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研究生阶段学习对其个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影响和社会化学习思潮及Web2.0信息环境对研究生个人终身学习体系的全新要求,提出基于DIKW知识阶层图的研究生个人终身学习体系模型,并介绍该模型各节点中应用的主要工具集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理解个人学习环境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个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讨论了PLE的价值指向。文章通过对需求、目标、任务、资源、工具、活动、共同体、评价等构成要素的分析,以期为学习者个人学习环境的建构,支持个性化学习、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3.
阐释了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学习环境理论,认为要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应构建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学习环境。介绍了东南大学建立中外教、学科教师与助教联合授课的学术英语合作式教学生态链,重构针对研究生外语需求而创设的学习环境的做法,并说明取得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4.
学习型社会既是一种教育发展理念,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理念。学习型社会的根本在于人的发展,包括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所有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社会构建不仅需要教育体系的重构,还涉及社会整体的转变,其核心是实现个人学习及社会学习的价值转换,即从学习的工具意义转向学习的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个人网络技术( PWTs)的日益成熟与易用,编织个人学习网络(PLN)变得重要起来.本文讨论如何利用个人网络技术来创造个性化、连接和动态的学习环境(PLE).以实例形式分析常用的工具,并探讨通过创建个性化的,连接和动态的学习环境来加强个人学习网络,促进个人学习和工作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高校学习环境,会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一些新的理论、工具、资源等又会影响到学校学习环境的重构.随着近几年移动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在很多高校逐渐萌起由移动媒体参与的学习环境。如何更好地利用移动媒体,发挥它的优势来重构新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为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非正式学习不是新现象,目前基于VLE(虚拟学习环境)和Web2.0工具的非正式学习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在MOOC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影响下,2012年掀起了在个人学习环境(PLE)中混合学习的热潮。综述介绍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并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背景,以个人学习环境平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有效性角度进行个人学习环境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Wiz是基于互联网开发的一款软件,集成了多种便于学习的工具.通过对Wiz的介绍,以教育技术学研究生为例,说明如何将此软件应用于学生学习,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和协作式学习.  相似文献   

9.
构建适应学习者个性需求的学习环境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智慧学习环境是虚拟学习环境和个人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它可以实现虚拟环境与学习主体的深度融合,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支持学习者的社会性协作交流。智慧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个人学习空间、社会化学习平台、学习资源中心、课程管理系统、辅助学习工具五个模块。在智慧学习环境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先进性、实用性、个性化的原则。基于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和社会性网络服务平台而构建的开放、真实、协作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便捷、舒适、有效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0.
个人学习环境是学习环境发展的一次革新。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连通主义为理解个人学习环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也为个人学习环境的建构提供了方法支持。本研究在对个人学习环境的基本特征以及连通主义基本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论证了利用连通主义理论构建个人学习环境的可行性。重点分析了"人"、"资源"、"工具"、"服务"等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及具体构建要求,包括(1)人:学习者要学会建立、组织和维系连接,教师要发挥其节点过滤和推荐功能;(2)资源:注意资源建设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并把握资源之间的语义关联;(3)工具:提供多样化的工具软件以便学习者混搭使用;(4)服务:注重"推"与"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个人学习环境是学习环境发展的一次革新。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连通主义为理解个人学习环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也为个人学习环境的建构提供了方法支持。本研究在对个人学习环境的基本特征以及连通主义基本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论证了利用连通主义理论构建个人学习环境的可行性。重点分析了"人"、"资源"、"工具"、"服务"等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及具体构建要求,包括(1)人:学习者要学会建立、组织和维系连接,教师要发挥其节点过滤和推荐功能;(2)资源:注意资源建设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并把握资源之间的语义关联;(3)工具:提供多样化的工具软件以便学习者混搭使用;(4)服务:注重"推"与"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朱丹 《教育教学论坛》2012,(30):181-182
通过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研究生提取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或者跨平台学习的能力,培养研究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促进培养研究生学习方法中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学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突破学科间的界限,进行跨学科的创新性学习,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化学习与手持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个人学习环境日益成为教育技术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关注热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应用模式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学界对个人学习环境的解读众说纷纭,有必要从根本上加以厘清。为了揭示这种复杂关系,本研究基于恩格斯托姆所完善的活动理论,对这一数字化学习新诉求作出回应,特别是针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了个人学习环境关键特征及其设计模式和元模型,尤其是个人学习环境的活动分类与设计框架。个人学习环境元模型包括六种要素与四种关系。六种要素包括作为个体层要素的主体、工具、制品,以及与作为社会层要素的共同体、规则、目标;四种关系包括个体消费活动、个体生产活动、群体消费活动、群体生产活动。由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学习生活世界的活动设计框架,以及个人学习环境的活动设计表征方法,最后给出了学习活动的设计示例。该理论框架构建了协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及其实践共同体的工具支持,对个人学习环境的应用设计乃至电子书包的教学服务模式的设计与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研究生提取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或者跨平台学习的能力,培养研究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促进培养研究生学习方法中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学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突破学科间的界限,进行跨学科的创新性学习,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5.
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以下简称PLEs),是指使用“小块松散组合”(small pieces,loosely ioined)的方式,把看似分离却能相辅相成的工具和网络服务(如网志、维基及其他社会性软件)联合起来创建教师个人学习环境。个人学习环境作为教师个体在线学习的一种途径,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专业化成熟。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学习文化生态作为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根基,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场经济背景下,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实用主义价值观对学习价值观的挑战,储蓄式学习文化范式对学习文化的制约,学习环境中人文精神日趋式微.优化大学生学习文化生态,应重构学习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转型学习文化,构建自主学习的文化范式;美化学习环境,营造具有人文精神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7.
目前,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资源环境下,学生无法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学习工具进行个性化学习,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及其应用模式的构建成为瓶颈。  相似文献   

18.
学习时间投入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状态与表现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30所高校14 286名研究生的调查数据,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层级回归模型,围绕研究生线上与线下学习时间投入变化展开分析。结果发现,从线下学习转向线上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生在学习上的时间投入出现大幅度下降,且不同背景的研究生在线下学习时间投入、线上学习时间投入和时间投入变化上呈现出多种特征。此外,研究生线上与线下学习时间投入变化是学习环境、学生的认知反应以及学习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环境因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生线上与线下学习时间投入变化的作用受学生的认知反应以及学习能力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群体学习时间投入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创设良好的线上学习环境、加强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引导、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根据web2.0环境下研究生非正式学习情况调查问卷所反映的基本情况,将自我导向学习方式与web2.0环境下研究生的非正式学习相结合,提出了一个集协作、个性化学习环境为一体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促进研究生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学习共同体作为研究生中的一种有效组织,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研究生学习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研究生积极融入学习共同体中,可以改变不合理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这对研究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