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考查、分析了与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密切相关的几个伦理学问题:人胚胎地位的伦理学争议、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的伦理学问题、世界各国克隆技术的政策与法规,等等,特别提到了生殖性克隆对社会伦理造成的巨大冲击。结果表明,各国政府普遍支持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而反对生殖性性克隆(克隆人)的研究。最后论及了一些学者对“克隆人”伦理学问题作出的相关预测。  相似文献   

2.
克隆人技术可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治疗性克隆日益得到世人的宽容或支持,而生殖性克隆仍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理性剖析这一现象蕴涵的内在本质,不难得出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道德鸿沟。有理由相信,随着克隆技术的进步,生殖性克隆终将和治疗性克隆一样被人们逐渐接受。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11月 2 5日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先进细胞技术公司 (ACT)向全世界宣布 ,他们已经成功地克隆出了人类早期胚胎。这一人类胚胎克隆技术上的突破引来各方关注。虽然ACT公司表示 ,他们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克隆人 ,而是为了获得治疗性的人类胚胎干细胞 ;并声称一旦治疗性克隆研究获得成功 ,就可以利用克隆胚胎所得到的全能型胚胎干细胞诱导培养成各种目标器官的细胞 ,甚至组织和器官的整体 ,来修复或更换人类各种受损组织、器官 ,造福于人类 ,但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都对克隆人类胚胎所引发的伦理及科学上的问题作了迅速的反应。许多国家政府在表示有限度、有控制地允许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治疗性克隆研究的同时 ,对克隆人或人类的生殖性克隆实行或正在实行立法禁止。为了使读者从生物学知识方面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及治疗性克隆研究及时获得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刊走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的张红锋、叶希韵两位老师 ,请她们就有关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伦理理论对人性的假定以及人的什么特征对伦理分析是关键的都存在差异,因此它们对克隆技术的伦理分析也有差异,不可能达成共识。关于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为了获得器官、组织的克隆把人类作为一种手段并且创造出更多的需要,是不合理的;克隆作为个人对生殖方式的偏好选择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是可以接受的,但若将其普遍化,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动物克隆和人胚胎干细胞技术进展迅速,治疗性克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治疗性克隆的概念、基本程序和进展,并分析了治疗性克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伦理学争议。  相似文献   

6.
治疗性克隆对早期人类胚胎的处置确实损害了人的生命尊严,然而对早期人类胚胎的牺牲却换来了患者生命权利的恢复,这从更高层次上来看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最终的尊重。因此可以实施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只要该研究不是以经济或其他医疗之外的目的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祖伟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207-208
治疗性克隆对早期人类胚胎的处置确实损害了人的生命尊严,然而对早期人类胚胎的牺牲却换来了患者生命权利的恢复,这从更高层次上来看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最终的尊重.因此可以实施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只要该研究不是以经济或其他医疗之外的目的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反对克隆人——2005年2月18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声明禁止任何形式的克隆人类活动。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反对生殖性克隆人的立场,加强对治疗性克隆研究的管理,确保人类的尊严和生命伦理原则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9.
随着克隆技术的出现,人类把目光转向了人类自己,担心传统的人伦关系将受到致命的冲击.人们只是讨论危害,但对其应用于人类的必要性论证较少或者不太充分,由于缺少这个中间环节,其论证便显得尤似空中楼阁,如果根本没有这个运用的必要性(指生殖性克隆),那么所有的担心也就没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教学》2005,30(7):72-73
据2005年2月21日《环球时报》消息,2月18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投票通过了一项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政治宣言,敦促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类的活动。由于宣言的表述非常含混不清,宣言所提到的禁止可能会被误解为函盖治疗性克隆研究,许多国家投了反对票。赞成宣言的共有71个国家,包括美国、德国、荷兰和巴西等。反对的共有35个国家,包括比利时、中国、英国、瑞典、日本和新加坡等。另有35国投了弃权票,主要是伊斯兰国家。  相似文献   

