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景贤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蒙古族戏剧作家,他的《西游记》写唐僧取经故事,对小说《西游记》影响巨大,在取经故事的演变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受到当时统治者宗教观念的影响,杂剧中表现了对宗教的实用主义倾向,佛道二教也可以相互交融,但作为关注现实与民生的作家,杨景贤在《西游记》中也对宗教作了嘲讽。  相似文献   

2.
杨景贤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蒙古族戏剧作家,他的《西游记》写唐僧取经故事,对小说《西游记》影响巨大,在取经故事的演变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受到当时统治者宗教观念的影响,杂剧中表现了对宗教的实用主义倾向,佛道二教也可以相互交融,但作为关注现实与民生的作家,杨景贤在《西游记》中也对宗教作了嘲讽。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事件。在其悠久的流传过程中,无数民间艺人与文人参与创作,"西游"故事被不断地改变情节,丰富内涵,并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问世标志着"西游"故事的定型,其对后世的小说与戏曲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滦州影戏剧本《火焰山》根据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五十九至六十一回改编而成。文章通过对二者的情节、表达方式及道德教化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关联。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游记》小说雏形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前人多从版本刊行年代予以考证,一般小说史又囿于篇幅,每举其名而不加论述,至多是从《西游记》小说形成的角度略为涉猎。然而《取经诗话》是第一部将取经故事铺写得极富浪漫与神怪色彩的文学作品,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研究西游故事的演变极有意义。本文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唐宋民间取经传说与《取经诗话》的关系;第二部分从发展的角度讨论《取经诗话》对传说题材的吸取和描写以及与《西游记》小说的承继关系;第三部分探讨《取经诗话》对旅途的祸难、山川奇闻的描写。  相似文献   

5.
笔者将蒙古族戏剧家场景贤及其《西游记》杂剧与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取经故事的流传及杂剧在其中的地位和杨氏杂剧对吴氏小说的影响两方面 ,论证了杨景贤杂剧对其前的取经故事给予了一次大结集 ,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吴承恩小说的成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承恩以自己的灵心巧手,把流传几百年的取经故事改造成气度非凡的《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树起一块丰碑。《西游记》问世以后,便以其独特的形式,深邃的内涵,博得无数读者的喜爱,引起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研究  相似文献   

7.
"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累积的著作。《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从唐代的玄奘取经的史实到吴承恩最终完成,中间经历了大约八百年左右的时间。《西游记》的发展方向为何不是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而是神魔小说?本文从唐代玄奘取经的源头探本溯源,关注"西游"的"话语体系",试图从漫长的演变岁月中找到线索。  相似文献   

8.
郑婧璇 《教学随笔》2014,(6):143+145
《西游记》是一部深蕴儒、佛、道文化精神的古典小说。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作品,《西游记》之所以能够风靡至今,是因为它具有超过一般神魔小说的深刻精神内涵,书中通过对取经过程的描写和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礼赞奋斗抗争和渴望智慧力量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作品在打上其赖以产生的时代特征的同时,透射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某种共同的生活意念和欲望,具有精神文化教科书的艺术特征和永久生命。  相似文献   

9.
唐僧出身故事在小说《西游记》的研究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论述颇多,至今未有公认的结论,特别是牵涉到《西游记》几种版本的先后承递关系问题,更是众说纷纭。笔者试略陈管见,就教于方家。 一 唐僧(玄奘)取经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小说《西游记》就是以此真实事件为根苗,经过几百年的民间传说和“俗讲”(《取经诗话》)、平话、戏曲等多种文艺形式的发展、演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杂剧》作者及时代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西游记杂剧》),是现存时代最早的唯一整剧传世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戏曲,在明代神魔小说百回本《西游记》(以下称《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孙楷第先生推断其作者为明初杨景贤(言),得到不少人赞同。笔者近来重读孙先生《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一文,对“杨景言作《西游记杂剧》”的说法还有疑虑,故不揣浅薄,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向前辈和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1.
从唐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到神怪小说《西游记》问世,故事几经演变。基本趋势是越变越幻,史无稽考。故其故事原型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于民间。其中一部分故事原型集中在玄奘取经时所经过的古丝绸之路中段的河西走廊。内容涉及到人物、地理、自然现象等许多方面。通过辨析这类故事,可以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看到其与《西游记》部分情节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后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是一部具有完整象征意义的寓言小说。通过小说前四章孙司空的后代孙履真寻仙求道过程的本查,可以解读这段故事的象征内涵,印证《后西游记》的主题就是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姚梅 《文教资料》2010,(18):171-172
千百年来,玄奘取经故事不断演化,主旨与内涵几乎受到了根本性的颠覆。到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取经事件,单纯理解为前往大雷音寺取得大乘经典,是有失偏颇的。个人认为,纵观全文,理解为前去西天途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历更合乎其实。  相似文献   

14.
在《西游记》研究史上,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的存在主要与《西游记》作者的探讨联系在一起,人们几乎忽略了二书相似的命名.不过,由于丘处机的西游使道教地位遽升,从而激化了佛道二教的矛盾,导致了数次佛道大辩论,并以道教的失败告终,引起当时对《道藏》的大规模禁毁,于是,《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期未为人所知,所以虽然二名相近,但似并无因袭关系.梳理唐僧西天取经故事的源流,第一次以“西游记”为名的是元人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此剧孙楷第先生曾指为杨景贤之作,实不可信,仍以吴氏为当.从《西游记》杂剧现存孤本中可以看到将此剧与《西厢记》联系在一起的文献记录,可以推测,《西游记》一名实为吴昌龄仿拟《西厢记》而成,然后,取经故事也被纳入到这个命名之中,直到最后《西游记》小说使这一命名成为取经故事的总名.  相似文献   

15.
朱迪敏: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它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既然是取经的故事,那么宗教的内容必然会渗透其中。对于缺少宗教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小说中包含的宗教内容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他们对小说的阅读。因而,如何看待和解读小说中的宗教内容便成了一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三处取经图画与《西游记》故事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西走廊的石窟和寺庙中,有几幅不同时代留下的以唐僧取经故事为内容的绢画或壁画。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晚唐绢画虎伴行脚僧图,说明初唐的唐僧取经故事正在由真人真事向传奇故事逐步演化。安西榆林窟的唐僧取经图被认为是西夏时的作品,比南宋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至少早100年。张掖大佛寺的《西游记》连环画为元末明初的作品,比《西游记》成书早200多年。这些图画是研究《西游记》文化和古丝绸之路上长期凝聚而成的取经情结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挖掘河西走廊的《西游记》文化资源,在敦煌学、河西文化与《西游记》之间的关系上开辟和扩大新的研究领域,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原来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但现在一般认为它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原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玄奘取经到《西游记》问世,故事演变历经三个阶段约800年历史,取经人物由少到多,取经故事由简单到复杂.但因《西游记》故事本属虚构,正史、方志无所稽考,所以其原型故事只可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于民间.其中一部分故事基于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而又作了传奇化处理,另一部分故事则有可能出现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后、《西游记》问世前.这类故事应是《西游记》部分情节的故事原型,而且多来自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9.
唐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元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再到小说《西游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唐僧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唐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元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再到小说《西游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唐僧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