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乾嘉学者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群体,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超古迈今的成就。乾嘉学者以学术研究为职志,主张以艺为末,以道为本,对于书法一艺表示不屑。文章考察了凌廷堪等乾嘉学者对于书法的态度,以期揭示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学者学术视野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清代乾嘉学者平生以治经研史为职志,学术活动之余,兼事书法艺术.他们不但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书法作品,也发表了许多关于书法艺术的精辟见解,而有关学习书法的方法的论述,显得尤其丰富.文章对乾嘉学者有关临摹碑帖的理论主张进行了考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乾嘉学者是清代乾嘉年间一个庞大的学术群体,他们以治经研史为毕生职志.其中的许多人耽于金石搜访和金石研究,具体来讲,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即考稽史传,证事迹之异同;兼涉书法,辨源流之升降.乾嘉学者在搜访金石、辨识文字、考稽史传等方面用功甚弘,并取得了突出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4.
西学对于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发展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引人思索的历史问题,争议颇多。钱大昕是乾嘉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以他为个案进行细致分析,是推动研究深入的重要一步。在西学的刺激下,钱大昕刻苦钻研中西天文学、数学,认识到西学有超过中学的地方,主张"能用西学",反对"为西人所用",号召士人研究自然科学;他致力于发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数学遗产,希望人们能继绝学而奋起,以与西学抗衡;他还以天文历算学知识订经考史,解决了很多经史之书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此可以看到,西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主要在如何看待西学、在西学刺激下发掘中学以及用自然科学知识考史等层面,至于以钱大昕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者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品格和治学格调,并未受到西学影响,他们研究学问的价值体系依然是"中式"的。  相似文献   

5.
戴震集清代考据学之大成,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继承了顾炎武以来特别是惠栋倡导的由名物、度数以通经义的汉学主张,大力推阐汉学的治学宗旨.戴震不仅继承了汉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超越了汉学,从而使其考据学表现出鲜明的理性特征.戴震考据学既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也因为时代的局限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人、学者必备的文化素养与技能。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书家是中国近代社会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他们虽无心于书法但却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成就对当代书法学习、研究以及书法的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鲁迅先生的诗稿,融诗之情与书之韵于一体,以独特的文风气韵和真挚的情感,不仅为书法提供了更为深广的内容与审美空间,而且丰富了诗歌的审美空间,扩展了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无疑是我们研究鲁迅先生书法以及精神世界的最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黄侃一生治学严谨,提出了一系列治学原则,其中以"在于发明,不在于发现"的主张最具代表性。它是中国近代学术创新的一种治学方法论,以"独殊"为学术创新的重要前提,以"不雷同"为学术创新的一条标准,阐述了学者进行学术创新必备的四种学术气质。黄侃对这个治学原则的具体实践及其再认识的衍化轨迹是:从提出"在于发明,不在于发现",以"发现新材料"并不等同于学术创新为理由否定"发现之法",到认识"发现"研究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替代性的"发明"研究,再到归纳出"发见(现)一、推明二"的"治学六道",认同"发现"与"发明"同样具有创新功能。这一治学原则的创新意蕴在于: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与超越性,又反映出执着于国学研究与传承的学者所具有的一种文化自我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荀子思想地位的总体评价、“化性起伪”学说的澄清与辩护和“法后王”的理解三个方面勾勒了钱大昕荀学思想的基本面貌,认为钱大昕的荀学透显着乾嘉学者由字词训诂、名物考证探讨义理问题的治学特色,更体现了乾嘉思想学术重新肯定和发现荀子思想价值的重要动向,这一动向最终导向乾嘉时期荀子思想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9.
钱大昕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治学博通,成就卓越。钱大昕治学,以史学为中心,是18世纪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代表。他为史学的发展做了一系列努力:提升史学地位,使经史并重;开拓史学研究范围,完善门类方法;倡导实事求是学风,对后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乾嘉学者缺乏经世致用的思想。学者们在专制主义的阴霾中借文字训诂和典章稽核自守,与经世全然无涉。实际上这是一种片面偏颇的观点,并非所有的乾嘉学者都是如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情人民的疾苦,反对横征暴敛;揭露吏治腐败,主张严惩贪官污吏;希望统治者崇儒重道,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还对人口、河防等当时的社会问题给于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