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然在《对“夏后皋”句中的“后”注解的质疑》(见《语文知识》1998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对“夏后皋之墓也”一句中的“后”注解为“帝王、天子”值得商榷,还说“夏后”是国号,是一个不应拆开理解的专用名词。“夏后”可以用为禹所建立朝代的国号,此话不错。但吴文似乎没  相似文献   

2.
古今之人读纪传体史书均有一个误会,即天子方书本纪.试言其例:裴松之曰:“天子称本纪”;司马贞曰:“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刘知几曰:“司马迁之著《史记》也,又到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又纪者既以编年为主、唯叙天子一人,有大事可书者,则见之于年月”;赵翼曰:“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叙帝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3.
何谓《史记》之本纪,有“天子日本纪”、“本其事而记之”等说法。本文提出新的见解,即“本纪者,本天地之法则,建帝王之纲纪也”,并从天地与纲纪、天子与纲纪、德力与纲纪、人心与纲纪四方面加以论析。最后以为《史记》本纪是司马迁关于国家学说最为集中而具纲领性的意见表达,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的可贵价值,因而成为了《史记》全书之“纲”。  相似文献   

4.
“天子”考     
“天子”一词,产生于西周。西周之前,商人不称“天子”。在商代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有关历史文献中,没有“天子”一辞出现。《史记·股本纪》说:“汤既胜夏……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司马迁的这种说法,乃是根据后人的观念称呼古人的。在卜辞里,商王称“王”,称“余一人”。《商书·盘庚籍》里盘庚也自称“予一人”,不称“天子”。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说“汤乃践天子位?”会不会天禄石渠别有所藏?或太史公另有其据呢? 不会的。天禄石渠我们虽不可见,但从大量的卜辞来看,商代帝王与上帝的关系紧张,商王武丁就经常担心着上帝会不会作祸于自己。他问:“帝其作王祸?帝弗作王[祸]?”还问上帝会不会降(?)(饥馑,一说干旱)于自己的国家,会不会致咎于自己。如此担惊受怕的商王,那里还会想到去做受命于天的“天子”呢? 周代之前,人们对“天”的认识,还没有和万  相似文献   

5.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史记·五帝本纪》)。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每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国号的由来大致有七种:  相似文献   

6.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史记·五帝本纪》)。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每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国号的由来大致有七种: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的“国号”,实际上是朝代的名称。在王位世袭制度下,某一姓帝王家族的延续统治,就称为一朝或一代,就有同一的“国号”;而“国号”的变动,就意味着统治权随着某一姓帝王家族的兴亡而更迭,也就是“改朝换代”。中国历史上的王位世袭制度是伴随着私有财产制度和阶级剥削制度的发展而建立的,所谓“国号”也是伴随着阶级统治机器——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大约在距今四千年以前,传说中治理洪水的禹开始把王位传给儿子,并定“国号”为“夏”。  相似文献   

8.
“帝”在殷周为帝礼,又做稀,是殷人的一种祖先神崇拜。这种稀祭,实为“以柴祭天”,即燎祭,能够享受这种祭祀活动的人方可称为“帝”。司马迁作《五帝本纪》来记述传说中最早的五位帝王,并将其列为《史记》首篇。作为五帝之首的黄帝因其功绩,而受最崇高的稀祭,被整个中华民族尊奉为共同的始祖。  相似文献   

9.
国号的由来     
《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考察古代历史,国号的由来,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根据发迹的地名以定国号《史记·五帝本纪》的《集解》中说:「尧号陶唐」。盖因其先后相继受封于陶(今山东定陶县陶丘)唐(今河北唐县境)而来。汉是因其  相似文献   

10.
何谓《史记》之本纪,有"天子曰本纪"、"本其事而记之"等说法。本文提出新的见解,即"本纪者,本天地之法则,建帝王之纲纪也",并从天地与纲纪、天子与纲纪、德力与纲纪、人心与纲纪四方面加以论析。最后以为《史记》本纪是司马迁关于国家学说最为集中而具纲领性的意见表达,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的可贵价值,因而成为了《史记》全书之"纲"。  相似文献   

