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跳水"压水花"动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流固碰撞跳水“压水花”动作计算机模拟和水花成形机理研究结果,提出平掌撞水、撞揉结合的“压水花”理论和方法。采用双盲实验法,对实验对象在实验训练前后的“压水花”成功率进行评估、统计处理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用撞揉结合的“压水花”理论和方法指导实验训练,能够更快地帮助运动员建立“水感”,缩短“压水花”动作的训练周期,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少年儿童“压水花”训练方法开展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跳水动作由7个环节组成,分别是起跳、连接、空中翻腾、看目标、打开、打开后控制、入水;其中入水是动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动作的最终体现.而入水“压水花”技术是运动员跳入到水中时没有水花溅起,能否压好水花往往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得分,决定比赛的成绩,事实上许多国内外的大型比赛中,裁判员也把入水效果作为评判动作质量的重要因素.(2)少年儿童运动员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对于倒置入水概念还没有建立,直接在水上训练用数量和时间来堆积,这样成效慢而且不能很好的掌握正确的入水“压水花”技术,采用一套更加科学、系统、全面的“压水花”训练方法,可以使少年儿童运动员更快、更有效的掌握“压水花”技术,使中国的跳水运动技术得到稳固更快的发展.(3)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游泳学校跳水队6名运动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入水“压水花”技术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运动员“压水花”成绩大幅度提高,有效地解决了运动员入水“压水花”这个技术问题,使参加实验训练的运动员比赛成绩明显提高,获得了四川省青少年跳水锦标赛冠军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3.
1、倒立训练在入水压水花训练中的作用 倒立训练首先能刺激神经系统,克服人体直立状态中形成的习惯性方位感的干扰,改善跳水运动员在垂直倒立姿势入水时的空间方位和身体下落速度的判断 能力。发展了专项所需的运动时空知觉。所以能提高少年运动员在空中身体的控制能力及最后入水垂直效果,因而倒立辅助训练对压水花技术的掌握无疑是有益的。其次,压水花技术对上肢及躯干的力量素质和身体复杂运动的控制能力要求很高,而倒立动作对运动员肩、腰、手腕及整个身体支撑的力量,以及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这种训练符合跳水入水和压水花的要求。再次,6、7岁儿童,由于空间方位知觉发展尚未定型。而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调控能力正在快速发展之中,因此,如果能对这些小运动员。及时地进行系统地倒立辅助训练,便能加速压水花技术的掌握。  相似文献   

4.
柯紫丹 《游泳》2014,(3):66-67
在笔者多年对少儿运动员打基础执教过程中,对压水花技术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实践与摸索,总结出一套比较简单而又实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一批较小的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压水花的技巧,成功率达95%以上。在此本人就少儿跳水运动员初期压水花技术的训练谈一些体会与经验。  相似文献   

