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存在数量众多的“某通某”的注释,即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通假字。这些“某通某”注释中的大部分都是符合古文通假的原则的,应属于通假字,但也有一部分值得进一步商榷。通过与王力《同源字典》。古书中的注解及其他辞书的考查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这些“某通某”的情况中有些应属于同源字,有的属于并体字,还有一些属于误释。  相似文献   

2.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3.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通讯》 (以下简称“《语通》” )是全国办刊最早、最有影响的语文刊物之一。“锐意革新,不断进取,稳中求变,切合实际”是《语通》一贯坚持的办刊原则和方针。 1978年 10月在连云港召开的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听了李春芳先生介绍《语通》的办刊宗旨和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语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以后,我从未间断订阅《语通》。可以说,所有的电视连续剧不连续看,惟独《语通》连续阅读 22年之久。常常静坐书房,久久面对着《语通》,《语通》就是我惟一的一道风景线。 22年来,《语通》在办…  相似文献   

5.
沈谦《词韵略》开创了依附于诗韵.结合对唐宋名家词作韵脚的抽样调查.而折衷取用的词韵编纂方法。沈谦探讨并确立词韵押韵的原则.填词用韵应该平声独押.上去通押.入声独押.又偶有平上去三声通押的情况.又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归并组合出十九韵部,并主张参用古诗押韵之法。《词韵略》面世之后.得到词坛的激赏。对清代的词韵制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其韵部分合原则和编纂方法成为后世词韵取资沿袭的渊薮。  相似文献   

6.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是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1941年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精辟地指出:“今人言教者,动称通与专之二原则。故一则曰大学生应有通识,又应有专识,再则曰大学卒业之人应为一通才,亦应为一专家,故在大学期间之准备,应为通专并重。此论固甚,然有不尽妥者,亦有未易行者”。“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著名的神话小说。它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地结合起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它“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因而能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所展示的生活画面是广阔的,所“讽刺揶揄”的“世态”也是丰富而深刻的。作者吴承恩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典型形象,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面的有炼就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阐述了《孔雀东南飞》一文“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中的“相”字的意义。告诉大家在解释古汉语词语时,不仅在这里讲得通,在那里也讲得通,要符合语言的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古代普通话     
我国古代重视方言的统一,于是有了“雅言”。它就是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讲学的。《论语·述而》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相似文献   

10.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分析周德清的汉语通语观,探究周德清对元代汉语通语是如何评价的,对于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元代语音情况,有重要意义。本文指出周德清对元代的汉语通语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是十分重视元代通语即中原之音在戏曲创作上的运用的。有的学者认为,周德清在编撰《中原音韵》时,其家乡方言对他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对这一观点作了否定。本文还比较了《中原音韵》与元代戏曲语言的关系,讨论了《中原音韵》的音系性质。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它与西方语法体系和它与中国语文传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着手点之一。《马氏文通》和中国语文研究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从《文通》与中国古代语文理论、《文通》中的文章学思想、《文通》中的辞气论、《文通》中的古典文化气息四个方面分析阐释了《马氏文通》对中国语文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助字是《马氏文通》中没有西方语法为依傍的"华文所独",以《论语》中的助字用例为语料,从三个方面考察马氏的助字,发现:其一马氏以"传信"和"传疑"远不能概括助字的语气意义,《论语》的助字可分为陈述、疑问、感叹和提起。其二《论语》中语气词连用的情况证明了马氏对"合助助字"论述的正确性。其三马氏遵循助字的单功能性,有助于分析助字的细微差别和语气词连用。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对"其"字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后来的"其"字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疏理《马氏文通》"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马氏文通》的"其"字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汉语名词时,《马氏文通》中“名字”章,注重汉语的事实,在模仿中又有创新,但也存在机械的模仿,概念过于宽泛等不足。  相似文献   

15.
略论《马氏文通》的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马建忠除了总结汉语语法规律外,还不时地表露出他对语言的看法,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规律可寻;相对于其他语言要素来说,语法的变化要缓慢得多;语言有普遍性,也有其民族性。  相似文献   

16.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7.
《马氏文通》"合助助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助字》章中详细地阐述了古汉语助字同现现象,透过《助字》章,我们可以探究马建忠发现的助字同现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读本》是研读我国第一部系统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最佳版本,但因其编著者未采用初版《马氏文通》、失校和解读方法等方面的原因,使这部巨著尚存一些可以补正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转词是《马氏文通》中的重要概念。文章梳理了《马氏文通》中提到的“动字后的无介转词”,并进行分类,认为它们对应于现在所说的补语和宾语。马氏力图用介词来区分止词和转词,但“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存在让他很为难,他不得不用“介词省略说”来解释,他对“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分析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词这一概念在马氏语法体系中的价值。然而马氏注意到的这种语法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注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语法研究批判并发展了马氏的观点,对“动字后的无介转词”作了更好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李润 《茂名学院学报》2003,13(2):13-16,23
《马氏文通》的“次”在汉语语法史中有重要意义。该文探讨了“次”的性质、范围和来源,“次”与“格”的区别及使用范围,分析了“次”的作用、“次”的矛盾及其原因,指出了它在语法史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