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论徐訏小说的宗教意识与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訏小说的宗教意识与哲学色彩交融。作者将作品中爱情故事布置于基督教义环境中,以文学的形式从哲学意义上展示和探讨了抽象与具体、彼岸与此岸、无限与有限等辩证问题,试图让人们在小说的情节中去领悟形而上之“道”;在对精神本体的追求中,流溢着达观、清远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格林童话》中部分作品的令人惊异、超越性的宗教世界,显示了神圣的超自然的力量;一些童话超越了有限的狭隘的视角,为人类在神性的高度对人的精神和人性进行审视提供了可能;《格林童话》中的宗教童话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明确的界限中,为儿童提供了终极价值的关怀。《格林童话》中的宗教世界植根于西方特殊的文化。宗教价值观的认同,使《格林童话》超越了德意志民族,走向西方,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此岸的众生由于迷执于“四相”和“四见”而产生了种种妄念,贪、嗔、痴、慢、疑、见等几乎占据了此岸众生精神生活的全部空间。《金刚经》旨在破除妄念,去掉妄心,恢复清净之真心。此经从破“四相”和“四见”入手,通过以真心换妄心,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使众生从缺憾的此岸到达圆满的彼岸。彼岸之众生是自觉的、觉他的,而此岸与彼岸并非相隔万里,不可逾越。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追求个个成功、人人精彩的时代,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成长增添一些精神动力,往往会说“你现在要忍受许许多多的苦,将来就可以享受多少多少的甜”这样的话。在他们心目中,作为现在的“此岸”一定是“苦”的。在这种预设的框架中,“此岸”是为“彼岸”服务的,“此岸”所做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忍耐,是手段,是过程,是草稿,只有“彼岸”才是幸福美好的,是目的,是终点,是作品。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16,(4):98-105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诸多观点之一,是马克思对于宗教社会作用的正确判断。在历史上,宗教所具有的精神麻醉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宗教是剥削者、统治者维护其根本利益的手段,宗教不能真正解决劳苦大众的苦难,只能使其从精神上得到虚幻的安抚,放松了争取此岸现实幸福的斗争。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论断依然并不过时,不能为个别人的某些认识所左右。  相似文献   

6.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自古以来,佛教因为具有深奥的经教的历史文化,不仅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华夏民族文化及各个方面。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至宋元,在敦煌、龙门、云冈等地的石窟中,先人们创造了辉煌的“佛教艺术”和经典的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的石窟艺术杰作,人们在其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上共鸣和震撼。“宗教艺术”是游离于此岸性与彼岸性之间,介于宗教与艺术之间的精神产品,兼而具有宗教与艺术的两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宗教为老舍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写作素材,启发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心扉,同时也提升了老舍文学文本的思想文化意蕴,在救亡压倒启蒙的现代中国,当绝大部分现代作家把文学创作焦点聚集在芸芸众生的此岸世界寻求救国救民良方的时候,老舍以接受洗礼的基督教徒和虔诚的佛教信徒把探求真理的目光投向人生彼岸,延伸了老舍作品与那个血与火革命年代的关学距离,这或许是老舍作品至今仍然活跃于影视网络传媒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具哲学思想的女作家。她善于通过艺术创作来阐明自己的哲学主张,并把这种哲学主张与道德思想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人本宗教”道德观,表现为对旧宗教迷信、虚幻、褊狭、虚伪等的批判与否定,对宗教博爱、宽容、克已等特点的肯定与推崇。  相似文献   

9.
柳绿花红,一切太匆匆。此岸景色宁静怡人,彼岸的风景轰轰烈烈。彼岸的人们望着此岸,充满向往。此岸的你无视身边的安宁静谧,彼岸的耀眼辉煌灼伤了你的眼……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二:一是得不到,二是得到了。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因为得不  相似文献   

