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亮 《教育研究》2023,(4):35-43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在考察其社会担纲时,社会结构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因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从传统社会乡村塾师集塾师、士绅、乡贤角色于一身;到近现代中国社会激变过程,士绅阶层瓦解,乡村教师全力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乡贤使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化精英服务乡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出现“文字上移”趋势,乡村教育逐渐衰弱,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不断分离。直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迎来振兴契机,乡村教师再一次被赋予新乡贤角色期望。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今天,给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面对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乡村教师的角色担当和作为,应回归乡村教育振兴的本位。  相似文献   

2.
乡贤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在历史上,乡贤曾经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角色而在整个封建制社会统治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是传统社会基层治理的主要力量。时至今日,研究乡贤,特别是发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新时代的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有益因素,探索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有重要价值的。为此,厘清现代新乡贤与传统乡贤的关系是正确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担当乡贤角色、承传知识文化、教化乡村民众、协助乡村治理,既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乡村文化传统,也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师的重要期待.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着重强调,"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通过教育助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移风易俗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成为新时代乡贤的重要代表。由于新时代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而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能够且必须助力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为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提供了路径选择。在“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能以“增产”“领路”“作宪”“筑才”“优治”的表达路径,践行乡贤身份,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充分彰显乡村教师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5.
周晔  何畔 《教育研究》2023,(4):12-22
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被赋予“新乡贤”的角色期待。新乡贤赓续了传统乡贤德行优秀、才学出众的基本素养,以及眷恋乡土的深厚情怀和贡献乡里的社会公共责任,但表现出偏重于“心在乡”,德行内容在继承中与时俱进,以协同共治者身份参与乡村治理,构成主体多元广泛等新特征。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其身份的公共属性是内在规定,与公共领域的良性互动则为外在表达。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要承担新乡贤角色,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具备新乡贤素养特征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少数乡村教师精英,才可能成为新乡贤。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实现,要求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复归与重塑,需要在保持专业性与公共性张力、拓宽公共参与空间、形塑乡村教师公共精神、创设外部支持环境等方面相关主体勠力作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乡村社会教化相对式微的情状下,现代乡贤不仅能够成为乡村社会教化的承载主体,而且具有实施乡村社会教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由于对乡贤基本属性认识的偏差,造成了现代乡贤判定中的地域界定分歧性、标准依据多重性、人员构成泛化性等问题,进而导致乡村振兴中的乡贤社会教化实践难以附体。为使现代乡贤切实承担乡村社会教化职责,需立足乡贤本质属性,将空间在地性、内容文化性、功能实效性作为乡贤判定的基本依据,从乡村社会教化的价值向度出发,明确在地行政官员、在地族老村贤、在地乡村教师三类乡贤主体的社会教化地位及其功用分殊,使其在侧重政治教化、道德教化、知识教化的过程中各司其职、同质同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社会有“乡贤治村”的传统,乡贤群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乡贤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中构建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同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乡贤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乡贤治村”的优良传统,发挥乡愁纽带吸引人,搭建良好有效平台使用人,建立保障激励机制留住人,引导以优秀精英为代表的“新乡贤”返乡建设桑梓、造福家乡,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必须充分重视文化对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乡贤作为乡村中的特殊群体,是乡村振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乡贤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维系乡情、连接故土的重要纽带.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乡村社会治理问题逐渐凸显.破解乡村治理难题,需要挖掘乡贤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乡贤的带动作用,培育新乡贤文化,有效利用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重塑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立足乡村、奉献乡村奠定了坚实的乡土教育情怀和乡土文化自信。当下,随着乡土文化转型和乡村社会结构秩序重塑,导致乡村教师原有乡贤角色迷失和旁落,他们逐渐沦落为乡土文化的“陌生人”、乡土治理的“逃离者”、乡土教育的“技术人”、公共身份的“遮蔽者”、专业身份的“教书匠”。基于此,重塑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应确立回归乡土的培养机制、厚植反哺乡土的教育情怀、生成在地化实践教育素养,以期实现乡村教师回归乡土主体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应有时代使命和乡土文化责任为价值归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传统自治主体,乡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中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乡贤治理对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鄂北L湾乡贤治理个案的追踪调研,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脱嵌—再建—重嵌”时序性分析框架,对乡贤治理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L湾乡贤治理经历了外出务工经商群体脱离乡土社会网络、乡土网络在城市中再建、乡贤返场重嵌乡土社会网络的过程,最终形成集中、公认、有力的兼具内生性和嵌入性的治理权威。依托乡土关系在城市中再建的外出务工经商群体网络,以情感符号重嵌乡村文化网络,以资源反哺重嵌并激活乡村经济网络,以乡贤权威重嵌乡村治理网络,推动乡贤治理的形成。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乡间流动的乡贤群体在城市找到合适位置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是实践中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和理论上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田正平 《教育研究》2021,42(4):82-102
浙南乡村塾师刘绍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大变动时期,努力阅读各类报刊、主动与维新派人士交往,了解国内外大势,激发了他的国族意识,改变了传统塾师“升斗馆谷以糊口”的观念,自觉地把培养人才与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在繁重的坐馆课读之余,广泛阅读各类新学书籍,改变知识结构,走出封闭的乡村,开阔视野,实现了从塾师向教师的华丽转身.从服务一乡一邑,到服务一县一区,在改革传统教育、推进新式教育的过程中,刘绍宽完成了从普通教师到教育家的地位提升.辛亥革命后历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孔孟学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并面临着被消解的威胁.此时的教育家刘绍宽,关注的重心从国家存亡的层面转而为中国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存废的层面.他怀着深深的不安与无奈远离教育改革的现场,回归故里,甚至试图通过恢复私塾式教学,“为后进造就几人”.乡村塾师刘绍宽30年间的人生轨迹,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大变革时期,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师的现代性身份认同是其在传统乡土与现代社会交融之时所产生的身份归属感,其承载着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望,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认同的主体选择。乡村教师的现代性身份认同可概念化为先赋性认同、制度性认同与重叠性认同。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裹挟之下,乡村教师的发展逐渐背离传统“乡贤”身份,游离于“乡土”与“庙堂”间,同时乡村教师也脱离传统乡土共同体,成为“留不下”与“回不去”的“异乡人”。由此,厘清乡村教师现代性身份的路径选择,便可通过再造乡土秩序彰显教师精神引领,从而回归乡村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继而重塑乡村教师公共性道统符号。  相似文献   