11.
从克隆人技术目的看,基础研究性克隆一般不会引起伦理上强烈冲击,治疗性和生殖性克隆则强烈冲击着人类伦理道德。生殖性克隆伦理问题的突出表现在于有损人类的尊严,治疗性克隆伦理问题的核心则是胚胎的权利与道德地位问题。考虑到克隆人技术的真理性和实践性两个层面,以及评判标准的相对性,对该技术进行绝对的善恶评判有失慎重。不过,生命伦理领域制定规范该技术的伦理原则是必须的,其中,知情同意原则理应是一个重要原则,其伦理学依据在于: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从伦理学意义上讲,人始于脑生之后(即受精卵发育10周时脑功能启动之后),终于脑死之时。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的特点是拥有感受性,感受性的存在是其享有完整的道德地位以及人们可以对他进行道德评价的前提条件。这样,以脑生/脑死,换句话说以感受性的存在与否为标准,人就可以分成两类:一是生前之人和死后之人,二是普通的人(亦可称为伦理人)。生前之人和死后之人尽管也是人,但因不具备感知能力而难以享有与普通的人同等的道德地位。在发生权益冲突之时,生前之人与死后之人要让位于拥有感受性、因而享有更高道德地位的普通人(伦理人)。这一点不仅为堕胎,而且也为治疗性克隆提供了重要理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运用艾芮格瑞的女权主义理论来分析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里女性意识的缺席。首先,文章对于近年来关于乔叟的女性主义评论作了一个大概的总结,针对其中普里西拉·马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从马丁指出的故事的一个意象出发,把女性意识在故事中的缺席分成两部分进行论证。第一部分指出"春月"作为女人,并没有在故事中得到真正的体现,这表现在两方面:她没有自己的声音;故事有意回避对女性性欲的直接描写。在第二部分中,文章逐一分析了构成这个故事的三种男性意识:"冬月"的,商人的和读者的,指出故事所揭示的并不是"春月"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实际上是关于这三种男性意识和他们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知行问题的探索和争鸣,透视了中国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深邃思考。阐述了对知行问题的争论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混沌到科学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Different from most other group decision‐making contexts, courtroom jurors face two distinct layers of argument— arguments made during the trial and arguments made during deliberation. The juror often makes an individual decision prior to deliberation based on arguments heard in court and then, using that decision, creates arguments with the other jurors about “what really happened.” The researchers used Canary, Tanita‐Ratledge and Seibold's (1982) coding scheme to analyze arguments in 80 mock juri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jurors’ arguments were not complex; they used assertions and acknowledgments most frequently, followed by propositions, elaborations, and non‐related arguments. The conclusions suggest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attorneys as well as a model of argument in jury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16.
现在,关于克隆人的争论聚焦于生命伦理基本原则上。主流的思想认为克隆人违反了生命伦理基本原则中的不伤害原则和尊重原则。但这种观点有以偏概全之嫌,对克隆人技术的用途应区别对待,有些会违反生命伦理基本原则,但如果把成熟的克隆人技术作为一种辅助生殖手段用于满足不育夫妇生儿育女的需求,并不会违反这两个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几年中,克隆尤其是克隆人类的伦理学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与争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其词,本文概述了克隆的定义,回顾了克隆的历史,试图将克隆人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给读者,使人们对克隆人类的道德与否做出自己的判断,向时,将作者自己的观点做了表述。  相似文献   

18.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science is the role of inquiry and argument in mov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forward. However, whil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engage in inquiry activities in science classrooms, there is not always a similar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argument within the inquiry activities. Building from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Science Writing Heuristic (SWH), we were keen to find out if the writing structure used in the SWH approach helped students in Year 5, 7, and 10 to create well constructed arguments. We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examining which argument components were important for the quality of arguments generated by these students. Two hundred and ninety six writing samples were scored using an analysis framework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arguments.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important argument compon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SWH approach is useful in assisting students to develop reasonable arguments. The critical element determining the quality of the argument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ent’s written claims and his or her evid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