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当文坛极力推崇王蒙小说所表述的那种忠诚的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时,本文力图从另一角度透视王蒙小说别样的精神内涵:小说以“王蒙式的忠诚”传承着儒家至道—不愠不怒,无怨无悔,苦中作乐,忠贞不二。他的对荒谬、灾难的命运的默认,妥协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扭曲,是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形成了一种“忠恕”到沉重而酸涩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王蒙在新时期之初的意识流小说属于“伤痕文学”,但他的意识流小说与“伤痕文学”的主流存在一定的距离,没有一般性地展示苦难和表达忠诚,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世俗化理解。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精神意向在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论争”中得到了体现,他所肯定的世俗化潮流具有对一元化意识形态的消解意义,但却忽视了世俗化可能具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王蒙创作的精神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的创作与其精神资源有密切关系。精神资源之一是由庄子、李商隐、曹雪芹等作家创作所构成的传统唯美文化精神;之二是50年代文化和苏俄文化。它们造就了王蒙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及主要艺术特点,也使“政治意识”和理想主义成为王蒙创作的主体内容。两种文化在王蒙创作中总体来说有较和谐的融合,但文化差异也间或投射在其精神和创作上,对其创作成就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表现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表现在“王蒙式的忠恕之道上”。这种忠恕就是无论遭受怎样的灾难毫无个人恩怨。历尽沧桑九死而不悔。作为政治品格是无可挑剔的。作为文化精神,它只是千年不变的思想至道的绵延:忠贞不二。传承着古老的道理: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由此王蒙小说的主人公无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如何尖锐,面对理想乐园失落内心如何痛苦和失望,却仍虔诚不已:“很有可能我们的爱中包含着痴呆,我们的忠诚也有麻木,我们的信任过于天真,我们的追求不切实际,我们的热情带有虚惘,我们的崇敬埋下了被愚弃的种子,然而我们还有信任、忠诚、爱戴和热情”。《(布礼》)即便面对整他的人的赔礼,钟亦真诚地说:“这是历史造成的,不是哪个人的责任。我们相信这艰难的二十年后迫不急待的表白,纵然粉身碎骨也在之如怡。完全符合儒家忠恕之道,苦中作乐,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人总是力求理性地把握生活规律,既使面对偶然性的事件亦如此。理智地模仿祖宗、模仿前人是我们固有的传统,作家也毫不例外地走着这条路。因为作为个人,他可以有自己的意志、目的,但作为艺术家,“他是更高意义上的人,一个集体的人,一个具有人类无意识心理并使之具体化的人,所以有时候艺...  相似文献   

5.
王蒙同志以艺术家的睿智和勇气,开拓了艺术的新天地。他的小说创作富有鲜明的时代感,洋溢着强烈而又独特的创新精神。研究他对创作的新的追求和新的探索,对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是有益的。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总结“意识流”手法方面的创新是必要的。但这种手法上的创新仅仅是王蒙小说创作成就的一个方面。如果以此作为研究王蒙小说的聚光点是未必妥当的。我以为,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主要不表  相似文献   

6.
“狂欢化”写作是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众多艺术特点中非常突出的一点。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研究王蒙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可以充分认识“加冕”、“脱冕”,“双声”(仿格、讽拟),语言狂欢等王蒙“狂欢化”写作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王蒙小说以"王蒙式的忠诚"传承着儒家至道 --"中庸"-- 不愠不火,无怨无悔,苦中作乐,忠贞不二等等.他对荒谬、灾难的命运的默认和妥协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扭曲,是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是历史在民族记忆中的投影.形成了一种"忠恕"式沉重而酸涩的文化精神.对这种文化精神的存在和影响的研究可以是我们探讨文学历史和文学现状的生发起源的借鉴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前27年(前17年加新时期前10年)的发展历程中,王蒙经历了一个由否定自我(“非我”)到重建自我(“还我”)再到反现自我(“省我”)的痛苦过程。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王蒙无限度地夸大信仰,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审美个性;新时期伊始,王蒙呼唤人性回归。要求确立作家在作品中的自我人格形象;之后,新时期文学步入反思时代,王蒙大胆地对自我进行反观和审视,从而实现了作家人格形象的自我超越。同时,本文又试图从王蒙个人的“非我”——“还我”——“省我”发展历程中追寻中国当代文学所走过的艰难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9.
王蒙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文化生态、文化价值等重大问题给出了新的答案。王蒙文化思想的现代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建设性”的“文化大国”战略,多元、和谐的文化生态观和世俗性的文化价值观;王蒙的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以否定主义文艺学的"个体化理解"为文学性的价值坐标来看,王蒙小说中的"忠诚"和梁晓声小说中的"信念"都有其局限性.王蒙式忠诚中为自己负责的空缺与梁晓声信念中不能把握自己的牺牲,共同揭示出中国知识分子现代理性品格的匮乏.  相似文献   

