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在空间的场域下,边缘压迫会致使"卑贱意识"与"贱民"产生,其症结在于边缘空间中的种族、民族、性别、群体及其文化价值无法获得应有的承认。从福柯开始,到多元文化主义,再到后现代激进地理学,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差异性空间的方式来贯彻"为承认而斗争"的战斗口号,以期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空间格局来实现对同一性霸权的替代。但以差异政治凸现出的承认叙事,其缺陷在于不仅忽略了形成边缘压迫的物质基础与历史过程,而且也回避了个体行动的建构性责任,从而抽掉了为承认而斗争的真实基础,最终造成了一种价值与现实之间的错位。针对由此而造成的边缘革命困境,西方左派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但都陷入了革命主体的"空场"和行动的"裂隙"之中。我们的立场在于,回到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从根本上扬弃西方意义上的边缘决定论,将边缘空间的承认话语转变为一种突破资本主义"薄弱环节"的历史实践,从而将对同一性霸权的斗争体现为一种现实的生动。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正义事业,当前教育活动中多样的课堂行为、负面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意识态度以及冷漠的人际交往的现实境况折射出课堂教学"边缘人"处于一种被拒绝承认的境地.承认正义视野下的"边缘人"遭到了身体的排斥、权利的剥夺、价值的贬低以及情感的错位的实践困境,并分别造成了自信、自尊、自豪以及自我完整性的丧失.因而为消解这一现象,就应当在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增进情感关爱以促进教育爱的回归,切实践行教育公平,凸显学生平等权利以确保学生权利的赋予,转变评价标准,承认学生个体价值以实现对个体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自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秧田型”的座位编排方式一直是我国课堂空间布局的主流形式。该座位管理方式在有效满足大班教学、系统授课等要求的同时,对课堂空间造成了分割,产生了中心空间与边缘空间的类别区域。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切入探究课堂边缘空间的生产逻辑和生产结果。借助齐美尔提出的空间自身具有的排他性、分割性、区域空间内容固定性等社会特点分析课堂边缘空间形成的客观必然性。根据福柯“全景敞视主义”中有关权力与规训方面的描述阐释影响课堂边缘空间生产的另一因素,即教师在成绩导向驱使下运用权力于座位排列规则的制定。在对边缘空间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心理空间四个维度对边缘空间的生产结果进行论述,并提出立足空间特性、树立空间意识、重视心理归属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石黑一雄著名的小说《别让我走》中,蕴含着三种空间维度,其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情节安排上,还内化于小说的主题表达里。空间构成了个体生存的内在维度,同时也与小说人物的情感故事及生活命运紧密相连。本文主要运用空间和身份理论,分析在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先后构建三个空间,以探寻作为边缘群体的克隆人的文化适应过程和身份构建的困境,深刻反映了人物身份认同危机和命运之不可抗拒的主题,作家通过对科技所束缚割裂身心的批判,实现对“人”本质的反思。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社会边缘群体的精神面貌,唤起人们对生存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学习活动是一种参与性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离不开儿童的参与。参与不仅具有教学意义,还具有正义意蕴。社会正义的实现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儿童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是学校正义生活的实现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儿童参与是学校生活迈向正义的重要路径,促使教育教学从形式平等转向实质正义。对于儿童个体而言,充分的课堂参与能够提升主体间理解,强化正义所依赖的相互性善意;增进自我价值感,提升儿童践行正义的情感意愿;发展儿童的参与素养,培育正义所需的素养与能力。如若实现课堂教学正义,从课堂参与的角度来看,需要设计一种适合儿童的参与,关注参与的适切性;强调参与的广泛性,充分参与教学议题的讨论;鼓励边缘群体参与,为他们提供一种特别的关照;在参与中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去表达、倾听、理解与接纳。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时代条件之下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中心—边缘"全球化空间结构致使全球问题纷繁复杂,全球空间非正义问题成为当代全球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丰富,以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为视角看待和处理当前空间非正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亨利·列斐伏尔、大卫·哈维、多琳·马西等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下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范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视域下的一种新的空间正义的全球化架构,这一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推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于促进全球空间正义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职业院校课堂"边缘人"指在职业学校的日常课堂教学环境中由于外界客观环境(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同伴等)以及自身原因(性格、身体状况,心理问题等)主动或被动游离于课堂教学中心之外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具有边缘性、差异性、相对性等一般性特征和整体边缘化与主动边缘化等具体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在日常课堂教学情境中,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排斥或遗忘,或者因自身原因(心理、性格、身体状况等)导致的课堂参与度低,主动或被动游离于教学活动边缘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的往往是课堂教学中的被遗忘者、沉默者、渴望关怀者、精神游离者。教师成就本位的价值取向、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及教师期望的负效应,同辈群体不合理的分层、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个体内倾性的人格特质、注意力不集中是初中生"边缘人"形成的原因。因此,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正向的教师期望,积极引导同辈群体、遵循互补原则,运用系统脱敏法,提高注意力等方式,来化解初中生"边缘人"现象。  相似文献   

9.
课堂简论     
课堂本质上是一个空间概念,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空间,具有环境影响力和支配力,是个体空间同时又是群体空间.课堂作为空间,是教学关系的反映,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存在,是建构式的存在,是生命性、复杂性的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明确教学责任,研究课堂,扎根课堂,注重专业发展,拥有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0.
教学空间作为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包含多元的正义诉求。教学空间正义是指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空间正义,即以正义为基本视角,按照民主、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师生在教学空间资源的生产与分配、尊严与价值获得承认和具身体验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使教学空间满足并服务于不同教学主体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自由而充分的全面发展。其呈现出教育性、差异性和体验性等特征。将教学空间正义划分为教学空间分配正义、教学空间承认正义和教学空间体验正义三种表现形式。其中,教学空间分配正义是以合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目标,以集中对教育善的物品的分配为主要内容;教学空间承认正义是以人的尊严的实现为目标,由爱、法权和团结构成其承认内容;教学空间体验正义是以走向积极的正义实践为目标,以情境创设和实践参与、情意内发与价值体认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