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有的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有的闪耀着严肃理性的光辉。她善于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令人深思感慨的悲剧性主题,表达她对社会与人生的独特理解。《宠儿》(Beloved)是她的著名三部曲中的一部(另两部为《爵士乐》和《天堂》),也是她的长篇代表作之一,该作一出版就受到普遍赞誉,并使得她荣获普利策文学奖。在《宠儿》中,莫里森舒缓地为读者展示出黑人女性塞丝(Sethe)的悲剧命运。随着迷雾的层层拨开,塞丝杀婴这个血淋林的事件及其原委也逐步被揭示显…  相似文献   

2.
1987出版的《宠儿》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发表的第五部小说,也被公认为她最出色的一部作品。莫里森在《宠儿》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其中,贯穿于整部作品中的食物意象尤其引人注目。这些食物意象不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了该作品的可读性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尹红 《考试周刊》2011,(52):35-35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从霸权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在家庭中主体意识的丧失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暴力主题的描写十分丰富,本文在梳理莫里森这一写作特色的文学渊源及其现实基础的前提下,着重阐述了《宠儿》和《秀拉》这两部小说中母弑子这一极端暴力行为及其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5.
《宠儿》(Beloved,1987)是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代表作之一,198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母亲杀婴自古以来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社会根源。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站在黑人女作家的立场上,从小说独特的杀婴母题出发,使其小说《宠儿》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性,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传统杀婴母题小说艺术的继承和重构。  相似文献   

7.
《所罗门之歌》是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也是她本人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翁的小说。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摘得了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在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幅充满了魔幻想象的世界图景,借助典故、神话传说,运用夸张的手法,建立黑人男青年成长经历的叙事结构,在美国社会中塑造了一个充满自信、阳光与激情的黑人形象,探寻黑人民族的精神家园以及文化传统,进而使黑人在生活中得以超脱现实世界的贫困以及心灵的空虚。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使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不仅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妇女生活的困境,而且藉其文学创作保存和推广了非洲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主义思想与非洲文化传统的融合,揭示了莫里森对黑人妇女解放和非洲传统文化保存的同时关注。  相似文献   

9.
邵光学 《考试周刊》2008,(53):127-128
《乐园》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后写的第一部作品,一经出版便轰动美国文坛。小说深刻地描述了身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求取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而崛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致力于寻求建立一种适应后殖民文化背景下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为解读《乐园》的主题提供了一个独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孙智正 《初中生》2009,(5):41-44
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祖父为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为李鸿章之女。张爱玲原名张瑛,小学入学时,妈妈替她改名为“爱玲”,为英文“ailing”(烦恼)的音译。1943年,张爱玲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创作《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重要作品。1995年她在美国逝世。  相似文献   

11.
《乐园》是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反映美国黑人百年历史进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乐园》充分展现了黑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努力,但最终小镇衰落,并且发生了血洗修道院的暴力事件。莫里森对于乐园建立与衰败过程的关注表达了她对人类理想家园的坚定遥望。黑人必将从排斥走向融合,对于超越种族性别的人间乐园的追寻将不断继续。  相似文献   

12.
小说《路》(The Road)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最新力作,发表于2006年。自小说出版以来,不但被美国《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时代》杂志等十数家媒体推荐为年度好书,还入围国家书评大奖,更摘下次年美国普利策最佳小说的桂冠。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在美国被誉为海明威与福克纳的后继子,他的作品关注社会问题,探讨人类命运,在表现宏大而严肃的主题的同时又给读者以极大的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13.
托妮·莫里森是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小说以自己作为黑人女性的特殊经历为依托 ,从一个黑人女性主义者的角度 ,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黑娃》通过对黑人女性的分析 ,阐释了托妮·莫里森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4.
小说《家》是托尼·莫里森全集中对黑人家园母题和隐喻探索最直接的作品。以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为概念分析小说中空间、处所意识、创伤与身份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黑人家园意识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重新想象黑人与家园、与更大的美国社会空间的关系,莫里森展示了黑人家园这一亲密空间如何受到美国国家空间的挤压和渗透,同时也展现了黑人家园共同体的异质性和坚韧性。莫里森的家园共同体体现了坚强不屈的地方精神和兄妹情谊,揭示了对逆境的抵抗力量,彰显了莫里森对共同体的政治想象。  相似文献   

15.
莫里森在其创作之初的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表达她的民族主义女性主义观:黑人女性追求解放和自我须包含追求经济独立,传承民族文化,与黑人同胞结成同盟。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在其创作之初的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表达她的民族主义女性主义观:黑人女性追求解放和自我须包含追求经济独立,传承民族文化,与黑人同胞结成同盟。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作为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本论文尝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该小说中的活动场景、写作方式的文学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只有后现代的叙事手法才能表达他们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和表现后现代的现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爵士乐》中采用了后现代的叙事技巧来讲述故事,她运用了叙事的模糊性、戏仿和元小说技巧。本篇论文旨在通过探索莫里森独具特色的后现代叙事方式来解读她对黑人以及黑人传统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现代文学中的佼佼者,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人,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刚刚问世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关注。1978年,莫里森凭借《宠儿》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莫里森的这部小说被誉为是美国黑人历史的里程碑。评论家们从各个方面就这部小说进行不同的解析,比如小说备受争议的主题,丰富的语言等等。小说中,莫里森运用多种叙事方法为读者讲述一个深刻的故事。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重复自己为奴的命运,一位黑奴母亲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讨论《宠儿》中多元叙事策略的运用。文中主要介绍了作者托尼·莫里森的背景、经历,以及《宠儿》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角色,分析小说中对于叙事策略的具体应用。最后,介绍了这些叙事策略在文学上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     
《中文自修》2010,(4):F0002-F0002
张爱玲,现代著名女作家。1920年生于上海,本名张煐,张爱玲出身名门,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中学时代她已展露写作天分,1943年凭《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正式踏上文坛,《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使她成为40年代上海最炙手可热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一般描摹日常生活,深刻洞察人情世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