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红媛 《文教资料》2008,(33):207-209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加剧,人才竞争也更激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各国教育关注的问题.在人才的竞争中,传统教学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基于"思政课"教学和高职院校的特点,高职院校"思政课"传统教学的不足与局限也就越明显:主要是重视"思政课"教师的教的方面,教的过程;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的方面,学习过程.课堂完全由政治课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高职人材的成长.本文主要从师生交往的方式、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析.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在开展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时,可以拓展学习内容,将"学习强国"的相关内容引进教学平台;也可以创新理论教学模式,实现"直播课堂+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可以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设立"思政课的故事"专栏.  相似文献   

3.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由之路。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提出: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创新课堂互动模式,“讲、演、辩”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结合,理论在实践中体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实现教学转变。  相似文献   

4.
疫情防控时期,"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是教育部对学校和师生教育教学的一种应急性指导意见.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通过"微课堂、微互动、微实践"的"三微"载体,创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的线上教学模式;强化思想政治线上教学互动;重视并推动疫情防控与思政体验实践,以期将思想引导、规范行为和缓解心理的思政教育功能运用在疫情防控时期高职学生生活学习中,达成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目的.  相似文献   

5.
"四史"教育与高职思政课存在着内容契合、目标一致的相似之处.对高职思政课而言,"四史"教育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理论深度、激活课堂活力."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堂仍存在着系统化教学资源缺乏、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把握能力欠缺等问题.为了切实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应打造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教材、发挥思政课教师主观能动性、用好红色资源、打造"四史"虚拟仿真平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倡导在高职院校构建思政课生态课堂,是基于高职学生政治理论基础、政治素质现状和养成状况。本文围绕构建"学案驱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体现生态课堂以贴近学生为前提、以教学创新为驱动、以师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轴、以教师引导为主线等特征,达到激活教学因子,提高教学实效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积极促进教学改革.守正重在明晰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做实教学科研,创新则需积极探索打造适合高职的思政课程群,构建实体课堂+线上课堂+课程思政+实践课堂的"四课联动同频共振"模式助力青年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相似文献   

8.
翻转课堂在全球方兴未艾,我国高校也兴起了一股翻转课堂热,这对于改善思政课的教学无疑是一次机遇.但是,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和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与专业课有所区别,可以考虑将"课堂翻转化"和"学习快乐化"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体现到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思政主题教育课程创新,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实现了思政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与体验式学习的有机结合。本文围绕主题教育的意涵、体验式学习课程的结构特征展开讨论,从内容的选择、教学单元安排、课程实施、考核与评价以及安全等几方面对如何设计高职思政主题教育课程创新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层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使得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顶层设计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高质量开展的前提条件;相关利益者能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提供第三方评价;高职院校为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为此,需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以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育人效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思政主题教育课程创新,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实现了传统思政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与体验式学习的开拓性和参与性的有机结合。文章围绕主题教育的意涵、体验式学习课程的结构特征展开讨论,从内容的选择、教学单元安排、课程实施、考核与评价以及安全等几方面对如何设计高职思政主题教育课程创新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有着深层的内在机理。在技术框架层面,深度融合体现为基础层、感知层、认知层与应用层四个层面的教育技术革新;在结构展开层面,深度融合体现为要素融合及其“虚实共生—人机协同—境身合一”逻辑、过程融合及其“智能连接—智能交互—智能创构”逻辑,以及结果融合及其“智能反馈—智能评价”逻辑;在模式创新层面,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数据思政、计算思政与沉浸思政的新模式,并体现出个性化、实证化与泛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翻转课堂是对学习过程的一种重构,归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高职英语本身具有显著的实用性与应用性,传统单纯注重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已不合时宜,创新教学模式,贯彻落实翻转课堂方式是必然选择。本文笔者以高职英语听说课为例,分别从教学内容、实践互动以及延伸辅导等方面分析翻转课堂设计在课堂具体案例中的有效渗透,以期深入探讨翻转课堂的实践应用价值,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提供若干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学生思政课的学习投入度是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总体表现一般,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较低,但认知投入较高;影响学习投入的主要因素是由教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实践教学所构筑的学习软环境。努力打造教师"硬核"实力、积极建设思政"金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顶层设计等方面入手,打造学习软环境,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投入度,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课型创新的研究有效地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变灌输学习为发现学习,构筑起导创型教学模式.其中解疑存疑、自悟互教、讨论合作型课堂的导创优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改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改革的核心。"电子书包"将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储存并在课堂中实现终端互相连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参与率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教学;增强学习过程的创设性。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政课教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发挥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的时代意蕴、实践要求与保障机制。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与广大教师群体一道构筑起当代中国的立教之本,直接影响到各阶段学生的成长成才。思政课教师要在适应时代要求中增强信心、提高素养、注重创新,努力达成"六点要求"、实现"八个相统一"。为实现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建设,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创新配套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析《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高等数学"理科类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分析"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在线下课堂言传身教、在线下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精神等的培养、线上课程思政教学系统的完善及运用等五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实现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旨在为更好地实现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展多年的工科、经管、数学等学科交叉的教研活动,基于数学建模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创新教学改革方式方法,提出了三促四融、五能并举的新型培养模式.在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中,构建了具有工科特色的数学建模课程体系,并将思政融入建模课堂,完善课程内容,初步实现了教赛结合,教创结合,体现了教、赛、创、研四位一体的融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充分利用非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如何在批评话语视角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需要重点思考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批判话语视角下高职课程思政为研究对象,分析课程思政教育现状和问题,基于实践的层面提出提高教学话语功能的途径,具体包括:转变课程教学理念,发挥非思政课程的育人价值;加强建设师资队伍,增强思政教育话语的丰富性;改变教学语言形式,强调理想教育和塑造价值观;灵活应用隐性语言,营造民主的学习交流氛围。希望通过改革教学话语实现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