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祥子悲剧是一个努力向上的"人"最终被毁灭的悲剧。祥子个人身上所体现的人生弱点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恶劣的社会环境才是最根本的主因。城市文化颠覆了既往农村文明的生活规范,使祥子成为无根的浮萍。"天地不仁"的冷漠社会,使祥子成为无助的"社会孤儿"。长期压抑下的心灵困境,使祥子成为无魂的躯壳。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农民到城市谋求新生活的今天,祥子悲剧仍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98):24-25
《骆驼祥子》标志着老舍的第一个创作高峰,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北平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原本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者,一直坚持自我,想要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经过一系列致命的打击之后,逐渐丧失生活信心,沦为没有情感没有信念的行尸走肉,直至走向堕落和毁灭。造成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感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是古代中日学中同样常见的主题,区别在于:中国诗人的忧思更多地与现实政治、人生境遇相连;日本诗人的忧伤则更多源自于自然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自然风俗物的感怀与生死忧思的萌发交汇、融合亦是中日学共有的艺术思维方式,所不同是;中国诗人凸现自然的永恒、宁静、万古不易的品格,以之与生命的短暂、脆弱构成反衬;日本诗歌则关注自然的变易、飘零、毁灭,在物我命运同一体验中追求主体生命意志的高扬。  相似文献   

4.
在生命一次性即人生必死的背景下,产生"人生无价值感"的原因复杂多样,最基本的是两种:一是由于错误的认知,即只是关注现实的人跟动物一样终会死亡的命运,而无视现实的人具有一般动物无法比拟的自我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看不到人所具有的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二是源于自我和社会评价产生"人生无成就感"的负面心灵体验。人生无价值感是一种处于人生十字路口、十分危险的错误认知和心理体验,极易使人消极、颓废甚至走向自我毁灭。提升个体主体意识及其素质是消解人生无价值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这样写道: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的个体生命通过"人生"而被"演绎出来",这种"演绎"又显现和凝聚为种种"人生境界"。这里,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都从不同视域的维度和向度中诠释着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又通过具体的途径而呈现出来,升华为人的某种"情怀"。这正是每个人所必然持有和显现的"生命的样式"。它构成"生命的容颜"。我们每个人都走在人生的边缘,既有人生的渴望,也有人生的困惑,更有在人生与命运的纠缠中难以回避与言说的有关"人之为何"的反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7.
老舍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市民小说家之一,他的《骆驼祥子》真实地展示了旧时代下层市民中勤劳、坚韧、向上攀登的代表祥子的生存悲剧,深刻而广泛地揭露了旧城市毁灭理想、腐蚀人性、摧残青春的罪恶。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美好的祥子在病态社会中奋斗失败并最终堕落的悲剧,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从他的堕落中,我们看到了那个黑暗社会、个人主义奋斗以及其错位爱情的无望之痛. 祥子的堕落,是黑暗的劳苦社会之痛 老舍出身于大杂院,对于底层百姓的生活,有着比一般作家深刻得多的体会.他理解他们的痛苦与灾祸,他懂得压在他们身上的绝不是个别的、偶然的不幸,而是整个社会沉重的压榨.因此,老舍在创作《骆驼祥子》时,"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不满足于写出祥子个人的经历,而是要"写出一个劳苦社会".  相似文献   

9.
尼采认为,悲剧的神韵在于"权力意志"的客观化以及由其客观化而形成的融日神因素与酒神因素为一体的个别形象的毁灭和由此而唤起的本原生命的回归。如果说"日神-酒神说"的底蕴乃是戴着日神面具歌唱的酒神式咏叹,那么尼采代酒神立言的哲学行动就是披着黑格尔外衣舞蹈的叔本华式狂欢。直面以生命的委颓为主要精神表征的西方近现代文化危机,尼采试图在黑格尔与叔本华的运思张力下寻索生命自救的蹊径。但是,尼采所期待的"权力意志"从一开始就被他拔除了善的根荄,缘此,他那单纯地张扬生命强力的"权力意志"终竟因着缺少"境界"之光的烛照而使人自陷于"命运"的罗网却无从使人获得终极的拯救。  相似文献   