5.
跳水训练中动作打开后的入水与压水花技术是跳水项目得分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一直是众多教练比较关注的问题,本人在训练实践中发现:倒立辅助训练能够加速少年运动员对入水及压水花技术的掌握。这种训练与水上训练相结合,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认为:6、7岁的儿童是进行系统倒立基础训练与入水压水花技术训练比较适宜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对“压水花”技术的初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压水花”技术的重要性“压水花”技术在当今世界跳水比赛中已成为一种时髦的流行技术。观众和裁判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水花的大小来衡量动作的好坏。当你以精湛的“压水花”入水完成动作时,观众会情不自禁地为你欢呼喝采,裁判员也会大方地给你举起高分。所以不掌握这种技术,要想在重大的比赛中夺取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跳水运动员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结合体育跳水项目,用有限元方法来计算"压水花"过程中人水碰撞问题的模拟研究尚未见报道。 影响水花形成的因素非常多,必须对碰撞过程进行简化,一般来说可简化为3个阶段:1、人、水开始接触的碰撞阶段;2、从人体撞入水面,到全部入水的阶段;3、人体入水后,形成涡流的阶段。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多项复杂反应时和临场技术为指标,对有序与无序训练在提高运动员的判断应答能力所起的作用和有序、无序两种训练结合运用时、不同排列方式所取得的不同效果等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结果证明:无序训练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判断应答能力;“从有序训练到无序训练”比“从无序训练到有序训练”更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判断应答能力及技、战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杨明霞青少年时期的训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实践研究分析得出青少年在各个不同时期的训练特点,以及如何针对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选材标准,打好技术基础训练,从训练的周期确立,训练手段的安排和主要训练方法的采用,总结出针对青少年竞走运动员选材和训练过程中有益的训练规律,为我国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选材、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通过训练实践体会到,对初级跳水运动员采用水上保护带吊拉法,不仅可以消除恐惧心理,大胆按要领完成动作,而且也是进一步体会在空中入水时身体的最佳位置和最后入水时压水花技术的最有效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潘毅 《体育科技》2007,28(2):43-44
倒立训练是跳水训练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倒立垂直入水的技术的原理分析和对倒立训练在跳水基础训练中作用的讨论,初步提出跳水陆上辅助练习倒立训练的一些步骤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出发技术辅助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洪  于仙贵  程燕 《体育科学》1998,18(4):53-56
为改进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出发技术,采用观测和实验方法,通过拍摄运动员陆上和水下出发技术录像以及出发计时,对出发技术进行运动生物力学诊断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运动员自身特点和不同泳姿提出相应的入水启动方式,并研制出发训练辅助器材,对出发预备姿势、腾起角度以及飞行远度和入水角进行控制。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出发技术辅助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自组织的视野下分析研究亚洲潜水学院课程的科学性。用自组织的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分形学等理论来深入剖析课堂自组织的重要性。为高校潜水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变和课程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陈小平 《体育科学》2007,27(8):37-44
对清华大学26名跳水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进行了4年跟踪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跳水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特点和规律。跳水运动员力量能力的结构主要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和关节韧带的支撑能力。专项技术训练和预防损伤是跳水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两个重要任务,在训练中应给予同样的重视。在训练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整套与传统力量训练不同的训练方法。对训练负荷进行了多种不同的分类,提出了训练负荷对专项力量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要运用观察统计与逻辑分析方法,对目前国内优秀U—17少年守门员接扑球技术运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U—17少年守门员接扑球技术运用中,主要问题是判断选位差与反应能力不足,接扑基本技术欠扎实,心理稳定性不够,临场比赛接扑球技术运用成功率低,失球数多。建议训练中要努力促使少年守门员掌握全面的基本技术和具备准确的判断能力,加强意识与心理素质的引导和培养,训练与实战紧密结合,严格技术动作质量要求,提高专项素质水平,促进少年守门员动作技能的完善与稳定,切实改变比赛中守门员技术不过硬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价值论原理对“高校运动队进入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价值评价,验证其可实施性与实践意义,为高校制定课余训练适宜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一元理论与训练实践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茅鹏 《体育与科学》2003,24(5):1-4,9
在实践检验和学术探索的启示下,在对二元训练理论的分析、反思中,一元训练理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萌生。它对我国体操、跳水、技巧等项目竞争国际优势,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它指导了我国第一个大级别举重世界冠军的诞生(并超抓举世界纪录)。一元训练理论刚产生就遭受大批判,迄今在我国训练大面上仍处于待发现的状态。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它是运动成绩创造力的一个宝贵资源,应该予以积极开发。  相似文献   

18.
在竞技体育的竞争中,人力资源是体育竞争的基础和后盾。人力资源泛指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才运行机制的规模与程度,二是个人发挥内在潜力的程度。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近年来,教练员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教练员的素质及培养问题。对此,章通过问卷调查法等,对广东省跳水运动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力求较真实、全面地反映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情况,为探讨提高该省跳水教练员的整体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ethod to analyze the scoring of judges in springboard diving by identifying some of the components of a dive which are useful in predicting the scores of the judges. A videotape recording of 26 divers doing the front dive half-twist was made at the 1979 men's A.A.U. prequalifying meet, held at Ohio State University. The method of measurement involved the use of clear plastic grids placed over the video monitor. The maximum height of the diver above the board, distance out from the board, size and duration of splash, numerous body angles at various times during the dive, as well as deviation of twist from 180 degrees were measured. A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program was used to generate a prediction equation using a subset of these variables which would best predict the total score of the judges for each dive. The equation generated included height, distance, twist, and lower body angle at the point when the diver's head was opposite the board; the equation predicted the scores of the judges with a 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 .80. The particular variables identified would of course be different for other types of dives, and might very well differ for a new set of data for the front dive half twist. However, the method presented provides the diving community with a procedure for identifying some of the components in a particular dive that partially explain what is in the judge's mi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