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叠无论在普通话还是方言中,都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而壮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庞大的一员,壮语中的动词重叠现象更是形式多样,并且具有很强的语法功能和语义表达功能。文章以语言事实为依据对壮语中动词重叠结构进行分析,主要揭示壮语动词重叠的形式、基式和重叠式语法功能的异同、重叠的语法意义及重叠的"量"范畴变化。  相似文献   

2.
范莉 《现代语文》2010,(6):6-12
本文运用自然语料,探讨了普通话儿童早期关于动词后情态知识的发展。在儿童早期语法中,动词后情态的始现要比动词前情态晚;儿童开始运用动词前/后情态词来表达"估计、有可能、有能力"的时间大概相当;表动词后情态的否定式在始现时间上比肯定式早,在使用频率上比肯定式高;儿童02;05之前使用频率最高的结构是"V1(动作性动词)-不/得-V2(静止性动词)";儿童获得否定与情态的辖域知识会经历一定的困难。从跨语言习得研究的角度看,普通话儿童情态知识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特性;从语言历时发展的角度看,儿童语言情态知识的成熟过程与普通话中情态体系的历史演变存在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忠县地属重庆地区的东部,其语言中有许多方言特征词语。“嘴”的别体有九个,它在普通话中具有八个义项,在忠县话中,其意义与普通话稍有不同;“嘴”在普通话中可以作名词、动词、量词,在忠县话中也能如此。但是,忠县方言量词“嘴”却与普通话量词“嘴”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两个老太太讲的民间故事中,分析秉塘话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特点。语音方面的发现是连读变调的规律。词汇方面,跟普通话相同的词占34%,加上跟普通话靠边的词共占45%,跟普通话不同的词超过半数。语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量名结构作名词用,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持续,没有处置句的专门格式。从自然语言中分析方言的特点,是方言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不如利用字表、词表的调查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5.
在部分英语方言中出现的某些双情态动词结构中,情态语义发生了分化,获得重新调配:第一情态动词主要承载"推测"意义,主现化程度更加深化;第二情态动词主要传达其他一些"非推测"意义.本文在对其结构特征和情态意义表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语法化的运行机制以及与语法化动因密切联系的"主观化"概念,揭示双情态动词结构语法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杨柳 《语文知识》2011,(1):84-85
重叠是汉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在动词重叠研究中,讨论最多、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本文以AB式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AABB式为研究对象,依据情状分析和"意象"图示,同时结合结构和语义分析,探讨其状态义。  相似文献   

7.
杨承辉 《新高考》2005,(3):38-38
一般说来,“be to do”这个结构有两种语法意义,其一是连系动词be 动词不定式做表语,其二是be to是一个独立词汇单位,具有情态含义,可以把它叫做情态习语(modal idiom)。  相似文献   

8.
七,问:在《新编英语语法》中,你们把“情态动词”这一术语改为“情态助动词”,为什么要这样改?“情态动词”与“情态助动词”在含义上有无区别?答:按照新的语法体系,英语的动词分为两大类。主动词(Main Verb)和助动词(Auxiliary Verb)。助动词又分为基本助动词(Primary Auxi-  相似文献   

