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以2006—2017年为考察期,利用PVAR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44个样本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和中国对其直接投资量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OFDI规模增长在短期内对沿线国留学生流入有明显的正向冲击作用,它是二者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强烈动因,且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沿线国来华留学规模增长是推动OFDI发展的基本源动力之一,并存在较强的正效应,但整体质量不高、经济贡献率偏低;OFDI规模扩张对其本身进一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后期动力不足;受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国际价值链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双边人才存量对留学生来华促进作用有限。基于此,政府应合理评估沿线国家投资环境,集约化经营OFDI发展模式,以推动区位资源结构优化和提高全球化价值链的地位;同时,还应搭建国际化人才交流体系、健全留学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和拓宽留学生学科专业招生范围,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东道国经济稳定程度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之间的关系,选择了"一带一路"沿线59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OFDI区位选择是经济风险规避型的,在衡量经济稳定的各项指标分析中,经济增长水平与中国OFDI正相关,通货膨胀与就业率对中国OFDI有负向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或适当顺差有助于吸引中国对外投资.  相似文献   

3.
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已经作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行的关键一步。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文化、经济、政治和人才培养四个领域的重要作用,探讨留学生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必要性并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进  杨莉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3):38-49,89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质量问题日益凸显。缺乏考核生源质量的有效标准、当地高等教育落后是"一带一路"地区来华留学生质量问题的形成原因。"一带一路"大学排名通过评价当地来华留学生原就读高校质量,能够为招生部门选拔留学生提供一定参考,此外,"一带一路"大学排名还具有"以评促教"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当地整体高等教育质量,进而提高当地来华留学生质量。基于此,以"一带一路"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大学在四大主流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排名表现及其原因。然后以"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本土大学排行榜为研究样本,基于"五类指标+两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多角度对比分析这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与权重分配。分析结果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在主流世界大学排行榜表现弱势、"一带一路"本土大学排行榜总体缺失且不同评价体系各具特色。研究表明:重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绝大多数大学、兼顾"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特色的"一带一路"大学排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巨大的来华留学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来华留学生主要生源国.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策略,对26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对其留学动因、人际互动、学习投入、留学变化的探讨,获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图景.留学生就读经验包括四个维度,即行动选择性经验、互动性经验、实践性经验和反思性经验.提升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需要国家、高校、教师多方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到石油工程专业学习的本科生规模逐渐扩大,国别也逐渐增多,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问题日益增加,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趋同化研究备受关注。本文针对石油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的趋同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实施方案,对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提高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际化是衡量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来华留学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来华留学生数量激增、规模不断扩大,这对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机制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高校在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中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特别是在建设"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随着广西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日益增多,我国高校对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工作也成为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人才的重要保障[1]。结合我国高校趋同管理的现状,文章以广西高校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为例,对留学生趋同管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多边合作机制,"一带一路"以历史北京为契机搭建平台,有利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留学生来华学习成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才交流的重要形式。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高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0.
蒙梓 《神州学人》2017,(11):42-51
只要有你,就没有他乡,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家园,同在一条路上。来华留学生是中外交流史上重要的传播力量。自从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越来越多沿线国家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书写了一个个精彩的留学梦。来华留学生群体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见证者,更是直接的参与者。通过来华留学教育和来华留学生向沿线国家及世界人民准确地讲述中国故事,将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极大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而言,海外研究中国者在过去统称为"汉学",现在则称为"中国学"。目前,鲜有中国人自谈中国学,而在美国则有美国学,不仅有研究群体,而且有学科体系,并在著名大学开设有相关课程,可授予学位,因而中国人也不可不谈"中国学"。"中国学"如果作为"学",就与其他学一样,不可能包罗万象,而是应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体系。中国人要与世界对话也必须回答:中国学是什么?中国学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中国学?本文将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亚洲主义"(Asianism)无疑占有一席之地。近代中国人对日本"亚洲主义"的反应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思想凭依的不单纯是民族、领土、主权等民族主义或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有种族、文明、地域、道德(公理、王道)等超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并不是缔造近代国家的唯一的意识形态要素。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从民族主义的"想像"(fiction)和"本原"(origin)两个维度重新审视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的近代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文章在继承了众多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考察近代中国语境里的亚洲主义话语,试图对亚洲主义与中国的近代性的关系作一概观。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英语也日益形成。本文阐述了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对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丢番图方程是个古老又有趣的数学问题,因古希腊数学家最早研究它而得名。但事实上,我国对它的研究远比西方早,并在丢番图之前就已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本文就介绍几则著名的中国古代丢番图方程问题,并把它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和"的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深地熔铸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中国历来对于和的追求侧重于"和"的内涵方面,而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和"的精神特质愈发显现出"和"精神适应于现代人类发展规律。对于中国要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系列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把"和"的精神内涵化为一种思维智慧,而把"和"的精神特质运用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中,走出一条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和"发展,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完成其各种任务必然要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面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制造"与国际分工 为实现其竞争优势的扩散或转移,国外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定制"和"本土化"战略,集中力量从事和控制研发与品牌营销,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中国制造"的规模在承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WTO成员国,中国的建筑业从总体上看,同世界建筑业比较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法规的建立、制度的规范、行为的自律,企业整体形象的整合、升华,已经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列举了一些短命建筑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引起我国建筑短寿的11种原因,从国计民生、环保等方面指出建筑业大拆大建的危害.最后,从政府、立法、设计、施工管理等8个方面给出建筑益寿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不言”之说散见于儒家、道玄、禅宗等各领域,从阐释学的层面来考察这种种“不言”,可以发现它们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儒家之“不言”是有话不说,道玄之“不言”是有话难说,禅宗之“不言”则是无话可说。大致说来,这也可以代表和总揽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三种不阐释观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