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句法语义入手,对“是“字句中“是“的语义性质和“是“字句的句义类型进行了探索.认为“是“语义性质,是由“是“系连的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确定的,“是“在句中具有可延续性、匀质性、无界性等语义特征.根据“是“系连的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是 名“句分类作指别、等同、存现等句义类型,“是 非名“句可分为等同、陈述、说明等句义类型.  相似文献   

2.
重动句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重动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句式,它具有突出的特点。重动句在句法上具有线性序列特点,在语义上具有立体语义特点,重动句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够在一个句式中巧妙地化解句法和语义之间的矛盾。重动句的句法语义形式主要表现为三大类,即“动助”式,“动介”式和“动趋”式,每一大类之下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句法成分和句法位置,探讨了“对”字结构的语义情况。“对”介引的名词性成分跟句中其他句法成分有着复杂的隐性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4.
按照英语动词的不同句法表现将其分类,研究其背后的语义动因,这是Beth Levin等提出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主要方法。基于这种方法,可分别将英语中“增添”类和“清除”类动词按照其不同句法行为进行亚类型分类,总结出该两类及其亚类型动词的谓价结构。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动词元语义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发现,只有四个元语义组成要素全部在场的动词才能用在中间语态中。句法-语义界面理论在语言的句法研究与语义研究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能够发现语言句法过程的语义基础,是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是对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和C.J.Fillmore的“格的语法”走向两个极端的适时纠正。  相似文献   

5.
李修尚 《现代语文》2009,(11):53-55
语义指向研究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成型于80年代。所谓语义指向是指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一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给我们揭示了句子成分之间,尤其是句法平面上间接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证明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的不一致性,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和解释语法现象。因此,对现代汉语语义指向进行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学习现代汉语以及从事汉语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管后”是近年来立足汉语自身研究所提出的一种语义句法生成理论;徐通锵先生的“前管后”理论是一种动态的句法生成模式;从《山海经》描写旬的分析可以看出,还有一种静态的句法生成机制,它只发生在一个单独的句子当中,谓语前面的语义中心管辖、规定谓语后面的语义;从“前管后”生成机制的发展来看可以将描写句分为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是……的”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结构中“的”的词性、句法及语义特点,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分析考察了“是……的”句的句法、语义特征,指出了当代汉语口语中,“的”移到宾语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当然"的语义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然”是汉语中的常用副词,笔者分析了“当然”句中“上、下文”的语义关系,概括出“当然”句的六种语义结构模式;根据“主位—述位”理论,认为“当然”的本质功能是人际功能,而篇章功能是其派生功能。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副词"只"的语义指向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两个视角穷尽性考察一定范围的语料中能与“只”组合的结构形式:从静态角度看非对举格式的“只”的语义指向规律表现为一种倾向,而对举格式的“只”表现为一种语义的强制性要求;从动态角度用删除、移位、添加、位置浮动等方法考察相关的句法变换,总结出“只”在句法层面变换的条件和限制,以及“添加”、“位置浮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句法、语义是语言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级,动词语义制约句法形式,句法与语义之间通过界面或接口连接.借助梅尔丘克的意义—文本理论,文章通过语言的深层结构以及句法与语义之间的多对多关系阐明句法与语义界面的本质属性,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句法与语义界面是功能词附加、词与词组变换与小句结构优选三个部分有机组合的过渡层级.  相似文献   

11.
我们认为 ,“自己”句法职能的复杂性主要与“自己”的语义指向和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系。或者再具体些 ,与语义的某些限定有关系。本文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入手 ,分析“自己”的语义指向。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有各种方法 ,我们认为 ,决定“自己”语义指向的根本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境制约“自己”的语义指向 ;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动词的语义特征看作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过程、参与者和语境构成的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的话 ,那么 ,“自己”可能蕴含一种显性语义指向 ,也可能蕴含两种潜性语义指向。本文分别考察了“自己”呈现两种语义指向时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汉语语法学界在进行语法研究时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语义问题,认识到语法研究必须将句法和语义相结合,做到既互相渗透,又相互验证。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提出在语法研究中把句法、语义、语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思想,这一思考后来发展成为“三个平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存在着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截然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着的平面。其中句法平面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介词“向”“往”“朝”带宾情况为经,以介宾短语所修饰或补充的中心语为纬,对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差异从语法化角度做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否定副词“不”有各种不同的用法。从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对“不”的句法位置、语义特征和语义范围、否定焦点进行描述和分析。有助于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数理语言学角度对“连”字句进行语义解读,发现“连”字句激活了层级性预设或说“格”代数,并运用模型论和“格”代数哈斯图进行了直观展示,也由此将“都”和“也”分化为表示横向总括、类比的“都1”、“也1”以及在层级性哈斯图中表示纵向总括、类比的“都2”和“也2”。从“连”字句出发,本通过对“都”与“也”的句法对立分析入手得出二的语义认知对立:“都”在“格”代数哈斯图中强调上限或下限(即端点);与“都”相对,“也”不凸显端点,而强调哈斯图中段的对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从数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连”字句的本质是将层级预设中两个以上的论元映射到唯一的一个值上,形成了一个补集为空集的特征函数。“都”与“也”的语义认知对立不只是在“连”字句中,在让步复句、比较句等其他句式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方面的研究为包括“连”字句在内的涉及“都”与“也”语义认知对立的各句型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N1)V”语法化为“S. 被(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试论语气副词"偏偏"的语义、句法、语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熹 《文教资料》2008,(1):25-27
本文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详细考察了单个语气副词"偏偏"的用法情况.语义方面,讨论了"偏偏"几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及语义指向;句法方面,讨论了"偏偏"的所适用的句型、句类及在句中的位置;语用方面,认为"偏偏"有突出和强化焦点和有篇章衔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语义语法的理论方法,秉承句法位置对短语分布具有选择性和限制性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探讨状位对述宾短语的选择限制,本文研究述宾短语VP1+O[n/v/a]在句法结构“S+VP1+O[n/v/a]+”中作状语所需的句法语义允准条件。文章首先回顾了前人对述宾短语作状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判定述宾短语作状语的三种方法:基于O的直接判定法、基于VP1的直接判定法和句式分解优选判定法;其次,考察了述宾短语作状语时述语动词与宾语之间的韵律组合特征.阐明了状位述宾短语的四种分类方法:归纳事实、述宾双向选择、交集合一运算和概念词性参照;最后,文章把状位述宾短语分为感性类、知性类和意志类三大类,每类又分别包含四个小类共十二小类的语义类型,得出的类别可为自然语言处理构建状位的短语语义模型提供参考,还能为对外汉语教学讲授并操练复杂的句型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都”字句的基本句式出发,考察了“都”的句法组合功能,并从中挖掘“都”的基本语义内涵,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并分析了“都”的四个基本语义。随后又指出除表语气以外的其它三个义项都是由实词“都”的义项“汇集”、“总共”虚化而来。从而又为副词“都”的句法语义解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小句中枢的"句管控"为理论基础,基于语料库考察网络流行语中词语搭配的语义韵冲突现象和语义压制现象,并试图解释语义压制的句法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