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正> 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和原生质体的融合技术不断完善,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利用原生质体培养和原生质体融合进行遗传育种、改良植物、创造新颖品种的研究方面也显示了巨大的潜力。一、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和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早在1892年,克拉斯科就采用机械的方法分离植物的原生质体。他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切掉其细胞壁而不损伤其内部的结构从而得到植物原生质体。用这种方法先后得到洋葱鳞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秀珍菇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再生的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表明以0.6M甘露醇为渗稳剂用1%纤维素酶 1%蜗牛酶,30℃酶解3~4小时原生质体产生最高,原生质体再生则以0.6M甘露醇或0.6M蔗糖为渗稳剂较好。  相似文献   

3.
<正>【教材分析】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最大的区别在于外有一层细胞壁,原生质体是基础研究的理想材料,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成为作物改良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在实现植物细胞融合之前必需获得再生能力强、活性高的原生质体,同时原生质体比较"脆弱",培养条件和影响因素很多,因此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原生质体培养的方法和原理,原生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7,(2):12-19
通过研究酶解时间、甘露醇浓度、酶液组成和离心速度对黑果枸杞愈伤组织制备原生质体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对制备原生质体用FAD染色检测活力.结果表明:黑果枸杞的原生质体分离最佳条件为酶解时间12h,甘露醇浓度0.4mol/L,酶液组成为纤维素酶1.8%+果胶酶0.3%+离析酶0.5%,离心速度800r/min,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为2.65×10~6个/gFW,FDA荧光检测活力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5.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技术能够克服植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实现遗传物质重组,创造和培养植物新品种,对多基因控制农艺性状的改良和植物基因互作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原生质体融合方法、融合机理和融合方式等的研究进展,并且分析了其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融合及植株再生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根据对有关文献的分析,讨论了原生质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指出植物原生质体的游离、培养和融合技术在近20多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今后在进一步加强原生质体培养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重点放在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遗传性状的改良,以获得优良性状的个体并通过无性途径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7.
一株植物在地上结番茄,地下结马铃薯已经不再是神话了。1978年西德Melcher等,通过番茄和马铃薯体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经生理、生化和染色体检查,已证实获得了杂种植物。番茄和马铃薯的杂种,虽然现在还谈不上在生产上应用,但证明了原生质体融合,是有可能形成有性杂交方法所无法获得的新型杂种植物的。  相似文献   

8.
自COCKING和TAKEBEE等开创性的工作以来。植物原生质体的产生和培养方法不断地改进,现已有许多关于植物原生质体分离,愈伤组织形成和完整植株再生的报告。然而,关于禾本科的小麦这方面研究至今进展较小。小麦是世界性的经济作物,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育种工作和细胞杂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近二十多年来由于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理论及技术的进展,促使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融合和再生完整植株。这一方面已有不少综述和评论。本文着重介绍原生质体融合和细胞杂交研究的概况、基本原理与技术、目前进展,并讨论有关的某些问题。 1.早期的工作 K(?)ster(1909,1910)将洋葱根和伊乐藻叶放在硝酸钙溶液中,引起质壁分离和产生亚原生质体;当质壁分离复原时看到亚原生质  相似文献   

10.
张丽  张松  俞佩芳 《生物学教学》2006,31(11):44-46
“质壁分离”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该实验可进一步了解细胞的渗透吸水原理。目前,多种版本的高中教材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大多是采用洋葱鳞叶外表皮作为实验材料,并用30%(即0.3g/mL)蔗糖溶液处理,观察质壁分离现象,人教版新教材中采用的就是这一常规方法。上海版新教材在此基础上还增加定量实验内容:分别用10%、20%、30%的蔗糖溶液处理洋葱外表皮,要求测量各浓度下10个细胞的质壁分离后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后的结构)长度和细胞长度并算出比值,即B/A(%)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