10.
论徐訏创作中的宗教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是一位颇具宗教情感和宗教情怀的作家,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常常溢出浓浓的宗教色彩。《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通过“我”与海兰、白蒂之间的情感纠葛,《彼岸》通过主人公“我”的坎坷人生经历的描写和心路历程的揭示,《时与光》通过对郑乃顿、多赛雷、苏雅的人生道路与追求的描述,都溢出浓郁的宗教色彩。作品都以充满悲剧意味的爱情故事,探索爱情的真谛,表达人性的思考。以奇幻的情节、心理的剖析,显示其创作的诗意风格、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11.
潘志强 《上海教育》2013,(30):44-49
追梦之旅:源于国际友谊的延续 《此岸·彼岸》,这是一个关于梦想与追梦的话题。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等待迈向的理想“彼岸”。  相似文献   

12.
无限的概念是极限思想的基础,但不是极限思想。牛顿的极限思想是动态和静态的完美结合,是此岸到达彼岸的生动的、科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顾晓莉 《文教资料》2012,(33):143-145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描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在禁欲主义的压制下,作为神职人员的男主人公拉尔夫始终背负着生命的十字架:在现实之此岸世界和宗教之彼岸世界的交叉地带,他对于宗教与生俱来的热爱和黯然滋生的尘世之爱不断发生着矛盾和冲突,这两种爱伴随了拉尔夫神父的大半生时间。在此期间。他不断经历着艰难的选择和自我的剖析,最后终于在临死前得到了解脱。  相似文献   

14.
在狂欢理论中,巴赫金对物质存在的关注度不高,甚至说没有关系。他在颠覆现有存在的众多束缚中,始终期盼一种人的精神存在和精神彼岸,一种十分抽象的宗教精神上的东西。在诸如"交替与更新"、"肯定与否定"、"第二种生活"等看似对立的二元论概念中,巴赫金都赋予其精神解放的深刻内涵,从而在人性追问中,显出人类生命诉求间的原初样态,在狂欢中寻找人终极的归宿,在颠覆中期盼人的精神解放,彰显一种宗教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5.
兰本达教授把科学学习比喻为“过河”,科学教学就是教师设置好“踏脚石”,引领孩子们从河的此岸到达彼岸。这里所说的“此岸”即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初始想法),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一般以童真来认识现实生活。他们充满幻想.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作文则要求他们将这些感性的认识用充满理性的逻辑语言表达出来。这正如站在此岸望着彼岸.彼岸小草青青、百花艳艳、蝴蝶翩翩。在此岸感知得到.如何由此岸达到彼岸.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这番美景呢?这就需要在两岸之间架一座桥.架“桥”的重任自然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对宗教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段曲折的道路,至于宗教消亡论的论述已经被历史所否定,毋庸置疑,宗教仍然会继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随着新兴宗教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宗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宗教政策的制定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而西方法治化宗教的成功经验则为我们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以“礼”为核心辅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宗教的特殊性,因此重新构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信仰也必须基于此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8.
艾云的思想随笔以“旷野独白”的方式,在审美的心境中,自由地徜徉于此岸与彼岸、时间与空间、理性与欲望、现实与历史之间,给人以深邃的思想启迪和独特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上帝死了”的宣判将人们卷入巨大的精神恐慌之中,失去了彼岸世界的理想寄托,只好转而求助于此岸世界的心灵慰藉。然而,现实世界的喧嚣与躁动使人们陷入更大的精神荒漠中,曾被极力推崇和张扬的崇高、尊严、道德正被另一种现实的冷漠、自私、残忍所消解,  相似文献   

20.
与好莱坞电影不同.中国武侠电影保持了主流电影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由于宗教的介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体系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改变了二元化叙事格局,也改变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模式。中国电影巧妙地将宗教伦理与影片叙事情节交融起来,宗教伦理在为正义力量提供合理道德依据的同时,通过皈依宗教流露出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结”,使中国武侠电影的化精神在世界动作影片的历史序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