9.
当汉语情态动词“要”分别表现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义时,“s要VP”构式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和认知特点。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理论视角,对这一构式的研究表明:“要”表现为不同情态义时,“s要VP”的概念结构各异;在从动力情态向认识情态发展过程中,构式“S要VP”的主观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昆明话“掉”在动结式的结构中,已经具有表完成的“体”助词的语法功能,这是实义动词“掉”的虚化,即语法化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掉”的实在的语义是虚化的基础;其使用的固定位置是强化并产生语法功能的外在原因;汉语双音节化的是语音方面的另一个促其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苍南瓯语中,"棺材"作为程度副词,能与一般性质形容词、部分绝对性质形容词、程度磨损后的状态形容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部分动词词组、具有"异质感"的名词、复合方位名词结构等进行搭配,但不能修饰形容词的重叠式结构、动作动词、动词重叠式结构等,且较少用于否定句,不能用于比较句。"棺材"具有增强表达程度和强调语义特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语料库文本分析法系统考察了中国专业英语学习者作文中情态动词类联接的使用偏好。研究发现,我国专业英语学习者作文中情态动词类联接存在严重的过多使用和过少使用并存现象,即责任、义务情态类联接过多使用而认知情态类联接过少使用,且在"有灵主语+VM"这一责任情态类联接中过多使用人称代词作为情态动词的主语。究其原因,可能与语法教学中一贯强调语法形式的准确性而不是语用意义上的恰当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皖北方言的"很+VP","VP"的范围远比普通话要大,动作动词可以自由地受"很"修饰。导致差异的主因在于皖北方言"很+VP"中的"很"有不同来源,修饰动作动词的"很"源于元代虚化的"狠",与普通话用法相同的"很"是明清以来程度副词"很"的历史延续。历时考察表明,"很"与"狠"的分工基本形成,但是原始意义的"滞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现代汉语"很+VP"中程度副词"很"的认定。  相似文献   

14.
南方方言中的"动叠+补"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北方官话区和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后面不能带补语。南方方言区却广泛存在“动叠 补”这类用法。本文主要介绍南方方言中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并且尝试从认知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其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5.
情态助词是用来和别的动词合成谓语的,但它有自己的意思,能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动作的看法,认为它可能,应当或必要等等.情态助词在任何主语后形式都是一样的;它没有人称和数的区别.情态短语都是以不定式的"to"结尾,用以补充情态助词在时态及情态意义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华语程度补语标记“死”(si3)所形成的程度结构和论元结构的语法互动关系。以“死”所形成的程度结构可以视为常项和变项之间搭配的句法和语意的表现方式:常项(“死”)和变项(动词和形容词)的各种搭配可以塑造出两个特殊的语法现象,即(Ⅰ)句法上的论元增加,和(Ⅱ)语意上的高程度语意属性的产生。从这些语料中我们将对“变项(动词/形容词)+死”格式在句法、语意和语用限制上提出一些可能的分析。相信本文对华语教授者或学习者在程度结构的认识上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17.
闽南话“死人”类程度副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是汉语量性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闽南话里有一类特殊的程度副词,如"死人、夭寿、棺材"等,它们原本是一些非常粗鲁的贬义词,而且表示的都是最不吉利的意思,但在口语中演变成了程度副词,表示极端的状态、极高的量,而贬义的感情色彩反而有所削弱。运用现代汉语副词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闽南话"死人"类程度副词进行语义、句法、语用的整体性分析。首先分析这类程度副词的语义特征、语法功能和使用范围。第二,对比异同点,展开相近方言间的比较研究。最后对这类程度副词进行历时探讨,寻找其历史来源以及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汉语普通话中名词的重叠现象较少见,仅限于亲属类称谓和少数带有量词意义的名词可重叠,但在隶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中,名词重叠是普遍存在且突出的语言现象。本文以重叠式名词的结构类型为经,地域分布为纬,从类型学视角来描写了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的结构类型,分析重叠式名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比较了普通话与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的共性与差异,同时归纳了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内部的蕴含关系,并从名词重叠的历史层次、认知方式两方面解释了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较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情态动词“能、会、应该、可以、可能、要”的不同情态意义在“比”字句中的分布比较复杂,“比”字句中情态动词主要有“比”字前和结论项中两个句法位置。情态动词出现在哪个位置、出现频率都与其情态意义类型密切相关。此外,还论述了差比句中不同情态动词以及相同情态动词不同情态意义连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散动"是《马氏文通》中提出的重要语法学术语,它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从语义分析来说是指与"坐动"(谓语核心动词)相对的"非谓语核心动词";从句法结构分析来说是指与"语词"相对的动词短语中的"述语"."散动"与"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的短语,虽然在功能上基本相同,但内涵不尽一致.它的设立对汉语语法学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