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职业教育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需要、社会标准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要,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功能异化为开发人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狭隘的功能定位下,职业教育不再是“育人”的教育,而是“制器”的教育。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M,Dallaire)所言:“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语文课堂是真正的“讲堂”,教师是真正的“讲师”。一上课,老师便拼命向学生“灌”知识,或娓娓而谈,或绘声绘色,或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直讲得口干舌燥,一堂课下来,觉得痛快淋漓、问心无愧。可课堂效果如何?学生习惯丁做一个三尺讲台下的听众,被动地接纳着老师硬“填”给他们的东西,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慢慢地丧失了“说”的欲望,久而久之,思想停滞、反应迟钝、表情呆板,以致课堂上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波澜……难免出现讲台上老师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而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如何改这种被动局面,这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来探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的使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一、巧导入——引生入戏,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尽快入戏,一开始就像被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吸引住一样。导入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时,首先用投影的…  相似文献   

5.
学校三令五申学生不得带来手机到学校,否则一律没收。作为班主任,我也再三强调,对那些“以身试法”者,也没少板着脸收缴过。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中,我校提出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动”、“懂”、“悟”递进策略,即通过让学生动起来,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达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相似文献   

7.
上大学前我曾学过一年木工。年近花甲在四里八村德高望重的师傅,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他师傅的一段话:木有长短,材有曲直,质有硬软,纹有通节。匠犹将也;将贵用兵,匠贵用材。材无十全,因势而用。直者为柱,曲者为拱;硬者为面,软者为底;通者为表,节者为里。用材之道,应取其长,补其短,削其凸,填其洞;选其通达,避其节疤。良将手下无弱兵,巧工手中无朽木。师傅告诫我:“做为木匠,识材为先,选材为要,用材以法。这样才能不浪费、不凑和、合乎规矩,做出的器物可百年之用”。   善哉,斯言 !  20年来,我已与木工无缘,但…  相似文献   

8.
拜读了李德山老师的《重视“偏才”的培养》(见《教育与职业》2001年3期)一文,感到确实是个问题,一个人全面发展固然好,但能精通一技,脱颖而出亦好。笔者也为偏才少年满舟能作为保送生入读复旦大学,感到由衷地高兴,毕竟社会向我们的偏才少年开了绿灯。但高兴之余,还是要向热心教育改革的人士和莘莘学子进一言:偏才理应重视,但“偏才”不宜“偏科”。只要大家到学生中走一走,聊一聊,你会发现韩寒、满舟的同龄人,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不少就是韩寒的偶像崇拜者,狂迷者。他们在学业上,基础学科本就蹩脚,有畏唯情绪,有意避…  相似文献   

9.
"杨"和"柳"     
我的名字叫杨柳,只要知道这个名字的人,都觉得很有意思。不是吗?许多诗句中都有我的名字呢。可是,正因为这样,我名字中的“杨”和“柳”却闹起别扭来了。杨是一个骄傲、瞧不起别人的人,而柳则是个谦虚、不爱说话的人。这天,杨对柳说:“主人的名字常被人夸,这难道不是全靠我的功劳?你看,我是姓,你是名,你不过就是一个木偶,只是我的陪衬罢喽!”杨一边骄傲地说着,一边斜着眼看着柳。可柳却站在那儿,没有出声。杨见挑畔不成,便怀恨在心,总是跟柳对着干。唉,手心手背都是肉,叫我也拿他们没办法呀!终于,那天早晨我从甜梦中…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眼界开阔,求新求异,富有朝气;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性,乐于自己组织活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咬嚼字”与“得意忘形”这一对成语,历来被人们当作贬义词来用。“死抠字眼”不领会章内在精神,固然不好,但是语言字是帮助了解章内容的“拐杖”,离开对句的咬和嚼,走马看花,是难以得其意、忘其形的。元代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诗》云:“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清代学唐彪说:“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我之也。作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意;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读书作谱》卷五)他说的虽然是作之道,验之阅读,也全然相合。要深得章三味,就必须花一番咀嚼的功夫,囫固吞枣、不求甚解的方法是不适合语学习的。我们只有让学生悉心品味章的篇章结构乃至遣字造句的个中奥秘,使之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忘其“形”而得其“意”,方能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获取更多更有益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北京,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莘莘学子所向往的求学圣地。北大、清华等名校更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增色不少。不光很多北京的学生不愿走出“京门”,就是很多外地学生也把自己能上北京读书收作为奋斗目标。可是,有些身在北京的孩子却并不以为然,说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也好”,“不认庐山真面目”也罢,正是在如此强大的“上京”热潮中,他们,就真有这么一股子人,敢于标新立异,选择“孔雀东南飞”,冲出北京所给的光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大气压强教学中程序的使用方法。“大气压强”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比较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掌握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笔者设计一套程序教学方案,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将大气压强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对普洱茶之“普洱”二字作了考证研究,提出了四个论点,即一,“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二,“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三,“普荼”即是“濮茶”。四,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作者的结论是:“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荼”。  相似文献   

15.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体会到要做好教学工作,一定要很好地体会“意”、“艺”、“毅”、“义”四个字的重要含义。“意”,即全心全意。全心全意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宗旨,对于教育工作的忠诚程度容不得“三心二意”。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就会加倍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备课、讲课、课外辅导等各个方面就会努力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例如在英语课外辅导时,学生来问我一些简单的问题,按一般要求,我给予满意的解答就已经尽到责任了,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能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北京文学》发表了“忧思中国语文教学”的专栏文章,由此引发了文学界、学术界有识之士对现行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含金量高的大讨论,来自四面八方的观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概括起来无非是:教师拼命获取的一无所有,学生不希望得到的却负荷了许多;应试知识大行其道,真  相似文献   

17.
"羹"、"汤"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羹”与“汤”现在多据王力说,释“羹”为浓汁食物;凭一个“羹汤”例,定唐代“羹”变为菜汤义,“汤”引申出菜汤义,也有以为一物异名、同词假借,至今混乱不清。考察羹的性质和特征可知,羹是熬煮的调味浓汤或薄糊状主菜,“羹”从未产生菜场义,只是至元代浓汤类划出羹。而菜汤姗姗来迟。唐宋时文献中的“羹汤”实指汤(热水)制的羹,不可误为菜场义的同义连用。“汤”经药剂、保健汤、茶汤等义到元代才引申出菜汤义,但所指实是浓汤类羹;至明代“汤”才成为菜场通称;至清代逐渐有取代羹成为餐食主菜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也说"似的"与"似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书面语中“似的”“似地”等是比况助词,使用时需附着在词或词组(短语)后边,组成比况词组表示比喻,一般不单独使用,词汇意义相同。为了准确使用语言,在书面中应只保留“似的”一个词形。  相似文献   

19.
在每个学期,一般每个教师都至少要上一堂汇报课或者教研课。这就如对每一位教师的大阅兵:可以检查一下教师的上课水平怎样,是有所提高还是有所下降;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还是有什么值得推广的地方。也使其他的老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及教研组的教师的“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方式。但现在出现了一种“做”课的情况:教者提什么问题,学生就能答什么问题。学生个个是神枪手,百发百中,绝不要担心课堂上学生卡壳,出现冷场的情况。一堂课下来,顺顺畅畅、圆圆满满。似乎老…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终身学习型的人才,为此,我们就需要深化教学观念改革,开放思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知识型和学习型的人才。针对此题,本文从改革教学观念角度出发,提出教学互动,授学生以“渔”而非“鱼”,以“渔 得“鱼”,教学相长,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自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