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研究张爱玲的浩瀚资料里,张爱玲胞弟张子静和台湾季季女士合著《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的可信度较大。姐弟俩仅相差一岁,又有较长的共同生活经历,对于张爱玲的早年生平,除了她本人不多的几篇自述性散文外,《我的姊姊张爱玲》提供了旁人无法提供的珍贵材料。张爱玲就读的第一所学校黄氏小学,是她西式教育启蒙的起点,对其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文学史中,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分别深入地审视了权欲、情欲和物欲这三种人性欲望。鲁迅利用长者为中心的权欲结构批判了日常生活的专制性,体现了中国社会从宗法制度到现代民主的过渡;沈从文从道德失衡导致的情欲畸变的角度批判了城市生活的阉寺性,对日常生活进行的道德批判,则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的犹豫。四十年代成为东亚经济中心的大上海,不仅在经济层面上根本保证了物质追求的可能,而且润孕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精神。沈从文笔下男女统一的情欲发生了性别的分化。在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中,当男性断绝了政治的权欲追求后,因人生茫然而沉湎于情欲的时候,女性对金钱物质则表现出难以掩饰的享乐姿态。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翻译家,其能自由纯熟地以双语写作,她在从事中英文创作的同时,还从事翻译工作。张爱玲在翻译领域的成就不亚于其文学创作成就。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双语作家,张爱玲有着卓越的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散文与小说如火如荼地在文苑竞相开放,一起构成了当时上海文坛最美的收获。张爱玲深得散文之真味,写个人悲欢,议人生感悟,叙朋友深情,皆能如实细写,字字传情。其散文风格华丽苍凉,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和讲究,自成一体,被誉为“张爱玲句式”,深得后人景仰和效仿。  相似文献   

5.
为胡兰成的才貌所迷惑, 张爱玲感觉好不惬意 张爱玲,祖籍河北省丰润县,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祖父张佩纶曾是清廷高官,祖母李菊耦是清廷赫赫有名的中堂大人李鸿章的女儿.1942年,年仅22岁的张爱玲便开始正式文学创作,并以卖文为生.1943年她先后发表了<倾成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一时轰动中国文坛.张爱玲文学创作的黄金期来得早,并一直持续到1952年离开大陆之前,成为红极中国文坛的一代才女.然而,张爱玲在个人婚姻感情道路上的磕磕碰碰,却令世人不胜唏嘘、叹息.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在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主要为"文华"电影公司进行电影剧本的写作,正是她的介入开创了"文华"电影创作的成功范式——"都市生活喜剧"样式。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史上对她的探讨显得过于凋零。今天在重写电影史的时期,重新认识张爱玲在电影创作中的影响也日益显得必要了。本文着重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入手,探讨张爱玲如何将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意识彰显在她的"去父"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7.
邂逅张爱玲     
张爱玲创造了20世纪40年代文坛的奇迹,可有人曾说:“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都没有好收场。”或许真的是张爱玲的人生谶语了!她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外曾祖父是曾影响中国历史的李鸿章,祖父张佩纶则是著名的清朝御史,但是,就是这样的家庭,也不能给她带来阳光,  相似文献   

8.
荆州日报社晚报新闻编辑室编辑王芸,是在记者这一身份下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一位青年作家。记者与作家的双重“位格”在她身上合而为一,构成一对互动因子,共同丰富了她的人生积淀、她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9.
朱峰 《大观周刊》2012,(5):16-16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作家,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29世纪40年代。张爱玲就好像是黑暗宇宙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虽然她没有能力给失地带来光明.但是她却给在黑暗下生活的人们带去了些许安慰以及希望。由于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从而使得她写出来的作品有着一种荒凉感,最终呈现出了一种苍凉的美学感觉;她的作品在苍凉的同时又充分的反映了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0.
闲读偶记     
张爱玲:《私语》张爱玲被中国现代文学史忽视了多年.新时期以来,她的部分作品一经重印,立即给新一代的读者带来一个惊喜.她是个十分独特的作家.她反映的生活,她对她反映的生活的理解和评判,她作品中的情调和韵味,还有她那既老到圆熟而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都是独特的,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卓然自成一家.她为人为文,都极富个性,和谁都不近乎,  相似文献   

11.
靳武稳 《大观周刊》2012,(52):93-94
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小说多以悲剧爱情和婚姻故事为题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本文就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从她的家庭变故和婚姻感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影响这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众多理论、态度、倾向及流派的混合体。其中,精神分析学说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图书馆学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和诠释其思想的方式。本文阐述了精神分析下的无意识后现代图书馆学和文本后现代图书馆学。后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需要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四十年代初期,张爱玲名震文坛。她是一位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出身于阀阅门第,父亲是名门之后,和满清宫廷关系颇为密切,母亲是李鸿章的外孙女,一个颇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她家既有前朝的豪华,又复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因此她曾受到非常完整的教育。但由于家庭失和——父亲抽鸦片,讨姨太太,母亲愤怒之下而弃家出走,张爱玲的早期生活并不愉快,所以她的创作多带有悲剧色彩。而她的个人情感生活或多或少也带着些感伤。也许,就是因为第一次不幸的婚姻,张爱玲和  相似文献   

14.
更衣     
张爱玲写过一篇《更衣记》,讲不同时代里旗袍如何变来变去。张爱玲自己,就是那个时代衣着大胆、出门艳惊四座的女人。她同时代的钱钟书不能容忍她衣饰上的古怪出奇,他“很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肯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已经是张爱玲了,旁人评价起来,着眼点也不是她的成就,而是她的面相和  相似文献   

15.
杨青泉 《今传媒》2010,(11):82-83
"大场",一个上海不起眼的小地名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并非只是十里洋场的情缘传奇,风花雪月的背后是乱世苍凉的深刻体验。战争的大背景笼罩了她的一生,这种战争情境下的独特表达成为张爱玲的书写策略,战时体验的巧妙转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创作的灵魂,而这一切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相似文献   

16.
论文参考张爱玲作品文本内容以及相关评论文章,特别是与张爱玲有关的已经出版的书信集和说明文字,从中梳理出张爱玲的阅读体系和藏书观点以及张爱玲和图书馆之间的种种联系:她在写作及治学过程中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她是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利用图书馆做了哪些工作,她对图书馆的看法和感受,图书馆在研究张爱玲的热潮中所起到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析学说与信息用户心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精神分析学说博大精深,且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本文应用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核心理论,从用户信息需求的本能分析、人格三重结构与用户个性分析、潜在信息需求分析、唯乐原则与用户信息行为倾向等四个方面,揭示其内在本质关联性,期望为用户心理研究开辟一块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40年代:她拨动了落寞的心弦 20世纪40年代,大陆出现了第一次‘张爱玲热’,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传奇》《流言》的时期。1943年,张爱玲身在“沦陷期”的上海。她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相似文献   

19.
后窗:更衣     
张爱玲写过一篇《更衣记》,讲不同时代里旗袍如何变来变去。张爱玲自己,就是那个时代衣着大胆、出门艳惊四座的女人。她同时代的钱钟书不能容忍她衣饰上的古怪出奇,他“很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肯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已经是张爱玲了,旁人评价起来,着眼点也不是她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二十世纪初最有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他一生坚持创作惊悚悬疑片,部部作品都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佳作。他是第一个把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搬上荧幕的导演,他认为社会最需要关注的便是精神心理问题、人的欲望问题,并成功地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相结合。通过分析希区柯克的三部经典影片《爱德华医生》《惊魂记》和《艳贼》,可知他是如何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三重人格理论”“俄狄浦斯情结”及“梦的解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