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陈捷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2):117-118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关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9,(29):171-172
小说《喜福会》作者是美国华裔人谭恩美,她生活在两种文化中,真实经历体验了两种文化间的差异、矛盾与融合,作者重点描写了移民母亲与美国女儿间的冲突及最后的沟通、理解,从描写故事中阐述了中美文化存在矛盾对立,但又存在文化间沟通交流最后达到融合的可能性及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文学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已成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现象。其发展正经历着写作和欣赏视野的不断拓展,从边缘进而走向文化融合的变化。国内及港台学者在探讨美国华裔文学时,已开始有意识地结合当下文化研究的大趋势以及后殖民和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论背景。在这一潮流中去发现和探索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给大众带来的复杂的文化张力和民族记忆。本文试图以族裔身份和文化符号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运用作为契入点,考察目前在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中,作者怎样从族裔和文化的角度开始,又是怎样在这两种写作要素的裂变中去辩证思考。由此来深入探索华裔文学创作的生动表现和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5.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汤婷婷的《女勇士》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部小说。“鬼”作为最为常见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大量出现在这部小说之中。从文化符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鬼”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具有多重能指。它既是汤婷婷等少数作家为获得读者市场而采取的写作策略,也是作者的中国想象的诗意化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寄托了华裔族群对中美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诉求。同时,通过对“鬼”意象的分析,有利于消除少数批评家关于汤婷婷等华裔作家“歪曲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所追寻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伍慧明的小说《骨》通过大女儿莱拉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家庭几代华裔在美国艰辛、沉重的奋斗史,从中透视出几代美国华裔在追求“美国梦”的征途中,不懈探索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努力,也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自传体小说作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主题与写作题材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愿望。西方文化批评视野下的当代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所致力于讲述的"他者"在异质文化中的"边缘"处境和身份探寻。  相似文献   

8.
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在其小说《喜福会》中,通过母女关系反映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差异冲突与最后的融合。作品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作者利用独特的叙述方式对人性及社会文化的传神把握。  相似文献   

9.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绘四对母女关系,深刻地揭示出美国华裔的"边缘心态"。分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探析小说中母女关系所代表的文化冲突以及通过母女的互相认同而实现的文化融合,从而突出消除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对美国华文文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林语堂在美国的英文创作对美国华文文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林语堂的英文小说在文化乡愁题材的处理上,在文化融合主题的开拓上,在连结美国华裔文学和华文文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经典意义,对美国华文文学的影响将会是愈来愈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魏蓉婷 《文教资料》2011,(14):30-32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少数裔文学中的一个亮点,集中体现了现当代华裔作家对自身族裔文化身份问题的探究与反思,他们通过小说的表现形式,从华裔家庭内部关系冲突中攫取素材,对华裔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知进行解析注释。这些小说中,父辈与子辈间的代际文化冲突是一个鲜明的主题,由于华裔男性在文化地位与社会地位中的尴尬处境,父与子的关系模式不仅能反映文化因素在华裔家庭内部的影响与变化,而且可溯及两种异质文化由对抗到融合的主要线索,有助于理解当代华裔文学的独特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俞弘 《鸡西大学学报》2014,(10):139-141
小说《喜福会》塑造了四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美国女人。她们挣扎在母亲传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成长环境熏陶的西方思维方式之间,建构了双重的、相互矛盾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成为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华裔美国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逐步找到了自己身上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元素的融合点,重新塑造了理想化的双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所反映的文化主题的空间对立、转化和融合,剖析《喜福会》的空间叙事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以此品鉴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作家谭恩美高超娴熟的空间思维脉络和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4.
第五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在亚裔美国文学与文学评论领域里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小说《唐老亚》(DonaldDuk)描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历史的探索和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该小说在文体上属于成长小说的范畴。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对《唐老亚》的成长主题、成长领路人和成长仪式进行分析,探讨唐老亚的文化身份建构过程。对美国华裔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小说《唐老亚》讲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史实的探究和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构。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运用弗朗茨·法农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对《唐老亚》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展现唐老亚从"他者"到"自我"的觉醒和其重构自己文化身份的历程。当代华裔美国人必须颠覆白人霸权话语和强加给华人的刻板形象,并依托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与融合来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喜福会》中主要描写了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由冲突走向融合,展现的是一幅中美文化交流的画卷。在小说中,母女冲突不仅仅是由代沟引起的,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冲突的问题,四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她们出生在美国并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经历了文化冲突、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喜福会》是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一经发表就受到大批读者的追捧和喜爱,给读者展现了在多元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环境中,华裔成长的历程,作者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本族文化与异国文化相互渗透的主题情结,以及华裔在两种文化的融合中自我认知、不断成长的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18.
谭恩美的《喜福会》以母女两代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美国华裔在两种文化下的迷惘。本文试图从美国华裔所处的边缘状态探讨其文化身份的确认足迹,并揭示两种异质文化融合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郭洁洁 《文教资料》2010,(20):18-19
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当代华裔作家任碧莲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莫娜在希望之乡》是一部展现美国20世纪60年代文化图景的文学作品。小说以第二代华裔莫娜的视角见证了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社会文化进程,也自她口中表达出了作家任碧莲在文化、族裔身份以及社会问题上的独特见解。本文分析该小说对美国多元文化景象的描摹,解释作家试图通过该作品所传达的对美国社会文化中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