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杨银付 《辽宁教育》2013,(2X):15-16
<正>2012年9月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这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下发的第四份教育方面的"国发"文件,可见国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重视。如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深入推  相似文献   

2.
高洪 《人民教育》2012,(18):3-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任务;在阐述义务教育发展任务时,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战略性任务,使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两个"重中之重"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思想,为未来10年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明确了任务。一、义务教育两个"重中之重"是义务教育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天津教育》2013,(12):1-1
我国几年义务教育2011年底全面普及之后,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2010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任务;在阐述义务教育发展任务时,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战略性任务,使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两个"重中之重"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思想,为未来10年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明确了任务。  相似文献   

5.
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明确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次亮明自己的“法律”身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彰显了国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列为第九条,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6.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需要关注以下与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若干政策问题,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热点难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解决择校难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与基础教育相关的体制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校长队伍。  相似文献   

7.
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积极探索建立和推行联校办学、联片管理、中小学对接发展改革模式,不断缩小全区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和校际之间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差距是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教育梦""中国梦"宏伟蓝图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师》2011,(17):12-13
<正>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石家庄市认真贯彻落实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以实施教育提升工程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模式为先导,强化制度保障,统筹城乡资源,积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规划纲要》中重大决策和主要任务之一。当前,通过省、部合作.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分析和总结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和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并对下一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相关任务,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朱奕冰 《天中学刊》2005,20(3):9-11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把"和平发展"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中的"发展"混为一谈。探讨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的“领域普遍”发展观尽管有其合理因素,但它那过于普遍化的阶段和结构概念需要进行新的调整;而以模块论为代表的“领域特殊”观则因过于极端而成为一种狭隘的领域特殊观。研究表明,对于认知发展研究来说,一个关键的方法学问题就是要找到一条既能优化皮亚杰普遍发展观又能克服极端领域特殊观的有效途径,从而在儿童发展观上的领域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存在着把“和平发展”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中的“发展”混为一谈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将文明的内涵从社会领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拓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上来。“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也在本质上为“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找到了最佳契合点。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人本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分三个历史阶段论述诗歌“兴”的起源与发展概况:《诗经》时代为“兴”的源头,其本质是“起”,在于引起联想;战国秦汉是过渡期,人们认识到“兴”与“比”都有“喻”义,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后,“兴”的本质是“感”,各种景物构成意境,抒情言志。不管哪个时期,“兴”的运用都是为了把内蕴的感情引发出来。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对加快发展的本质要求进行了新的揭示,即要进一步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以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发展,以新的思维谋求新的发展,以新的举措促进新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新运用。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关系。  相似文献   

17.
"酷"字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酷"是时下一个非常流行的热门词,其意义在上古汉语中就有酒性猛烈、香气浓郁、刑罚残酷、残暴、极、很、甚、谷物成熟等意义.自从英语cool引进汉语后,"酷"又承担了cool的意义,并日益丰富和完善."酷"字词义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只有本土意义、本土意义与借词意义并行、本土意义与借词意义的中西融合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知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代表性的概念范畴,一般被应用于文学评论、鉴赏过程中。中国文学批评鉴赏的发展过程可从作者、媒介、受众的角度划分为"作者中心""文章中心""读者中心"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在时间上相互穿插,作者和文章具有绝对权威,读者担负着解释和呈现原意的任务。后一阶段则随着个体性的觉醒和西学东渐兴起,凸显了读者的身份。通过将这几个阶段与西方一些批评流派的主张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文学批评理论中某些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不确定性”问题涉及到经济学思想、立场和方法几大范畴。两百多年经济学发展和变革的历史表明,是否承认“不确定性”问题的存在,并根据其开展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直接关系到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发展现实认识的深度,同时也决定着经济学不同派别的形成。深刻认识“不确定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全面了解这一问题对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联系,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代数学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特别是到了宋元时期,代数学发展达到了高峰,宋元之后,代数学的发展缓和了下来。然而,宋元以后的数学家仍在坚持着传统代数学的研究。虽然中国古代有着丰硕的代数理论,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数学名词来表示这一学科。随着西方数学的引入,出现了一些艰涩难读的术语来表示代数理论。可是,“代数”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西方汉学家伟烈亚力于1853年翻译的《算学启蒙》中。随后,伟烈亚力与李善兰于1859年合译的《代微积拾级》和《代数学》中明确给出了“代数”这一数学术语的含义。再后来,华蘅芳与傅兰雅于1873年合译《代数术》时仍然采用了“代数”这一术语。从此,“代数”成为数学中的专业术语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研究“代数”这一术语的来龙去脉,不仅要厘清术语表述及其含义的历史演变,而且还要揭示术语所表达的数学理论的本质,探赜隐藏于术语之中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