10.
人生有无意义?既无意义,也有意义。这种悖论式的存在正是人生的实相。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深刻地演绎且解析了这个人生悖论,即以主人公"老瞎子"的人生遭遇象征人类的命运,他一生都在有意无意地反抗着生命的荒诞,并在反抗这种生命的荒诞的过程中绽放生命的崇高,并以这种心境达到与生命和解的审美境界,即对人生的觉解,而后继续活下去。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关于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阐释了意义、地位、宗旨、任务、质量等根本问题;反映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政府意志与公民力量相结合、文化继承与本土创新相结合、理论建构与制度建构相结合、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结合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方向性、前瞻性、协同性、人民性和特色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英美文学及选读》精品课网站的建设旨在落实我国高校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精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一个网站能否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其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英美文学教学的特点,首先,介绍了文学精品课网站的四个设计原则,即多元功效原则、服务教学原则、开放共享原则和发展示范原则;其次,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文学精品课网站中“课程网站”的结构设计,包括首页设计、前台显示系统设计和后台管理系统设计;最后诠释了本网站的互动交流、在线阅读、学习记录、在线测试、音视播放、快速搜索、图文移动、栏目链接、修改更新、资料下载十大功能。通过对文学网站的设计原则、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的描述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个智能化网站能够通过科学、先进、高效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体现精品课程的现代教育思想,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实现精品课程的辅助教学、示范和辐射推广的多重功效。  相似文献   

13.
远程教育制度评价为远程教育制度创新提供现实起点。本文从远程教育制度评价的概念、价值取向、作用、参照标准、方式、过程着手,从评价的主客体视角探讨其内涵、外延,从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协调平衡探讨其价值取向,从促进制度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明确制度发展去向、促进制度创新、弥补制度缺陷探讨其作用,从价值取向、表现形式、制度内容、制度执行四个维度尝试构建评价标准的参照体系,从组织形式、评价策略、工具性方法探讨评价方式,从准备、实施、信息处理、反馈四个阶段探讨评价过程,从而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对远程教育制度评价框架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4.
从呈现国际化趋势的高教理念、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网络教育和教学评估 5个背景和结构调整、社会需求、可持续性、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的国内 5个战略要求背景入手 ,分析了我国高教面临的传统观念冲突、国际竞争压力、教育层次差距、农村教育滞后、高校布局重组、资源需求矛盾、扩大规模障碍、筹资体制改革等 8大挑战的现状 .提出了把握高教理念国际化、办学主体多元化、人力资源市场化、高校重组社会化和教学评估系统化等 5个态势的对策 .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时代的召唤,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本文从教育现状出发分析创新创业的背景、驱动、策略和方法,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机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对策,多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给创新创业做好基础性、引导性、框架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检阅1994/2004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心理学类论文,发现有600多篇涉及城市和乡村人群的心理比较研究。内容涉及到不同年龄、不同地区城乡人群的认知、情感、智力、气质、人格、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自杀、自我意识、学习动机、学习障碍等心理学领域,其中以心理健康和智力、人格比较研究者居多。这些研究只有6篇以城乡比较为标题,其他都是因为某一课题研究的抽样涉及城市和农村,才进行了比较。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我们认为,建立一门城乡跨文化心理学是必要的。之所以命名为跨文化心理学,是为了回避比较心理学(人和动物心理的比较研究)和差异心理学(性别心理差异和个性差异的比较研究),同时,试图表明,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应当把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纳入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的很大比重,开展城乡比较研究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也是心理学本土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教育管理学发展现状的三维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科、学术和理念的发展。其学科发展的现实表征为性质归属转移、对象范围拓展、结构体系类化、研究方法更新。其学术发展的前沿课题有批判反思与教育管理的元研究、实践与问题取向的教育管理探索、教育效能与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与教育管理创新、教育政策分析与教育管理评论、校长专业化与学校组织文化的自我诊断、学校经营及其与社区的关系、以德治教与校本管理。其理念发展的实际走向是科学和人文交融、权利和责任对称、竞争与合作俱存、传承与创新结合、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管理互动。  相似文献   

18.
技术不等于艺术,技术是艺术的精神载体,它是将艺术家的情怀、情感、一系列想法通向艺术品诞生的纽带和桥梁.艺术不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它是才能、智慧对技术的控制与选择,这便是工匠与艺术家的区别所在.好的艺术品,它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怡悦人们的心情,启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品格更加高尚,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技术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它只是艺术的精神载体,只有当它被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时才显出耀眼的生命光芒.  相似文献   

19.
王乐球 《教育技术导刊》2021,19(12):213-216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金课建设计划,提升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根据金课价值导向和标准建设程序设计金课。从课程布局优化、教学内容调整和序化、实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改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考核评价优化6方面进行实证探究。通过程序设计金课建设和实施,学生课程考核通过率100%,工程能力得到提升,横向科研项目中学生占比15%,课程成绩及格率从89%提高到93%。  相似文献   

20.
顾强  闫哲 《天中学刊》2014,(2):28-3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货币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解释了社会发展进程,揭露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人的现实性问题;在其异化理论中,马克思指出了人本质的缺失,人沦为手段、工具,人应消除异化,坚持主体性,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著作中,论述了道德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性,强调作为目的的人,自由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自由意志是道德律令产生的根基和前提,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决定和选择,能够在道德领域自己为自己立法,从而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马克思与康德两人的人本思想在对人性的定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价值的认识上有着内在的逻辑通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