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玦”     
《鸿门宴》中有一句话:“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高中语文教科书在其句下注道:“玉半环形的佩玉。‘’与‘决’同音,范增用块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欠妥。首先,对“玫”的形状,不宜采用“半环形的佩玉”之说。据考证,不同形状的佩玉,在古代是有着不同名称的。质好而环形的佩玉叫“壁”(《讲.玄》,瑞玉圆器也。);质次于壁的叫“环”(《说文》:壁属也。);半环形的佩玉叫“磺”(《说文》:半壁也。);环而有缺口的佩玉才叫“块”(《广韵}):佩如环而有缺。);这种不…  相似文献   

2.
屠锦红 《教书育人》2004,(5M):26-27
读了岳增学先生发表于本刊2004年第2期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语言性——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继续追问》一文,笔者觉得,岳先生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位成“语言性”未免失之偏颇;而对于“工具性”的否定,笔者亦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
如何看待事物的结构形式,我国哲学界尚无一致的意见。一般是把事物的结构形式归属于量,也有的把它归属于质。最近叶永在同志在《序变和质量互变规律》(以下简称《序》。载《哲学研究》1982年第10期)一文中又对事物的结构形式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结构形式既不能归属于量,也不能归属于质,主张把事物结构形式的变化叫做“序变”,从量变和质变中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环节引进质量互变规律,并称这一规律为质量序互变规律。我们赞同《序》文中所提出的不能把事物的结构形式简单地归属于量或质的观点,但对把“序变”作为一个独立环节引进质量互变规律有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社会主义民主首先应当从质与内容方面来分析,以明确社会主义民主是“新的最高的民主类型”或“最高类型的民主制”(《列宁选集》第3卷,第597、524页),“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同上,第634页)但是,我们过去往往只注重从质与内容方面作抽象的静态的分析,而很少或没有从量与形式、结构与层次等方面作具体的动态的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是不全面的,因而是不科学的。因为,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5.
浅谈单元教学中教的问题温业钜,杨吉元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在这句话里,叶老把“教”与“不教”二者之间的关系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应该说,“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教”是(知能)量的增多,“不教”是(知能)质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一、“残表”成为高考热点 在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对“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内容的考查要求是:(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及其应用;(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近年来,通过“残表”来考查学生的能力已成为高考的热点题型。  相似文献   

7.
“提出质疑”在报刊上出现的频率较高,可遭到的质疑也较多。据笔者狭隘的视野,就有4篇文章涉及它。它们是:1.戴婉莹《报刊语病若干例》(《汉语学习》1983年第2期);2.罗永久《“提出质疑”之我见》(《咬文嚼字》1995年第10期);3.文非《质疑“提出质疑”》(《语文天地》2001年第6期);4.张士先《“质疑”何须“提出”》(《读写月报》写作版2002年第7期)。这4篇文章,从时间跨度看,连头带尾是20年。然而,20年的“围剿”,“提出质疑”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越战越勇,从使用频率上…  相似文献   

8.
古朴质重瑰丽奇异──浅谈《山海经》神话李宪生“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作品,具有不可重复性,对我...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学刊》2005,(9):F0003-F0003
《中国教育学刊》被评为全国G4综合性教育类中核心期刊,是《中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来源期刊,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科学类的全转载量名列前茅;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科技期刊数据库(全版)》的全收录期刊;  相似文献   

10.
高圣峰 《现代语文》2007,(5):117-117
走进中国学作品长廊,历代骚人墨客的惜时叹逝之诗实在叫人眼花缭乱!“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楚大夫艋原“惟草爪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世之雄”曹孟德横槊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诗仙太白也说“弃我去昨日之日不可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云》);少陵野老则挠首低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而岳飞凭栏高歌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更把壮怀激烈的渎书人之惜时推向了极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哲学界对质量互变规律的论述值得商榷。质是相对于人的实践任务和目的的规定性,量是事物区别于同类事物的规定性。量变引起质变的原因是:(1)量本来就是质,故量变也直接就是质变;(2)事物自身各种属性之间的相关性;(3)单个属性的量变可以导致事物结构的变化,而事物的质主要决定于结构。据此,将结构变化看作由量变到质变的中介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中,附录了“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改进小学语文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语文教学素材多样,古诗词只是其中一种,为了使古诗词与其它素材协调发展,我们必须从把握它的“质、量、度”开始。一、质“质”是古诗词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体裁所固有的规定性。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果轻“质”重“量”,就体现不出古诗文自身的特点,关于质的把握除了会…  相似文献   

13.
迟桂军 《山东教育》2002,(17):54-55
从1998年底开始,山东省高密市在全市初中开展了思想政治课“三条线”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人民教育》《山东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等有影响的报刊都对此作过介绍。在我们就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广泛调查了解过程中,初中学生普遍谈到了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1)背得东西太多太杂,但懂得的不多,很厌烦;(2)太单调、太枯燥、太机械,只知道背;(3)政治没多大用处;(4)不能表现个人能力;(5)对政治老师没有好印象;(6)怕考试等等。对“乐学”需要,学生讲到了:(1…  相似文献   

14.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学”写作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邵燕君[编按]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正式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并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师范院校必修的专业课之一,它不仅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而且是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还是全国几千万教师的行动指南。然而《教育学》教材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教学后记”没有作为专题或固定的章节来阐述;(二)对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没有严格和明确的界定;(三)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还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没有明确表述;(四)启发性是教学原则?还是教学方法?或是教学指导思想?也未予肯定。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选的《离骚》,有一个难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书下的注释是:“(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这个注释有如下的毛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刘熙载在《艺概》中与楚辞相关的部分作了全面的关照和较为深入的探讨,涉及的内容有:(1)赋品与人品的关系,重点强调了楚辞志真情真,并看中“本色”的质的特征;(2)对楚辞多层面的艺术手法作了概括,比如“精神感情”、“筋节隐而不露”、“回抱法”以及音韵特征;(3)楚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本文在论述方法上,行文简练,要旨突出。  相似文献   

19.
“章”字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章”字的字源结构,历来存在不同的说法。许慎《说文解字》:“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据我们对《诗经》、《尚书》、《左传》、《论语》、《孟子》等先秦古文献的考察,以“乐竟为一章”的用例罕见,许说颇为可疑再从字形看,商周古文字中“章”字作(乙亥毁)、(竟)、(颂),并非“从音,从十”结构,因而古文字学家均不赞同许说。“章”字的古文字构形及据究竟是什么,诸家说法歧出。如:1、林义光说:“(章)本义当为法,从辛。辛,罪也。以‘王束之;以约束有罪也。”2、高田忠周:“十,甲古文同形”,“…  相似文献   

20.
<正>“量”是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中的重要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在我们公开发行的某些哲学读物或教材中,总是习惯地把“量”称为事物的“外在(部)规定性”,借以和“质是事物内在(部)规定性”的命题相对立。譬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