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云霞 《新闻世界》2013,(2):114-116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加剧社会风险。因此,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对受众心理的引导,是媒体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及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应如何做好对受众心理的引导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一段“疑似华南虎”视频浮出水面,“虎”落平江迅即引起社会哗然,纷纷将目光聚焦湖湘。网络舆论对此事的关注度急剧升温,“网震”一触即发。在此次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理上,湖南不盲目、不拖延、不遮掩、不含糊,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第四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作用,短短五天便让置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平江虎”现出原形,成功将危机转化为提升湖南形象的契机,标榜出责任大省的形象,获得公众的喝彩与掌声。  相似文献   

3.
石纯民 《军事记者》2011,(10):36-37
随着互联网登陆手机,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报面临严峻挑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创新,赢得受众。石纯民的文章,从传播内容、语言表达、版面设计、互动手段几个方面,就手机报如何创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传播中,地方电视媒体利用贴近本地受众的优势,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发布危机事件和政府、社会处置危机的信息,彰显出引领社会舆情和维系社会稳定的功用。本文拟结合成都电视台在5.12大地震中的传播实践,对地方媒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所担当的角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危机主要形成于突发事件。由于突发性事件在发生前的隐蔽性,如: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安全事故和灾难事故、公共管理和社会治安类突发事件等。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使我们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在短时间内形成完整应对方案,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带来比较严重的物质损失和负面影响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形成危机。  相似文献   

6.
贾蓓 《新闻窗》2007,(3):94-95
自2004年7月1日中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开通以来,我国从南到北的大小媒体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手机报,时至今日,手机报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然而,各地的手机报似乎都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甚至有的中途叫停,没有显示出“第五媒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叶水茂 《新闻世界》2010,(12):133-134
借助于“第五媒体”手机而产生的手机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即时发送、良性互动、物美价廉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个性,迅速打开了市场。本文以《安徽手机报》为例,论述了手机报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分析了制约手机报发展的诸多因素,如技术瓶颈、内容的同质化和盈利模式的缺乏等。同时,也对手机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本文结合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特点和媒介的职能,简要阐述了地方电视媒体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王勇 《新闻通讯》2009,(8):23-24
基于电子通信技术的手机媒体被人们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报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决定了它不可能采用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对通信技术的依赖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手机报必须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和赢利模式,而3G技术的应用也会给手机报的经营模式带来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努力打造手机报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翔 《新闻记者》2007,(6):63-65
2007年:天时地利 在过去的近三年中,虽然手机报一直被称为“第五媒体”,但在业界看来,其更像是手机短信的一种“加强版”。而进入2007年之后,一系列内外因素的改变,使手机报的发展开始坐享“天时地利”。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两会”期间,手机报参与了两会报道,这一新兴的两会报道形式引起了强烈反响。 手机报是以手机作为载体,将纸质媒体的内容进行编辑、整合,由通信商用无线电通信技术以彩信(MMS)的方式发送到用户的手机里,或者用户通过WAP连接到网络直接浏览信息的传播模式,有人称之为“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12.
手机报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是将纸质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用户通过手机阅读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自2004年第一份手机报问世以来,5年间发展速度迅猛,目前全国已有30多家报业集团和报社推出了手机报业务,手机报已达300余种。  相似文献   

13.
徐伟 《新闻世界》2012,(5):57-58
突发性事件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电视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电视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都尽可能地挖掘内在潜力,追求特色,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出彩,以此吸引观众,对突发性事件及其处置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4.
蒋凡 《新闻实践》2006,(12):29-30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报为现代人阅读新闻、获取信息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新方式,其不受时空限制的传播效率以及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短信表现手法,具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囿于观念和条件,现在一些地市手机报仅仅是传统媒体的“影子”,新闻送达读者的时间甚  相似文献   

15.
重大突发性事件也称非常事件,通常指战争、瘟疫、地震、火灾、洪灾、劫机、海难、车祸、矿难、塌桥、恶性犯罪等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这类事件具有广泛关注度和强烈震撼力,媒体的反应是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实现与否和检验一个媒体在受众中的公信力高低的直接标准。  相似文献   

16.
红尘 《新闻界》2005,(6):95-96
在大众媒体竞争激烈化、白热化的今天,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显得异常重要。由于突发新闻能集中地反映新闻的各种特质,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受众对突发新闻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新闻。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已经成为各大媒体最硬的报道任务之一,能否成功地、第一时间地完成新闻报道,“搏”得自己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已经成为衡量媒体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公信力以及媒体实力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CNN的异军突起和迅速壮大就是典型例子,它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率先以24小时播报新闻的方式,使全球93个国家6500万个家庭都收看它的节目,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网络.  相似文献   

17.
汪洋 《新闻世界》2014,(4):284-285
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媒体不仅要对政府和公众负责,更需要对自己负责,媒体对自己的约束,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这就是媒体的自律责任。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应从三个方面担负起自律的责任,即维护公众信任、保障媒体从业人员安全以及防止滥用报道权利。  相似文献   

18.
目前,突发性事件是受众注意的热点,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其中尤以那些可能对公共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的突发事件最有可能成为受众关注和媒体聚焦的对象。 本人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分析受众心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一滴水考验一座城市”——在2005年11月下旬发生的“哈尔滨停水”事件中,很多媒体都用了这样的标题来描述突发水荒对城市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滴水不仅是对老工业城市哈尔滨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国内各家媒体如何进行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一次考验。“哈尔滨停水”事件发生后, 今日早报编委会在第一时间派我赶赴哈市采访,这也早报推出“第一重点”栏目以后,首次直接派记者采访国内重大突发性事件。如何在这场“媒体战”中取胜, 一时间,成了全报社齐心协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自从2004年中国首份手机报诞生以来,手机报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迅速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手机报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播媒体。在传播时效方面,手机报处在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