11.
韩愈研究从唐代就已开始 ,而到了宋代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又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四大家的影响最大 ,尤其是王安石对韩愈的批评更是引起了后人足够的关注。但学界对此的评说又往往多有歧见。文章则认为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王安石在不同时期所持的韩愈观。王安石在入仕之初虽然也曾竭力崇扬韩愈 ,但主要的是尊崇韩愈在“时乎释、老”的大气候下 ,己独不然的大无畏精神 ,也即捍卫儒道 ,力排佛、老的所谓“真儒之效”方面 ,至于韩愈之论“性”“道”以及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微词。文章还就王诗多效法韩诗而对韩愈诗论又多有贬抑的现象作出了深入辨析 ,并对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作了恳切的商榷  相似文献   

12.
“清”在《静志居诗话》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批评术语和美学观念,与魏晋和明代“七子派”的“清”的内在精神相比显示出一定特色。在朱彝尊的“清”的美学思想中渗透了七子派的一些色彩,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清”的现实批判精神,这一点是很可贵的。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醇雅”作为一种强势美学观念对它的改造。王士祯在对“清”的接受和改造中只发挥了胡应麟“韵”的那部分,抽空了诗歌应该具有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的《诗广传》对《诗经》的解读,并不注重诗本身的理解,而是把它置放到文化语境中来阐释,揭示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味。《诗广传》》不仅弘扬了可贵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而且囊括了王船山在其他学术著作中未曾阐发的学术见解,值得引起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4.
王鹏运作为晚清词学大师,于词坛之作气起孱、开疆拓土,是以“重拙大”为理论武器的。由于资料限制,极少有人谈及王鹏运对“重拙大”开山采铜之功。王氏是“重拙大”的发明者。王氏“重拙大”论包括用笔与托旨两方面的内容,即运笔的力量、气概;情感的真质,题材与寓旨之大。“重拙大”的流播影响后世既深且巨。  相似文献   

15.
"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把道德基础从外在的天理内化到人的本心,凸现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致良知,从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修养的角度,体现着主体性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6.
对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出入说”,各家向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王国维的悲剧观角度重新阐释他的“出入说”,论证这两个方面的紧密相关性,寻求蕴涵在其“出入说”中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7.
忠爱是杜甫精神的精髓。杜甫忠爱精神在南渡时期得以传承。安徽王之道可为例证。王之道和杜甫曾处于相似的历史境遇。王之道对待君主的情感,有同于杜甫对君主的忠爱之情。王之道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杜甫忠爱精神的自觉接受。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莺莺之美构建了崔张二人爱情的平台,可谓是《西厢记》之"戏引".本文试对王实甫赋予崔莺莺的第一美(形貌美)与第二美(灵魂美)进行逐层分析,以期把握形象实质,挖掘作品精髓.  相似文献   

19.
王闿运复古承明七子而来,对明七子之理论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完善,对明七子“诗必盛唐”的复古门径提出批评,界定汉魏六朝五言古诗为其复古的诗学对象;提出了一套具体完整的诗学方法,解决了明七子的“筏喻”之争;质疑后人讥明七子复古为“优孟衣冠”,论述了形神兼似的拟古标准,从理论到实践完成了对明七子复古体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王元化非常关注激进和人文的问题。激进主义思潮起源于二十世纪初,长期在中国社会延续;激进主义影响了学术研究客观性和独立性,也影响了人文精神传统的继承。对此,王元化主张重新弘扬人文精神,呼吁现代知识分子要有"公共关怀"意识。王元化的人文思考,在当代中国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