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  相似文献   

2.
何洲 《中国广播》2010,(1):50-52
电话广播是由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电信联手于2008年推出的一项新业务,在这一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实践中,不仅打破了传播手段的局限性,而且又让广播增加了一条收听的渠道。这两个载体整合创新,资源共享,可使“广播”宽播与“电话”窄播结合起来,拓展了业务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创新广播理念 塑造广播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彬 《中国广播》2005,(11):18-20
谈到广播改革与创新,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广播的“稿件时代”即将或已经被“栏目时代”所取代。所谓广播的“稿件时代”是指在传统广播理念指导下做广播的时代。这种传统的广播理念着重强调稿件在广播节目中的突出作用,强化稿件为主的节目形态和播报式的语言表现形态。所谓“栏目时代”是指在现代广播理论指导下做广播的时代。这种现代理念着重强调的是栏目在广播竞争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4.
章平 《新闻大学》2006,(2):64-69
新世纪以来中国广播呈现出复兴态势,而“广播发展年”的确立更直接推动了广播实务界高举创新旗帜,积极谋求变革,出现了改革十分活跃的新局面。那么变革的成效如何?广播的“竞争地位”是否得以明显改善?广播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通过对近两年广播市场主要动态及其研究的梳理,可发现广播事业迅猛发展,但差距巨大不容忽视;探索节目形态的创新、继续深化频率的专业化改革、谋求深层次的合作联盟以创造竞争优势、反省广告收入模式等均成为广播改革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5.
彭绩礼 《声屏世界》2001,(10):27-28
题记── 维,系物的大绳,也比作 一切事物赖以固定的东西。《管 子·牧民》:“国有四维”。又古人 以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持, 地有四维系缀。 面对浪迭波涌的市场经 济大潮和扑面而来的二十一世 纪,广播向何处去?广播的生存 和发展空间在哪里?已经成为 肩负危机感和使命感双重压力 的当代广播人迫在眉睫、不可 回避的重大课题。 笔者以为,构筑未来广播 大厦赖以“四维”之所系。所谓 “四维”者,就是:节目创新,夯 实广播根基;产业创新,拓展广 播家业;技术创新,强化广播优 势;管理创新,提升广播效应。  相似文献   

6.
徐万照 《记者摇篮》2009,(10):50-50
创新是广播发展永恒的话题。近些年,广播的收听率稳步上升,探寻原因,无论是十几年的品牌节目还是初露锋芒的主持人,你都可以从中找到求新、求异、求变的理念突破和实践努力。面对各种强势媒体的竞争,广播人不懈地寻找“走自己路”的突破点,或因时(时间)而变,或因势(空间)而动,或因术(方法)而活,或兼而有之,相辅相成。由时、势、术这三个点相互支撑,构成了广播创新的“金三角”。  相似文献   

7.
广播发展趋势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中国广播人正以全新的理念办广播。国家广电总局2003年实施的“广播发展年”、2004年实施的“网络发展年”和“数字发展年”,更是把广播创新推向极致,使广播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本仅撷取其中四题,与广播人及关心广播的人共勉。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广播发展永恒的话题。体现时代,把握规律,富于创造,是时代赋予广播人的责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播,这是广播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也是提高广播综合实力的一个关键。这“一个核心”、“一个关键”确定了广播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经过2003年“广播发展年”、2004年“产业发展年”的助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一系列探索,中国广播正在步入良性发展的历史阶段。为了巩固和扩大广播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的成果,今年7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办了“中国广播改革与节目创新研讨会”,来自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台的80多位负责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就新的历史时期广播理念的提升,管理的创新,频率的经营,品牌栏目的创优,构建联合发展的平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交流,共同探寻新时期、新挑战下广播改革与创新的新思路。此次研讨会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一次高层研讨会。与会代表在交流中传达的思想理念和创新经验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本期“特别策划”将他们的发言整理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钱笑 《新闻知识》2005,(11):94-95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电视普及的冲击,广播媒介曾一度走入低谷。在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1983年的第十一次广播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自己走路”的方针和“四级办广播”的发展战略,1986年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开播拉开了我国广播改革的序幕,出现了广播发展中的“直播热”、“主持人热”、“板块热”、“热线电话热”等新气象,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是广播发展年。我们希望缘起于“2003(北京)广播发展论坛”的五篇文章,能为本刊的广播发展年的研讨,划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为积极配合广电总局的广播发展年的工作部署,推动中国广播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先后在“聚焦”、“专论”、“决策者说”、“创新与发展”等重点栏目中,发表了近60篇文章,为广播改革建言献策。当读者看到这一期杂志的时候,2003年即将匆匆过去。明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关注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势和改革进程,将一如既往地奉献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熊科伟  张涛摄影 《中国广播》2013,(12):I0005-I0005
第四届中国广播学术研讨会12月1日在广州花都召开,本届研讨会总议题为“新媒体时代中国广播创新与发展”。下设“新媒体时代区域广播发展研究”“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和经营”“广播与新媒体的产业联盟发展战略”“网络广播的营利模式研究”“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内容创新”“新媒体时代广播发展的困惑与问题”“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广播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节目创优”等九大子议题。来自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等机构及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与媒体的近80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会。  相似文献   

13.
宋青 《新闻实践》2013,(4):50-53
今天,广播的概念已经从简单的“广播”延伸到了“音频”;从单一的“听众”扩展到了“受众”。本文主要从广播节目的创新机制和节目样态创新两个方面,分析国外广播节目创新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广播创新的趋势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陈婷婷 《中国广播》2011,(11):10-12
辽宁故事广播历经五年风雨,取得小团队操作、低成本运营的成功,靠的是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对品牌的诚意维护。创新是辽宁故事广播为听众创造价值并最终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大型活动策划是辽宁故事广播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提升媒体品质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吴国跃 《中国广播》2007,(12):40-4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在“中国广播改革20年高端论坛”上演讲时,针对“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以及当前许多广播人看不清广播自身特点,毫无方向地与报纸、电视、新媒体竞争的状况,提出了广播“回归”概念。其中心思想就是:广播媒体首先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善做的事、能做的事,然后再谈更高层次的开拓和创新。尤其是在节目内容的“回归”上,应该做好三个基本种类的节目:一是做好新闻,二是讲好故事,三是放好音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10):F0003-F0003
9月14日,“2016中国广播创新融合案例”评选终评会在北京举行。评委经过认真、严谨的讨论,最终投票评选出2016中国广播创新融合十佳案例和十优案例。评选结果将于今年10月上海广播节期间举行的“2016中国广播创新融合发布盛典”上正式对外公布。  相似文献   

17.
王倪 《中国广播》2007,(9):51-53
中国的人民广播事业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有目共睹,个中文艺形态的演进更是可圈可点。本文试从编导视角考察广播文艺的创新与演变,探讨21世纪初出现的中国广播文艺新形态“广播小说剧”,意在剖析和梳理其形态创新,探寻其既有规律。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我国深入改革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我国广播事业面对机遇和挑战的需要。作为一个在地方电台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广播记者,自己亲历了改革开放后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深切地感受到:唯有不断创新。广播才有活力。  相似文献   

19.
于都 《军事记者》2004,(4):50-50
在2003年广电总局确定的“广播发展年”和“网络发展年”的基础上,广电行业进一步开辟新的发展领域,2004年将继续把广播和网络发展推向深入。那么,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广播发展的现实及出路呢?  相似文献   

20.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它不仅成就了信息几何式的“广播”,而且“广播”了微博的影响力.本文从微博“广播”效应的表现特点、微博“广播”效应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微博“广播”效应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三方面探讨微博的“广播”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