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有关学习的聚合研究,正在催生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学习神经科学.学习神经科学主要研究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点、不同人群、不同领域学习的神经机制、规律以及可能的优化方法,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建立学习神经科学有助于更好地探讨学习的机制和规律,有助于促进科学的教与学,有助于学习科学群及学习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建议加强跨领域的合作,促进学习神经科学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积极争取将学习神经科学纳入我国的学科体系建设,加大学习神经科学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学习神经科学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升学习神经科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认知神经科学通过将脑成像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范式结合起来,探索人类的行为的深层机制.大脑作为学习的主要器官,是认识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认知神经科学关注学习所激活的脑区、神经回路以及激活的时程,从神经活动的层面上阐述学习的机制.大脑学习机制的阐明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改进教学方法,为教育学奠定科学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还...  相似文献   

3.
心脑关系一直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来自动物学、创伤神经心理学的多项研究表明,心理活动的改变也会积极地改变神经生理活动甚至结构,这给了心理咨询深层的支持和启示.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有许多相近的生理机制;心理咨询作为一个帮助个体学习的过程,有着从结构上永久性重新连接神经环路的可能.神经科学技术的引入,不但可进一步证实和解释心理咨询的功效,而且将从更科学的高度指导心理咨询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教育神经科学是将心智、脑与教育联结起来为教育奠定科学基础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目前,人们用多种术语来指称这个领域,如"心智、脑与教育"、"学习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神经教育学"、"教育生物学"等,这些名称之间意义不同。教育神经科学将脑功能、脑结构与行为的研究结合起来,其研究方式包括科学研究、转化研究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5.
神经教育学融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和生物科学等有关脑发展机制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运用到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架起了教育实践和神经科学之间的桥梁。对神经教育学研究主要成果进行简要梳理,可以阐述其对传统教育理论的反拨与提升,进而从文化、课程、教学三个方面提出有关学校教育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伴随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突飞猛进,科学教育范式诉求愈益高涨,教育神经科学作为教育学与神经科学的重要交叉学科,旨在以神经科学研究指导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实践.神经生长发育关键期研究的深入,神经发育的范畴特异可塑性的探索,多元智能结构的神经模块假说的提出,以及观察学习的镜像神经机制的发现等使得教育神经科学为传统教育心理学开辟了一条检验与超越教学争论的科学化途径.未来的教育神经科学需要加强神经科学家与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7.
德育现代化是指一种受一定的价值观指导的 ,对传统的德育观念、德育体制、德育内容和德育的手段等方面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进行改造的变革过程。本文主要论述德育为何要实现现代化和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一、德育为何要实现现代化 ?(一 )德育的科学化是德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德育现代化是以科学化为基础的 ,是科学化在新时期的体现和发展。要实现德育的科学化 ,就必须学习和研究德育学。只有这样 ,才能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了它的基本规律 ,才能按规律办事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德育学有三大基本规律 :一是关于受…  相似文献   

8.
当前德育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灌输道德知识,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其结果培养出许多"道德专家",而不是有道德的人.德育回归生活的意义在于关注人本身,造就有德性的公民.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德育回归生活价值,在当前德育的研究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旨在审视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其人性理念,实现德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阐述民族精神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指出社会的道德滑坡、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现实,并指出应从树立大德育观念、加强道德课程建设、努力构建高校的德育课程新体系等方面来着力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文化塑造着人脑,人脑也建构着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文化、脑与教育的关系拓展了新的领域。对"文化中的脑"与"脑中的文化"的关注已经推动了人类学的新分支——"神经人类学"的诞生。在人类学的启迪下,中国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文化族群中儿童学习的内在机制的理解,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教育实践和推动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