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有幸参加"黄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课。听后感触颇深。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地语文课堂吗?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写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教师繁琐的对课文的分析,无休止地问。让学生课堂上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已过古稀之年的于老师,在课堂上蹲下身来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字,一句一句领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更没有说教,可是在表演和写作环节,学生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写得有声有色,这难道不是读书的收获吗?  相似文献   

2.
有位老师在教《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运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具体、形象地帮助学生解决了课文中的疑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具体做法是:当讲到课文第三小节时,老师问“一纵一纵”的“纵”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纵,猛然向前或向上。”有个学生举手反对,他说:“有时候我也看见过日出,太阳不是一纵一纵的。”其他学生也都睁大了眼睛望着老师,等待着老师的答复,那神情仿佛在说:是啊,太阳出来怎么会一纵一纵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你们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过大海,但是一定看过描写大海的书,那些文章里所描绘的海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波浪滔天”,有的说“一浪赶一浪”,有的说“波涛汹涌”。这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下了一起一伏的海面。老师模仿波浪,打着手势问学生:“从远处望去,这一起一伏的海面是不是‘一纵一纵’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头回答。老  相似文献   

3.
谷元宜 《小学生》2012,(9):83-83
执教十余载,曾经对学生发出过无数次指令:"把课文读两遍!""把课后词语抄写四遍!""下午放学之前把课文背下来!"……哪个老师不是如此!试想一个班级的每一个教师都如此,我们的学生一天要在我们的压迫下被强制性地完成多少学习任务。现在想想真应该自我批评,教学中我们有问过学生的兴趣爱好吗?照顾到他们的感受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积极认识的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4.
向承凤 《湖北教育》2003,(17):23-2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学习方式,促进其主体发展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荷花》一文的教学,老师布置学生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作者为什么说这幅画是“活”的画?为什么说荷花会“冒”出来。而不是“长”出来的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让学生带  相似文献   

5.
设计教的活动,教师已驾轻就熟;设计学的活动,仍然是一个难点。而教学设计的至关紧要点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与老师们商讨。问个没完,好吗?我们先来看一个典型课例。有位教师上《普罗米修斯》一课,一课时从头至尾提了37个问题①。起始阶段了解课文脉络,教师提了以下9问:1.课文都讲了哪些人物?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教师讲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问学生,“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被问得目瞪口呆。还有一位教师讲完《草地夜行》一课,笔者问学生:“小鬼为什么能鼓起勇气向前走?”学生虽经再三思考,仍做不出回答。上述两例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学生做不出答案,只好再回到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时把作业题置诸高阁,导致课堂教学恶性  相似文献   

7.
一、要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称象》一课时,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  相似文献   

8.
正一、要有学习语言的意识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教材中的哪些内容、哪些辅助材料,可以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平台。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出示了一幅挂图,问学生图上画了什么,学生说画了大树、猴子、太阳、狮子。接下来老师就问学生,狮子吃到猴子了吗?进而引出一段儿歌。这个教学环节中,那幅挂图起的是什么作用?仅仅只是为了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吗?显然,我们  相似文献   

9.
常听到有学生跑到办公室问:“老师,今天的语文作业是什么?”A老师说:“预习下一课,读课文三遍。”B老师说:“把今天的字词抄三遍。”C老师说:“把刚学完的一课的《同步训练》做完。”读课文的,多半学生不会去做,这和没作业差不多;单纯的字词抄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步训练》会做完,但多数同学会抄答案。布置语文作业,还得巧妙设计,既要让学生愿做,还得让学生有收获。一、每早一诗学生人手一本《课外古诗词必背》,如果不布置背诵,没有人自学,这本书一定被束之高阁。每天早上,课代表把今天要背的诗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一到校就背诗,背过…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暖流》浅显易懂.课文说明了江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课文中有一段江主席和南开大学的学生们齐背《水调歌头·中秋》的内容。存教学巾,我问学生,你熟悉苏轼的这首词吗?很多学生都说以前老师拓展过,有一个学生说:“我知道这首词的来历,  相似文献   

