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今天,传媒技术正在向“传媒网络化、信息多媒体化、传输移动化、服务个性化、出版多样化、管理智能化、安防综合化与技术标准化”推进,由此带来更多的新闻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出现。在这种态势下,我国新闻界启动了《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的项目的研制。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以信息技术、生命技术、空间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将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新的文明和新的福祉。那么,未来传媒技术将走向何方?回答是:“走向数字传媒”;具体一点可以概括为 “六化”:即传媒网络化、信息多媒体化、通信移动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现代化、技术趋同化。  相似文献   

3.
2004年9月中旬,中国新闻技联新闻资料专业委员会在南昌召开了年会暨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化研讨会。会上我们广泛收集了代表们对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课题的意见及各单位现行的分类表。我们在会前印发了“新闻信息分类调查表”,提出了三个问题请大家发表意见。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本单位使用的是什么分类法,是依据什么标准建立的”、“本单位对于分类标准化有什么要求或想法”、“本人对研制国家新闻资料分类标准化有什么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科技部批准的“十五”期间周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类课题,它由两个分课题即“中文新闻标识语言标准”和“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组成,主要研究用于新闻信息组织、管理、存储和发布使用的、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信息标识语言标准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信息分类法。该课题是由新华社牵头,  相似文献   

5.
<正> 近期由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2003年度课题项目“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专家对该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课题目标明确,课题内容设置合理,课题技术先进。“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包括“中文新闻标识语言标准”和“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两个分标准。而“中文新闻标识语言标准”采用了灵活的、可扩展的、独立于媒体的XML技术,基于该技术的“中文新闻标识语言标准”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6.
江凌 《新闻世界》2009,(4):60-61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从而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全球化视角来反思过去,变革大学新闻与传播教育的传统培育模式.以通识教育为“体”,以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为“用”,“体”“用”融合,培育复合型的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对新闻分类法的市场适应程度现状以及新闻稿件在新闻分类中分布差异的调研情况,介绍近期开展的中文新媒体新闻信息分类语料库的建立和中文新媒体新闻信息分类标准的研制方法和初步成果,提出在采编系统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闻寻租”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新闻界》2005,(1):82-83
在传媒及传媒从业者逐渐在市场化环境生存的今天,“传媒腐败”已经不能用传统语词意义上的“有偿新闻”来涵盖和解释。理由有二:其一、传统“有偿新闻”一般等同于“红包新闻”,而在新的社会现象中,“红包新闻”只表现为“传媒腐败”中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二,传统“有偿新闻”一般只针对新闻从业者个体的个别违规现象,而如今发展到传媒以单位行为进行的有偿违规新闻操作,  相似文献   

9.
10月23——24日,“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课题组在北京召开”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专家咨询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部、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北大方正等信息管理、标准研究方面的专家,征求他们对“新闻信息分类标准”研制的意见和建议,分类标准课题组成员与专家们进行了充分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自2004年10月正式开始制订以来.历经初稿编制、征求意见、分类测试等阶段.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数易其稿,基本上形成了一部较为完善的分类体系及代码。作为我国第一部新闻信息分类标准,《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虽然没有前车可鉴,也不能套用图书分类法的既成理论.但在具体编制过程中.遵照科学胜,实用性等原则,本课题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电视节目的多重属性特征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节目分类标准和方法———“多维组合”分类法 ,并对其进行了规范化的编码设计 ,形成“多维码”。本文还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了“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多维码”的实际应用。这种新的分类标准及其编码方式能够比较好地解决电视传播实践中的节目分类难题 ,为规范节目管理、方便节目市场交易、提高电视节目分析研究的水平等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科技部2003年11月确定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包括“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简称CNML)和“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两个标准,旨在建立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具中文特色、全国统一的、甚至是整个华语地区统一的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以便能够有效组织、管理、存储和发布海量多媒体新闻信息,实现中文新闻信息在华语媒体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交流和共享。“标准”研制项目由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由新华通讯社牵头,联合报业、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新闻行业的…  相似文献   

13.
《军事信息资源分类法》的总体设计与技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军事信息资源分类法》是我军第一部主要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分类检索语言工具,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本文概要介绍了《军事信息资源分类法》的总体设计(包括编制目的、原则、使用对象、结构、类目设置等)以及技术特色(如多维揭示、分类主题一体化、主题词——分类号对应索引、标记符号等)。  相似文献   

14.
Factiva新闻分类标引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 《图书馆建设》2003,127(6):102-104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新闻分类标准,这将有碍于我国新闻编辑工作和数据库建设的开展,因为标准化、国际化和科学化的分类标准,是编辑处理庞大新闻信息资源,开发各种自动分类和标引软件,进而组织多媒体数据库的基础。笔者认为,全面规划,统一协调,借鉴国外成果,结合中国国情,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信息分类体系。本文介绍国外新闻分类成果之一——Factiva分类标引体系,并提出其对我国新闻信息分类法编制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短视频是一种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它为新闻行业带来了新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许多大型媒体机构重点分析的对象。在“内容为王”的今天,在“品质与效益”的要求背景下,新闻短视频节目应该始终坚持以品质生产为基础,编辑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因此,文章主要对新闻短视频节目的传播优势与编辑生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吴卫平 《新闻战线》2023,(10):77-78
浙江省金华市传媒集团依托社区微网格,启动“金小彩社区新闻传播+民生融通”项目。该项目结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创新运营实现入口轻量化、流量私域化、权益专属化,使“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真正在基层融合融通,增强了用户黏性,开辟了地市党媒新媒体运营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欧盟的Renardus项目为例,分析了分类法映射技术在学科信息门户交叉浏览中的应用,包括:分类法映射的模式、通用分类法的选择、分类法类目映射关系的确立、分类对照表的生成、交叉浏览的显示结果等内容,以及该项目对我国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制定包括新闻分类标准在内的全国统一的新闻信息技术标准是几代新老新闻资料和技术工作者的共同夙愿,因为它是实现新闻信息资料管理现代化、数字化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新闻事业信息化、网络化的需要。2000年10月,国际新闻电讯理事会(IPTC)推出了面向多媒体新闻的、基于XML的新闻标识语言标准(NewsML),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使我们更加领悟到:新闻信息的整合共享和多媒体化还得从标准做起。我们一方面呼吁有关方面重视全国统一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与新闻资料专业委员会及新华社的同志们一起开始了从新闻分类标准扩展到新闻标…  相似文献   

19.
新论     
《新闻实践》2011,(2):79-79
今天,我们阅读新闻的理由在改变 进入网络化时代,新闻制作和传播呈现出个人化的趋势,网站、博客、社交媒体,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来表达观点,报道新闻和信息。这种数字化的网络传播带来的信息更多的是个人的观察、个人的活动、个人的观点、个人的信息。今天的新闻消费者本身对新闻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读者也更愿意阅读持相同观点的新闻报道,只关注过去没有听说过的新鲜话题和问题,或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特别话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新闻界首次研制的中文新闻信息技术两项国家标准—《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以下简称CNML)、《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不仅为通讯社、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以及新闻信息用户之间进行多媒体新闻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标准规范,而且在总结我国主要传媒机构新闻信息分类多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