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杜敏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5,22(2):108-109,119
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体现着人类文化的显著特点。通过对英汉诗歌在美学思想、精神风貌、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从历时性角度分析英国诗歌文化与中国诗歌文化的不同特点,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诗歌文化,把握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刘丽  龚旎 《中学文科》2006,(6):43-44
作为文明古国的礼仪之邦,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诗教传统。 诗歌教学本能地蕴蓄学生的生活情思和理性思维。诗歌的思想美、音韵美、意象美的特点需要我们以诗话的形式传达诗意之美,让学生能长期浸润于诗歌的氛围中,让青春的心灵接受充满诗意的学习,享受智慧的沐浴,从而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强化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初中诗歌教学,让学生读懂诗歌,感知诗歌的情感,品读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思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前提是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初中诗歌教学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注重教学方法创新,不断激发和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爱上古典诗歌,寻找古典诗歌的艺术之美,走进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4.
璀璨的诗歌文化,是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对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培养,诗歌无疑是最佳的媒介之一.然而,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而深沉,只有了解作者、洞察时代,才能走进诗歌.真正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无限风光.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悠久,诗歌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呢?  相似文献   

6.
张锦蓉 《学语文》2013,(6):27-28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集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为一体。学好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也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抱着什么态度呢?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既爱又恨。  相似文献   

7.
初中阶段对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愈见重要,笔者认为诗歌鉴赏的能力培养应该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过程。首先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诗歌方面的知识积累作为铺垫,进入课堂,教师在诗歌鉴赏课堂上应该要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个性体验。同时,诗歌的吟诵贯穿其中,诵读引境,读出情感、情境和思想,让诗歌在学生心中反复回味。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实现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诗作如林。诗歌在中华文化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的新环境里,古典诗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速幽渺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受到熏陶,善良心灵得到滋润。高职高专学校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的灵魂和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诗歌鉴赏题以考查古诗词为主。新大纲明确规定了能背诵理解一定数量的古诗词篇章,人教版新教材增加了古诗词的数量,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古代文化传统的精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导向下,中考诗歌鉴赏题便应运而生,但要求不是很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等方面是否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诗歌鉴赏题主要以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为主。一、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诗词中用字的精妙、典故的运用及景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等方面的掌握情况。用字的精妙体…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9,(30):49-50
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诗歌教学,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风格,学习诗歌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内涵、陶冶学生的琴操、提高学生的良好的审美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好诗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从诗歌中学到一些人生哲理,提升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本文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出发,探究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具体策略,为更好地开展初中教育学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丽荣 《考试周刊》2013,(73):48-48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中的精华——诗歌。古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语句凝练,意境优美,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紧紧把握古诗所具有的文化基础性,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知识,把握其思想教育性和艺术欣赏性,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古代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古典诗歌是高考必考的文体,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强化学生鉴赏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诗歌教学,确保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让学生掌握理解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赏析诗歌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集中的载体,是中国人文精神、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中 《黑河教育》2012,(4):17-17
一直以来,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低,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诗词教学课到最后通常都落实一个目标:背诵出来、默写出来就行了。事实上,诗歌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它记录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各个方面,记录了作者在那时那刻最为真挚的情感体验。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应该重视诗歌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学形式,重视诗歌教学。那么在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究竟应以怎样的角色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以此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呢?  相似文献   

14.
正诗歌,不仅承载了人类的文化成果,而且具备许多提升人们综合素养的价值。诗歌作为一种具有很高艺术性和审美性的文体,本身就散发着审美信息,因此,诗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在长期的阅读、鉴赏诗歌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还会得到很好的提升。另外,诗歌教学能够充分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九叶诗派的知性品格,来自诗人们知识阶层文化出身、中西诗歌哺育经历和特殊时代现实激发的合力完成。九叶诗歌具有鲜明的时空意识、思辨性和多向度特质,对戏剧化结构与隐喻性结构的探索,连同“思想知觉化”的语言倾向都令人过目难忘。在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积极投身时代洪流的同时,九叶诗歌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最终耸起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座高峰,并且成为一种丰沛的审美资源与深刻的思想资源,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学作品四大样式之一的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之一,因为古典诗歌字句凝炼,音韵优美,词汇丰富,意境深邃,思想深刻。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欣赏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以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歌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是提高当代中学生文学鉴赏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各地中考已将考评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检测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典诗歌赏析题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其中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考查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本文从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情感和人文关怀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培养情感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诗歌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引下,在深刻领会《大纲》精神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诗歌教学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搞好诗歌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歌不仅凝聚着古代文人骚客的智慧,亦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思想和丰富情感。对古典诗歌进行鉴赏与分析,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亦是培养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充分挖掘内在意蕴,展现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以促进古典诗歌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