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达尔文主义渗透到社会政治领域的产物,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让顺其自然的同时,让每个人通过自由竞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于晚清时期传入中国并应用于戊戌变法,对中国的社会变迁,观念更新有巨大影响,影响了当时一代人。20世纪后期社会达尔文主义衰落,但是它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概念、生活。其主张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导致了恶性竞争、功利主义等不和谐因素在中国的盛行。为了能够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和追求“中国梦”,我们必须要纠正社会达尔文主义所倡导的生存竞争观念并时刻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状出发,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明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其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的行为,改变危害环境的盲目、短视的人类活动,以求缓解生态危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消除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平,最终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时期,即社会失调时期或社会“不和谐”时期。在形成这种“不和谐”社会局面的众多原因中,除了有诸多的直接原因外,还有其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协调”。因此,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就在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相协调或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正>一、加强全球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存在数千年。在农耕时代,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社会需求和技术的有限性限制了人们的往来。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世界地理尚未形成准确认识,各有其想象中的“天下”。在这一东西尚未融通的时期,谈不上全球意识,自然谈不上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6.
“和谐世界”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它包括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方面。从广义的角度看,“和谐世界”应是“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之所以要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是因为当今世界还远不够和谐;“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的反映;也是为创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外部条件之必需。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是把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推向世界,必将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思想在继承中的发展和创新;高举“和谐世界”旗帜回应了“中国威胁论”,表明了中国负起自己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主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问题,是共产国际在中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它对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史学界对此问题研究不多,本文拟作些探析。“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的理论来源及其含义经济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革命发展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 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在回答关于人类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时指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但对不同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语境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就能在新发展观、新现代化观和新文明观指导下创造出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将美丽中国与地球美好家园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类生态文明新格局。为此,需要把握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认识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重大价值,拓宽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教育也要引入生态文明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琪 《天津教育》2007,(4):12-13
长期以来,我们多注重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才真正认识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与自身的和谐,取决于人与人的和谐,取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但最终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许多新的理论都在昭示这一观点。如有的专家把环境友好型社会定义为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绿色财富”的理论则认为人类从以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积累财富转变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造财富,以不公平的手段占有财富转为公平协作分享财富,是人类认识观念上的一次飞跃。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大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理论根植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历史积淀,以《易传》为代表的“和合思想”正是这种文化历史的生动体现。“协和万邦”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正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处理对外关系的“和谐”思维。当下,只有寻求对普世价值的认识,致力于实现世界经济和谐发展,尊重各国的多样文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构建和谐世界,共创人类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2.
对“和谐教育”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和谐教育”理论的探讨北京教育行政学院胡俊娟一、和谐教育的提出和谐教育是针对一个时期以来,尤其是当前基础薄弱校在贯彻《义务教育法》、培养“四有”人才中存在不和谐现象而提出的。就社会方面而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增强.强烈地冲击着人们...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于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现在人类认识上引起了全方位的变化。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的转型即文明转型的核心和底蕴。“十五”期间,中国可持续发展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唐尧是和合文化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概念范畴虽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源头应在陶尧时期。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是耜耕农业普遍推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和谐”的主旨,主要包括人身心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对当前人类社会的行为认知以及对人类思想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论断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谐政治文化的透视与演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和谐意味着“和而不同”,和谐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是互动的关系。和谐政治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内容和影响因素,也是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于国际全球化大潮中,中国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有机遇亦有风险。在党的领导的大前提下,中国经由“和而不同”、人本、法治、改革和创新的路径演绎和谐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不但是多元包容、开放协商、民主自由的文化,而且体现人文关怀,扶助弱势群体,达成社会公平,摒弃了人治,扬弃了礼治,廉政而法治。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对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高度概括。不断提高构建和谐毕节试验区的能力,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加深对教育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全区成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使全区成员走出“人类中心”论的认识误区,是毕节地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主席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重要思想的新概括,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精神实质,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和客观必要性。也就是说,“构建和谐世界”并不是说现在的世界就是和谐世界。诚然,当前世界存在着积极因素,为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了一定基础;但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存在诸多严峻挑战,世界并不和谐、太平,所以大有构建和谐世界的必要。这一重要思想既为中国外交指明了奋斗目标,也为国际社会及其国际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