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它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为此,应利用大众传媒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更好的发挥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为传媒及其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传媒发展、管理的科学研究及制度建设;作为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重视传媒时代青少年教育的研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作为青年自身,应该学会在信息的大海中识别真伪,努力把握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需根据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来确定。而对现代社会本质特征的研究应符合教育问题研究的范式。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划分可以全面考察个人的存在形式,可以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突出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可以明确教育构成要素在现代社会的基本的相互作用的情况及与外界的关系状态,进而明确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现代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高校德育教育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发挥现代传媒的正面作用。新形势下必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必须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强化现代媒体管理,建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利用现代媒体坚持正面教育,关注社会热点,加强传媒互动教育,提高教育者的传媒素养和意识。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传媒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现代传媒以惊人的速度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传媒凭借丰富的内容,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也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因此,现代传媒的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前景。对现在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较强,现代传媒自由与开放式的特点正吻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传媒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者的一个崭新课题和艰巨任务。本文以现代传媒的特点为切入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策略,希望能够以此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作用。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英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政策中制定了价值观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标准 ,在学校教育中也针对学校教规和实践提出了教学、精神、道德、社会、文化和个体的价值观 ,以及评价学校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方法。本文以英国的中小学教育为基础 ,阐释了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价值观问题 ,评析了现代多元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危机 ,探讨了怎样通过教师的努力改善学校中的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潮的传播,意识形态领域滋生了新教条主义倾向。它盲目推崇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消极影响。新教条主义价值理念的渗透,给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抵制新教条主义思潮渗透,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教育机会的扩大,家庭资本对个体高等职业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已不可忽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描述统计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分析了1996年以来家庭资本对高等职业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文化资本与家庭社会资本对个体获得高等职业教育机会产生显著影响,而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不显著;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家庭资本对个体高等职业教育获得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教师节日的设立体现着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尊重与拥戴。教师节日文化既具有社会教育功能,又具有个体教育功能,它是教师行业与教师个体成长的共同摇篮。教师节日文化建设是强化其教师教育功能的策略,它的四个关键环节是:节日日期的选定、节日主题的引领、节俗的建立和文化意蕴的充实。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界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会造成教育理论从根本上产生混乱,实践上也会出现误区。对教育学的定位过窄,势必影响教育的全局发展,同时使教育学受到必然的忽视。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生活中传递文化的需要,实践中要考虑人的需求和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教育的本质从历史长河来看,是人类传递文化的手段,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自我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另一手段,它和教育是并列关系,实践中要善于发挥主体的作用,杜绝灌输式教学。教育的作用建立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之上,不放弃每一个个体,理应成为我们的基本教育准则。  相似文献   

10.
以古希腊三哲为代表的古典教育,以自然目的论为依据,以自然人为基础,以理性为致知路径,以灵魂的美善为基本内容,以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为基本目标。伴随现代教育发生的过程,经验主义取代传统的理性主义作为致知路径,自然祛魅,自然人基础转向社会人基础,教育一开始就把个体置于社会境遇之中,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个体,由此而奠定现代教育的基本主题,那就是适应现代工业生活的科学主题以及适应政治生活的民主主题。以科学和民主为中心,培养适应现代生活的公民,成为现代教育的最大成就。现代教育对自然人的远离,也造成现代人的虚无与虚弱。重申人与自然的联系,促成个体发展向自然人基础的回归,以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重建当下教育的目标,乃是当下教育的要义。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媒介的现代发展,已由传统的信息中介演变成为今天的传媒产业,并以媒介化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化的方方面面。但是,媒体对于社会的支配力,又是自身受到社会权力关系操纵的一种转换,它被控制着,又产生出支配力,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互动。那么,其间的复杂关系是怎样结构完成的呢?该以现代场域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索,以求能够对大众传媒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是由现代传媒技术支撑的、服从于文化制造商的利润考虑的文化形态,大众仅仅是被动的受体;互联网使大众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网民的主动参与,但是,由于现代传媒技术所制造的虚拟和符号的世界产生了统治人们思想的力量,人可能在获得更多信息和发言权的同时失去了主体性,互联网并没有改变大众文化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希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代人在获得了物质、思考的极大自由的同时 ,感到了与自然、社会和信仰的隔离 ,感到了价值、文化和意义的危机 ;他渴望着和平、安宁和真正的人道 ,要求加强与提升精神生活。唯理式与机械式的科技社会导致人的价值的沦落和生活内在意义的丧失 ,以及教育过度地服务于实用和功利是造成现代人困惑的两个主要原因。人类的理想追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都呼唤着新的教育 :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祈望真正人道的教育、重塑人的价值、重塑人的信心、谋求新的精神境界 ,已成为现代人越来越普遍的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讲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正是人们的希望所在 ,也是新教育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全面兴盛的强国。它是一个人的现代化、社会经济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的文化发展、和谐的社会发展以及治理的现代化的强国。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构社会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教育体系。它具体包括:促进人的现代化需要的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现代化需要的混合教育形态体系;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国际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数字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现代化的民办教育体系;促进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教育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总是以类型化的眼光看待女性角色和女性形象。当今大众传媒重点建构的女性形象可归纳为贤妻良母、女强人和受难者等三种社会类型。构成社会性别的文化标识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机制的运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活在多媒体的社会语境中的现代人而言,媒介所塑造的性别刻板形象、所反映的性别陈规和性别歧视都深深地影响着人柄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6.
Social media are a group of technologies such as Twitter, Facebook and LinkedIn which offer people chances to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in new ways. Teachers, like other members of society, do not all use social media. Some avoid, some experiment with and others embrace social media enthusiastically.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vailable to everyone in modern society, social media is challenging teachers, as other professionals in society, to decide whether to engage with these tools and, if so, on what basis – as an individual (personally), or as a teacher (professionally). Although teachers are guided by schools and codes of practice, teachers as individuals are left to decide whether and how to explore social media for either their own or their students' learning. This paper analyses evidence from interviews with 12 teachers from England about their use of social media as to the challenges they experience in relation to using the media as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chers are in society’s spotlight in terms of examples of inappropriate use of social media but also under peer pressure to conn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ir agency in responding. 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eachers deal with tensions between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use of social media. These tensions are not always perceived as negative and some teachers' accounts revealed a unity in their identities when using social media. The paper reflect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teachers' identities in relation to the future of social media use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它的每个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信任、社...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物质载体,与现代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家们就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其文化的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阐述。目前我国有关传播媒体与社会科学的论说相对较少,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严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的音乐形式,其存在与发展都受到大众传播媒介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播的本质是一种人的信息交往方式,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日常生活影响愈来愈广泛,渗透愈来愈深入,作为正面效应的信息交往被异化出诸多负面因素。本文旨在梳理大众传播视域中人交往异化的四重规定性,即人交往主体性的异化,人交往主体间性的异化,人交往语言性的异化,人交往社会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