11.
对周人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历史,《史记·周本纪》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关于周人先祖后稷与不窋间的关系,司马迁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对这一说法,后人一直是陈陈相因,从未有过异议。其实,认真考察历史,我们就可发现不窋非后稷之子。据《史记》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曰姜原,姜原为帝喾之元妃”;“殷契,母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之次妃”。后稷与契同父异母,自然生活于同一时代。又“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可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史体,"纪"首先指条理化、综理性的叙事模式,早期文献如《禹本纪》《吕氏春秋》,它们以"纪"名篇,主要是基于条理化、综理性的考虑,其中固然有时间的因素,但还谈不上编年。随着时间观念的明晰及介入,这种综理性的叙事发展为编年叙事应该出于司马迁的创制,《史记》"本纪"开启用"纪"来编年叙事的先河。不过,在《史记》十二本纪中,编年叙事中还夹杂早期"纪"体的特征。也就是说,十二本纪并非严格的编年体,有些本纪只叙事,而并不编年。《史记》十二本纪在文体方面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从编纂的角度看,十二本纪存在以王朝和以帝王为单位两种形式,具体表现为由王朝本纪到帝王本纪演变的趋势;二是从编年的角度看,十二本纪呈现编年与编世并存的现象,亦即司马迁将"世家"掺入"本纪"书写之中;三是从文体的角度看,十二本纪的书写还融合传体笔法,将记言文献与记事文献融合,大都呈现"帝王传记"的特征。《汉书》"本纪"遵循《春秋》体例,建构"本纪"大事记的书写范式,不仅改变《史记》"本纪"的叙事模式,而且也改变《史记》"本纪"的传记特征,从而深刻影响后世正史的本纪体例。同时,由于《汉书》"本纪"采取《春秋》大事记的体例,它往往需要相关列传来补充、完善事件的过程性,故《汉书》也建构"传以释纪"的叙事模式。整体言之,司马迁写作十二本纪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论述考订帝王的事迹来考察兴盛、观察失败,这种叙事愿望单纯依赖《春秋》笔法是无法完成的,而只有借助《尚书》《国语》《左传》这样的史体才能实现,因此,《史记》本纪与此后正史"本纪"有着很大区别,即呈现叙事完备的帝王传记之特质。  相似文献   

13.
“玄鸟生商”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古史传说中,玄鸟是一种神圣而非凡的神鸟。《诗经·商颂·玄鸟》在叙述商人始祖契诞生时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则将其具体化了:“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神话是对历史的折射。从这个历史神话所含的几个基本元素——母简狄、玄鸟、卵,不难看出,其中包含有感生  相似文献   

14.
《五蠹》“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课本注:鲧和禹挖河(泄水)。……此注与古籍所载鲧治水的传说相抵牾。按《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这就是说,鲧是用拦河筑坝的方法来治  相似文献   

15.
高四册《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有“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一句,教参译为“我的同族的老前辈字涂山的,是左公的外甥”。查《辞海》“甥馆”条,先引《孟子·万章下》:“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接着写:“古代称妻父为外舅,称婿为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对“舜尚(“尚”,(?)伯峻注:同“上”。以匹夫而晋谒天子,古文云“上”。)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一句的翻译是:  相似文献   

16.
《廉颇蔺和如列传》一课中,编者对“列传”作了这样的注释:“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述天子、王侯以外的人的事迹。”这样的注释,可能是受了张守节的影响。张守节引用裴松之的《史目》说: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于是编者照此推理:“列传”纪述的当然是天子、王侯之外的人物了。旧时为《史记》作注的现存只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替频繁。历代王朝的创建者在王朝创立伊始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讲的就是即使尧舜禹时代在新政权建立后虽同姓也要改变国号以彰显他的仁德。由此可见,确立新国号对一代王朝的重要性。那么历朝历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相似文献   

18.
一、“浑沌”原型的追寻庄子《应帝王》有则“浑沌之死”的寓言: 南海之帝为攸,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攸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攸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19.
“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学术界历有存疑者,究其争论,皆因文献记载各殊而抒己见。正如《淮南子·本经训》说:“昔共工与高辛氏(帝喾)争为帝”一样,《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又换成了祝融。说:“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弄清这些问题,对研究中原远古文化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因此,这自然地成了不少文学研究者和历史学者共同关注、潜心求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问:根据常识,在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可是屈原在《离骚》的一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不是帝王,为什么也自称“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