏书考略》(载《图书馆学研究》八三年一期)中所提的“秦在商鞅变法之时曾进行一次大规模焚毁先古政治典籍的活动。这次焚书,所称先秦书籍遭受的一次大厄”这一结论提出疑义,并列出五条根据加以驳斥。李文最后说:“这并不是我囿于前说,缺乏创新,而是事实就摆在这里”。那好,我们就用史实来说明历史的真象吧。第一,李文首先例举隋牛弘所提的书之“五厄“,又举明胡应麟所补论的书之“十  相似文献   

4.
青州归来堂是两宋之交一座颇负盛名的私人藏书楼。本文详述了它的致毁过程,指出靖康之变、金人人侵是归来堂焚毁的主要原因,而他人觊觎却是这座藏书楼致毁的最终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他人之觊觎是私家藏书书厄的一种重要因由,可补历代书厄论之不足。  相似文献   

5.
隋代牛弘在其《请开献书之路表》中,谈及隋以前书籍散亡的事件有五次,史称“五厄”。明代胡应麟在《论历代书籍存亡》一中说“牛弘所论五厄,皆六代前事”,指出“书自六朝之后,复有五厄”。这就是历史上关于献散亡的名的“五厄”和“十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大量典籍被帝国主义列强盗运出境,  相似文献   

6.
罗益群 《图书馆》1989,(2):68-72
陈登原先生在《古今典籍聚散考》一书中曾将造成古代典籍厄运的火灾与因气候引起的虫害与腐烂之灾进行一番比较后,得出了一个较为允当而又十分惊人的结论:“火固足以厄书矣,其次则有慢性症之蛀与霉烂焉。其为祸之烈,虽不及火之促逼,然往往毁坏典籍于不易觉察之间,则其害亦可谓烈与火欤。”古籍作为载记古代学术文明的实物,它的保藏与流传又与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一、湖南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古籍保护影响的因素湖南位于中国东南部,居洞庭、长江之南,南岭以北,在北纬24°10′—30°05′,东经108°50′—114°15′之间,就纬度位置来看,最南距北回归线仅1°13′,东南边境距离海岸亦  相似文献   

7.
宋人韩元吉《虞美人·怀金华九日寄叶丞相》词云:“登临自古骚人事。”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喜欢登山临水。登高临远这样一种现象。阮籍“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晋书·阮籍传》);陶渊明归田后醉心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的生活;来之间被流放后写下过“越中山海高且深,兴来无处不登临”(《桂州三月三日》)的诗句;高适也曾自得于“始临泛而写烦,俄登陆以寄傲”(《陆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序》)的日子;白居易则说:“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龙门下作…  相似文献   

8.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在论及姓氏谱系之学的历史时曾做出这样的判断:"姓氏之学,最盛于唐",但他认为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受郑樵此说影响,学者亦多认为五代以后的姓氏谱系之学与前代相比已经式微,后继乏人。然而事实上,入宋以后,姓氏谱系之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9.
古代学者对书厄原因的探讨主要蕴含在书厄的分类之中。近代学者将书厄分类进一步系统化,更加强调人为因素对书厄形成的影响。当代学者则将战乱、政治、文化、经济、社会风尚、保管和自然等各种因素纳入分析书厄原因形成的视野,研究角度日益多元化,认识逐步趋向一致。归纳古代书厄形成原因研究的历史演变,分析该主题研究的特点,既是对古今学术研究思想的系统总结,也是对古代文化传播机制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早期史官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官散文的产生,与史官的建置密切相关。《汉书·艺文志》论述《春秋》与《尚书》的起源时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然后世不信其说。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上)说:“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其职不见于惆官》,其书不传于后世,殆礼家之意文与?后儒不察,而以(尚书)分属记言,(春秋》分属记事,则失之甚也。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事目,则左氏所记之言,不啻千万矣。(尚书)典漠之篇,记事而言亦具焉;训法之篇,记言而事…  相似文献   

11.
文献典籍由于遭受火灾而导致的散亡佚失,是历代书厄的重要类型和原因。明清时期私家藏书遭受火灾的情况屡有发生,清代私家藏书蒙受火灾次数最多,且主要集中于江浙地区;兵燹战火、管理不善和文祸之火为主要原因。火厄造成不少孤本典籍不复见于人间,藏书家的藏书观念受到影响,注重对藏书防火经验进行理论总结,防火实践也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时永乐先生(1957—2014)的《墨香书影》正文分为“知人论学”“书林尝脔”两辑,并附录有两篇“代编后记”。题为《奋斗·付出·收获》一文是书作者的“代自序”,是其献身于求知治学、教书育人和读书藏书活动的简明自传。 本书作者生前系河北大学文学院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古籍整理和校勘考证是他毕生倾注心力的领域。针对当前国学复兴与学界急功近利,学者们文献学功底欠缺和文献学专业招生受冷落、毕业生分配难等现状,以及“近五十年走上文坛的学人中,大师,绝无蔑有;大学者即大家,凤毛麟角;而学者即小家,则车载斗量”(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鲁国尧先生语)之实情,时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术视野狭窄,缺少文献学常识”,正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学人”是一个既普遍而又专业的称呼,马嘶先生的新著《学人藏书聚散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中,认为:“学人是指那些从读书获得学识,以传承学术文化为职志,并学有所成或学有专长者。可见,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学人”也并非易事,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识积淀的基础便是那些长年累月苦读勤研的书。学人学识与书籍的关系,犹如鱼儿离不开水那样。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就古籍而论,素有“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之称。而现存古籍,估计至少也有八万种,但是,“古籍流传至今者,十不存一”。由此推论,其总数起码有百万种。可惜,绝大部分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蒙难毁损了。关于古籍的厄运,素有五厄之称、十厄之说,还有十五厄之说,实际上是数不胜数的。  相似文献   

