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唐甄所著《潜书》,汇集了众多的文化词,"悦"便是其一。长期以来,学界对唐甄晚年大力提倡的"悦"道说解纷纭,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唐甄及其思想的解读与研判。从《潜书》文本语义分析,唐甄"悦"道不是走向自我适意和自我放任,而是由超越现实困境的个体自适与心忧天下的士子情怀构成,包含了旷达淡然的人生追求、超然物外的生命体悟、安贫乐道的士人情怀等文化内涵。唐甄"悦"道与其经世传统、批判精神并不矛盾,而是不同层面展开的问题,体现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3.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这种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在"时"和"贞"这两个哲学范畴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周易》大力提倡"与时偕行",投入到生生不已的宇宙大化中去;另一方面《周易》又推崇"利永贞"、"直方大",体现了遗传独立、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周易》关于"时"与"贞"的辩证统一观体现了《周易》既追求变易,又追求不易,既追求圆动,又推崇方正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风物、哲思相融合的叙述中,追寻历史现象、描绘文人形状、剖析文明兴衰、追究文化命运,以激愤的底气、悲壮的情韵把沉重的历史沧桑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沉思,对时代和社会的感怀,对人生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出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浓郁的人文批判精神和立足于精神层面的对自我与精神的超越。《文化苦旅》中"苦"之意蕴有三:一是在山水风物中寻觅文化之"苦";二是在传统文人精神的底蕴中挖掘文化之"苦";三是在历史的沉思中提炼文化之"苦"。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人文关怀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即在人的内在方面,注重对于"人"本的弘扬,突出"众生为本"、"以人为本"和重视人的"心",体现为对于众生的服务意识、对于人本身的生命意识和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在外在层面,注重对于"文"明的追求,分别从弃恶从善的道德追求、以和为贵的精神追求和人佛平等的境界追求等论述;"人"、"文"对现代和谐社会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吴止戈 《考试周刊》2012,(37):185-185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意境是对恬美景物的"遐思无限",而作为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呢?对于"意境"之理解有如何能够集思广益呢?本文探讨了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中国山水画"意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军旅小说《亮剑》刊出、搬上荧屏之后,基于不同行业特征的人们对"亮剑"精神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见解。文章就如何理解作品"亮剑"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冰  郭放 《考试周刊》2011,(15):20-21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世界上掀起一股新的中国文化热潮,中国古典哲学典籍的价值也再次被发觉。但这些典籍的传播仍然面临着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在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进行尝试,力图找到最佳的翻译。Arthur Waley翻译的《道德经》颇具影响力,他把"道"翻译成"the Way"。但是二者的含义有极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鲲鹏"是庄子在《逍遥游》里为我们这个民族创造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象征意象,更多地承载着人类超越自身的精神品格。通过庄子笔下"鲲鹏"的"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的分析,把"鲲鹏"确定为人类超越自身的精神象征。在中国文化的血脉里,"鲲鹏"从此成为志趣高远、精神豪迈、追求自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多余人"和"局外人"是文学作品中的两类文学形象,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他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内心有不同的挣扎与彷徨,但都有世纪病患者的特征:具有荒诞感,反抗所处的环境,追求形而上的幸福。其心路历程对现代人精神价值的探求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与西方古典绘画的"模仿说"相比,中国古典绘画更追求"意象"的表现,追求"意"与"象"、"主体"与"客体"在艺术中的和谐统一。"意象"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现,它是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心理和谐的文化的表征。因此,我们对"意象"审美中所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文化意识的秉承和发扬,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他独有的带有解构主义倾向的语言策略表现出对"五四"以来新文化语境中启蒙叙事与现代性追求的瓦解,体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反讽和文化解构的力量,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特的,本文试图从语言和思想两个角度解读钱钟书作品中的"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河伯"和日本的"河童"是两个相似但又绝不等同的文学形象,他们分别产生于两国对大江、大河的崇拜,是各自水崇拜文化的一部分。用比较的方法对这两个形象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日人民精神与文化的了解,更可以结合两国的材料一窥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鲁迅《故事新编》中写于1934年和1935年的五篇小说,可以界定为一种泛历史小说;但因为这些历史小说大多以中国文化源头的一些原型人物为依据,以及鲁迅特殊的文化斗士身份,这些小说又可以认为是文化小说。解读这些小说如果联系起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能更加深入体会鲁迅在其中蕴含的文化寓言。其中,有他认可的禹墨精神、"莽汉"生命力的肯定和从尼采那里借来的"超人"。  相似文献   

15.
"五四"女作家自我意识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自由恋爱的追求与传统妻子、母亲角色的回归,母亲们居住环境的破坏与母亲精神的师法,传统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承传与西方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2009年度网络热语征集,"被××"非常规组合荣登榜首。"被××"非常规组合的高频使用不仅反映了网民对当下情势的主观心态与当代人的文化精神追求,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异和语言的创新。文章主要讨论新时期"被××"非常规组合的形式特征、语义特色与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是大学文学教授尝试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验报告。它指出当今语文教育存在遮蔽人文精神、遮蔽创造力、遮蔽能力、遮蔽文本、遮蔽母语等"五蔽"现象,提出了用现代民主与科学精神来进行"去蔽"和"立人"的观点。实践中,他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共同研读鲁迅,领会鲁迅精神,"与鲁迅相遇",为大中学现代文学教学特别是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形式,《红楼梦》这部集大成的小说丰富并深化了"水"意象的内涵。本文从水同女儿、水同清浊和水同爱情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红楼梦》中的"水"意象,说明这一意象小说构思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影 《考试周刊》2012,(44):73-74
"中国英语"是英语世界化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英语变体。它是基于规范英语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反应中国人特有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英语变体。本文通过对"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来解析"中国英语"。  相似文献   

20.
"荆轲刺秦"可谓中国的一部英雄挽歌,在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尤其对《全唐诗》中有关荆轲的诗作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时世的兴衰对荆轲主题诗的影响颇大。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同题而作说明该文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