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构图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民族性特征出发.分析了传统中国人物面的构图特点:以不同的时空关系构成面面散点透视:以“我”为中心构成画面主体形象;以尊卑主次间的关系构成夸大的画面形象。并进而从哲学精丰神、宗教精神、伦理精神等方面剖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深层根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形象浓缩,是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促进着中华民族艺术的繁衍和文明历史的延续。中国绘画是哲学的、文学的,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气韵、意境、格调和趣味,它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中国绘画美学先后接受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了以道、艺、性、情、气韵、笔墨、造化等范畴的重内美的绘画美学思想。概括中国绘画美学特点如下:以笔墨和线进行造型;画面比例不受限制,画家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可以调整画幅比例;画面可以不画背景,留有大量空白,展示虚实变化;画面具有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的现象学理论将文学本文分为三层:话语层、形象层和意蕴层。从话语层面分析,《枫桥夜泊》表现出节奏性、音乐性特点,“落”、“钟声”等字词令人在诵读的同时产生初步的印象;从形象层面而言,借助电影分镜头方式,诗歌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就意蕴层分析。诗中借助传统意象“月”隐含着人皆有之的“愁思”情绪,含蓄引发人们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4.
金庸武侠小说热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武侠小说热是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化现象。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看,金庸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赋予其作品人物特殊的性格魅力;从作品和读的关系看,金庸武侠小说以深厚的中国传统化蕴涵唤起了世界华人读的“中国情结”而获得认同;从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机制看,金庸武侠小说热是运用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个案。金庸融合中国深厚的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以传统的武侠形式表现现代社会的积极追求,以“地道”的中国方式赢得千万华人读的认同,及充分借助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以争取最优效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百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考查近百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女性的属性特点,探讨女性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从一个方面揭示女性形象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借以探寻女性生存、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6.
中国写意花鸟画是一种思想性和品趣性融为一体的高品位艺术。到了近代,中国写意花鸟画开始迟滞不前,究其原因:一是笔墨造型构图难于超越前人;二是写意花鸟题材的有限性限制了花鸟画家的创造面;三是写意花鸟画难以创新立意。面对困难,创新派以东方传统的民族精神为主体,融汇西方生命力和现代性艺术特点,以更高的精神和理想,表现花与鸟以及他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和情感。  相似文献   

7.
“和平崛起”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态度和决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统筹兼顾”的发展方式,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纲领。随着中国外交思想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其基本精神就是将政治外交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外交。本文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的外交策略:第一,积极参与促进和平与发展;第二,强化公共形象,肩负大国责任;第三,加强和改善各大国的关系,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致力于传统文化近代转换的新型知识者,以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和男女平等理念为理论基础,从性别秩序理念的重构、女性社会价值的重估、女子才德关系的重释、女性角色形象的重塑四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宗法农业社会中以男权主义、家族主义、伦理主义为价值准则的传统社会性别理念进行了除旧布新的重释与改造。这一传统社会性别理念近代转换的工程,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弃妇现象在中西方社会和文学中都存在,而中国则表现出在其特有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独自的走向特点,中国文学中,这种走向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弃妇形象绵延不断,不绝如缕;弃妇形象从顺从走向反叛,但依然无法彻底摆脱传统的束缚,反叛精神依然较弱。  相似文献   

10.
具有广义深层生态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唤起西方世界的急切关注。设计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也形成了热潮,中国元素成为时尚,但服装设计的中国风面临着对传统文化认知肤浅、简单的窘境。意境上的多义性与模糊性,构成多元文化交融的现代服装设计特点,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服装设计关系,必须创新而不能重复历史,必须注意东方文化精神的研究,要深入哲学层面上去,比较东方人与西方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在对文化历史深刻理解、充分消化之后,方能设计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现代服装作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仍有着重大价值。文中从图书馆的自身特点出发,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体现为当今图书馆工作中要大力倡导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传统文化中仁德人格的塑造应作为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并体现于实际工作中;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群体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说明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加强当今图书馆的自身建设,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鲁迅、刘震云历史小说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刘震云分别以小说和杂文的形式显示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知,并由此形成了历史循环观。在历史小说中他们又都从世俗化入手,以喜剧的方式解构正史的崇高;他们笔下的知识者形象“狂人”与小林皆构成了时代的卡里斯马典型,二者面貌有异,却显示了作家共通的精神血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七个基本特点,他们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并具有共同的和谐指向:人伦关系或人伦价值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支柱;人道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唯一重要方法;天人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七个基本特点,他们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并具有共同的和谐指向:人伦关系或人伦价值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支柱;人道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唯一重要方法;天人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化的宽容与和谐——从传统到当代的政治文化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本民族文化所蕴含着的宽容精神具有怎样的存在样态,呈现怎样的价值构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这种文化精神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当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跨入21世纪,传统的宽容精神需要一个复杂的社会整合过程而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保持一致性。由于中华文化的宽容精神以人我关系的调节为基准,这种鲜明的文化个性在抽象意义上又具有普遍性,其中的价值构成显然具有世界性“人类文明”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保罗·塞尚用色彩造型、艺术变形、几何构成方式,使得艺术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从艺术的传统法则到按照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来处理画面,从而推动了艺术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知白守黑”和“计白当黑”的手法是一种特有的、非常高明的艺术处理方法,其渊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它以空白表达实体形象,以虚空塑造事物,增加了画面的韵律美,具有中国画所追求的“畅神”‘‘逸气”的空灵之感,从而构成了中国画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用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特点。在书中他讲到,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被波纹所"推"出的就产生了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互相联系起来,构成以自我为中心及其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的求共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追求事物共性精神的特质。如儒家在价值观、人论等方面、道家在本体论、辩证法思维等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对“合”、“同”、“通”等范畴的追求也是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也反映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国绘画非常注重其认识、教化功能。这显然是儒学关于“文与道”关系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渗透。“中和适度”的儒学审美价值取向,对传统中国绘画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画面构成因素、表现语言,以及画家人品等方面。对它们的了解,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和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