15.
镇江焦山书藏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城镇江山明水秀,名胜众多;是全国有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城市山林”的美誉,也是历代藏书的圣地。先后出现过文宗阁、焦山书藏、绍宗藏书楼等全国有影响的藏书楼,其中焦山书藏最能体现“书赖名山藏,山因古书觏”之特色。 焦山书藏为清著名学者、三朝重臣阮元首倡,这是他继杭州创办灵隐书藏后创办的又一重要书藏。嘉庆十八年(1813)阮元任漕运总督,这年春天,他在瓜洲与焦山诗僧借庵、翠屏洲诗人王柳村论及藏书事,议决在焦山设立书藏。嘉庆十九年(1814),阮元命丁百川等人在焦山西麓海西庵内建楼五楹,以作藏书之所,定名“焦山书藏”。 为了加强焦山书藏的管理,阮元做了大量工作,从书库的布局、书橱的制造到书籍的编排都亲自过问,就连象刻印章、管钥匙之类的小事都亲自嘱办。他曾“属借庵簿录管匙之;复刻铜章、书楼匾、订条例,一如灵隐;观察丁公百川为治此藏事而蒇之。”(阮元《焦山书藏记》)他还酌订规程,制订了具体的《焦山书藏条例》,规定:一,送书入藏者,寺僧转给一收到字票。二,书不分部,惟以次第分号,收满“相”字号橱,再收“此”字号橱。三,印钤书面暨书首叶,每本皆然。四,每书或写书脑,或挂绵纸签,以便查检。五,守藏僧二人,照灵隐书藏例,由盐运司月给香灯银十两。其送  相似文献   

16.
古籍,是我们伟大祖国保存下来的文化典籍。她除了遭受到火、热、冻、风、湿、水、霉菌、虫蠹、补污染的空气,自然陈老等影响而破坏外,在历史上(六代前事)曾出现过五次“书厄”: 秦皇吞灭诸侯,任用威力,事不师古,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比皆尽,这是图书之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这是图书之二厄。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嫌帛,都取为帷囊,这是图书之三厄。永嘉之乱,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这是图书之四厄。南北朝时,江表图书,悉焚于火,这是图书之五厄。(见《隋书·牛弘传》) 唐宋以后也时常由于战争的破坏,政  相似文献   

17.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说,以《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卡兹、《创新与普及》罗杰斯和《大众传播效果》克拉伯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研究者,批评“靶子论”(或称“子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夸大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果”和“带上了强烈的唯意志论色彩。笔者经过长达三年的考察与对比分析后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18.
印鉴作为我国特有的藏书文化之一,是自古至今连绵不断的藏书文化传承的时代缩影,展现了我国独特而深厚的藏书文化底蕴,体现了文人聚书、读书、刻书的崇书情怀,也映照出中文古籍流转的历史传播轨迹。江南文化源远流长,藏书文化尤为灿烂。迨至近现代,藏书之厄,接二连三,藏家或凋零,藏书或云散,搜罗不易,考索尤难。  相似文献   

19.
延边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专业博士生导师金成镐同志与韩国学者朴英宰教授(延大所聘外教)主编的《朝鲜·韩国历史大事编年》(下简称《编年》)由黑龙江省朝鲜民族出版社于2008年2月出版。笔者阅后,深有感慨,仅“原始社会”、“古朝鲜”、“三国”这三部分看,其错误之多,令人瞠目,而值得商榷的问题,并非罕见。编者在“编写说明”中有云:“在名词解释部分,  相似文献   

20.
日前读杨玉圣所著《美国历史散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版),联想到史学研究如何贯彻“双百”方针,历史学如何能够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繁荣,心中颇有所感。 我本人不是研究美国史的,不便对书中12篇美国史研究专题论文和8篇有关中国美国学的文章妄发议论,我的感触主要是因书中近20篇史学评论文章而发。由于这些史评中的多数都以美国史研究为中心,其中有关美国史事的考订或评价方面之是非,自然也非我所能信口雌黄。我所注意的是评论者的精神、态度和勇气及其在评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