13.
陶少鸿的《百年不孤》以岑氏家族为核心,通过塑造五代乡贤形象,展现了20世纪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乡贤们在乡土社会生活中传承乡贤文化,维护乡土秩序,践行传统仁义价值观.他们在保有强大的乡土精神坚守的同时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思想观念、人文关怀模式和文化传承与教化方式,在乡村治理和乡土伦理道德维护方面发挥了巨...  相似文献   

14.
乡贤文化源自于乡贤作用的发挥,乡贤文化本身具有地域性、偶像性和先进性,是几千年来根植于一方乡土的文化积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当代乡村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人才流失、乡村道德力量衰微、缺乏有效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弘扬乡贤文化对引导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善用乡愁,引乡村人才回流,建设美丽乡村;乡贤以身作则,实现乡村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构建和谐乡村;乡贤将传统道德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致力于乡村先进文化的传播,重构文明乡村。  相似文献   

15.
<正>乡村塾师,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一个时代底层知识分子的命运特征。今天,我们探讨他们职业的存在状况,对今天认识乡村教师这一群体,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代和近代的乡村塾师是乡村教师的先驱,在那个时代,他们是乡村名副其实的文化人,是少年儿童的启蒙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6.
乡贤和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乡村的发展、治理、稳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乡贤重新走进国家、社会和公众的视野。浙江对乡贤的认识和实践基础好、起步早、起点高、发展快、成效好,从邓小平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开创海外乡贤回乡投资建设的先河,到率先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形成全国最多的乡贤群体;从创办全国第一个乡贤研究会,到着力构建新乡贤工作大格局;从充分发挥乡贤在推进乡村振兴、公益慈善和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到建立健全政策指导、法规保障、会议推动、典型示范、组织完善“五位一体”的体制机制,新时代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浙江模式逐渐形成。深入研究探索新时代乡贤的历史传承、积极作用、政策指导、组织机制、氛围营造等,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贤精神是本地域历代明贤积淀下来的榜样文化。家族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家族教育在乡贤精神传承中独具优势。荣氏家族是江南望族,在发展家族事业的同时致力家乡建设。读书习礼,帮贫助学,贾而兼儒的良好家风,使荣氏尽社会责任;创办族学,培养实才,建立图书馆,使荣氏致力公益,泽被乡里。荣氏家族教育对乡贤精神的传承,对加强乡村家庭德育,形成良好文明家风,助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弘扬传统乡贤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的知识需求问题教师是关键.如何看待乡村医生继续教育中教师的社会条件与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对教师的影响力,如何把握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教师的角色标准,如何加强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教师培养,这是新时期开展乡村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塾师在教学之外,还要应付一些乡村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杂事。这些杂事包括文字方面的杂事,主要有帮看文字、命名起字、写对联、写招贴、写契约文书、写寿文、写碑文等。除了文字方面的杂事之外,还有帮办婚事和丧事、居间调停、做媒、算命看风水,乃至看病立方等。塾师参与乡村杂事,给乡村社会的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具有浓重的地方底层风俗文化特色,体现了塾师在乡村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政治工作者是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提出的角色要求,揭示了新时代乡村教育具有的文化使命和政治使命.这一角色定位延续了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化中的历史使命,又体现了新时代乡村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文化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表征了乡村教师的复合主体身份,有利于转换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视角,促进学生的根性发展,推动教师教育理论的创新.具备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注重乡土课程知识的开发,开展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文化政治工作者的核心要义.理解文化政治工作者这一时代角色,有助于超越乡村教师的专业工作者的角色,为推动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