11.
做热爱语文教学的好老师,一定要懂语文教学。什么叫做懂得了语文教学?懂得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以阅读教学为例,笔者认为,如下五点至关重要。第一,要懂确保语文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的多角度的课文研读。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这是阅读教学所  相似文献   

12.
在十几年的教研生涯中,经常下到学校参加听课评课。在评析发言中,常常听到有人肯定某某老师在某个教学环节中,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或曰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且举三例以示之: 例一:(低年段) 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小白兔说:‘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于是老师提问:“小白兔说的话对吗?为什么?小灰兔听了会怎样?”这个提问的前两问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肯定和分析,而后一问却被评课者认为,让学  相似文献   

13.
“课眼”是指每一篇课文中画龙点睛之处。 杨朔在《泰山极顶》中写道:“有人说: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象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味儿终究有点寡淡。”是的,戏有戏眼,课也有课眼,课眼就是一课的窗户,打开这个窗户,就能窥见全课。抓住课眼,也就能扣住学生心弦把课讲深讲透,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就拿初一的《伊索寓言·赫耳墨斯的雕像》一文来说,学生读了全文以后,认为文章明白好懂,有点钻不进去的样子。当老师问道:赫耳墨斯在问了宙斯的像价后,再去问赫拉的像价时,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节观摩课。老师正在上 《第一场雪》。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山 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 一层厚厚的雪。” 老师问:“‘山川’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山川’就是高山河流。” 老师又问:“文章中不是有‘河流’了吗?如果‘川’字当河流讲,这个‘河流’不是重复了吗?”  相似文献   

15.
《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的故事。于老师是怎样教学这篇课文的呢? 一、激发动机。上课伊始,于老师便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于是就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老师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  相似文献   

16.
<正>1.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能力1.1要懂点书法,把字写好。老师要敢于说:"看我写。"书法,能表现人的修养,表现人的气质。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因为一切艺术的核心都是情。1.2要会朗读。老师要会朗读,备课要备朗读。老师要敢于说:"听我读。"教师要范读,翻开课书,让学生听到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声。很多教师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些呢?教师没有把课文读好,自己尚且感动不了,  相似文献   

17.
正辩题一:对课文的改编是否可行陈金铭(《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高老师带着学生对原文提出了质疑,选择了"吃、喝、玩、穿、说"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往原文里面镶嵌。对于这个课文改编环节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黄亚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花园小学):今天教学的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课标上对二年级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什么?我认为,对教材的批判意识的培养,还要再延后一点。高子阳(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如果从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8.
刘秋娣 《辅导员》2014,(10):97-97
有幸参加"黄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课。听后感触颇深。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地语文课堂吗?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写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教师繁琐的对课文的分析,无休止地问。让学生课堂上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已过古稀之年的于老师,在课堂上蹲下身来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字,一句一句领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更没有说教,可是在表演和写作环节,学生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写得有声有色,这难道不是读书的收获吗?  相似文献   

19.
上完《日月潭》这一课 ,学习委员问我 :“老师 ,这篇课文少写了一段。”“怎么会 ?”我吃了一惊。“你看 ,课文中只写了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 ,却没有写傍晚的景色。”学习委员指着课本对我说。“就是少写了一段。”同学们也附和着。我仔细看了一遍课文 ,作者在描写日月潭晴天的景色时有明显的时间顺序 ,为什么没有写傍晚呢 ?这个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解决吧 !第二天清晨 ,我带着学生早早地登上一座大沙丘 ,让学生观察大漠深处清晨的景色。有的同学观察到启明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有的同学观察到小壁虎早早醒了 ,在草丛里来回跑着。接着 ,东…  相似文献   

20.
正有很多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课难上,一些思路相对比较清晰的课文还好说,一旦遇上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散的课文,简直无从下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文中也颇有感触:"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不要说我们这些普通教师会对语文课感到为难,即便是特级教师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