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双向沟通活动,或者说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的一种共振。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居高临下的替代学生展示阅读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表述,而是在“引导”的基础上,将鉴赏、批评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自我表现,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不确定性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进而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联结"策略是指以阅读文本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以师生为资料链接的双主体,共同探寻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这些参照文本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证实(或证伪)、或演绎文本中已有的观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与文本信息联结、与相关文本信息联结、与已知事物和网络资讯联结、与生活经验联结,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学生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学习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其中读在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活动开展中,语文老师通常采取分析式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内容的字、词、句。对于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储备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与文本对话和与作者对话是难以实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阅读,建构起感性体验,在体验中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而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生命的气息。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语言富  相似文献   

6.
沈培萍 《辽宁教育》2011,(1):111-11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而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生命的气息。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项教学活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了那么多的课文,背了那么多的古诗,最终却很少有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感悟作品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动态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提倡以读为本,给学生阅读的自主权,回归生活,体验作者的创作情感,培养审美直觉与情趣。  相似文献   

8.
《我与地坛》是一篇至情至理感人至深的美文,可以说是史铁生在不幸残疾中参悟生命、感受母爱并奋起与病魔、心魔抗争而不残废的记录。教科书节选了全文的一、二节,尽管如此,但文字还是较长,作为自读课文,学生在一节课内要完成对这篇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我个人理解,阅读鉴赏教学包括两个系统,一是教师阅读、内化文本的输入系统,二是教师把自己的认识、体验、方法等外化输给学生的输出系统。前者是前提、基础和准备,是教师“学”的内功;后者依存前者,又依赖教育智慧、方法和学生特点才能有效实施,是教师“教…  相似文献   

9.
杨杰 《语文天地》2015,(10):65-66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充分激发出其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根据个人兴趣与爱好进行写作,这就使高中阶段作文个性化教学成为必然。一、注重个体阅读体验与情感的真实表达若说一篇作品是作者个人对生活与人生的体验,那么,阅读则是读者对这种体验的一种体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一门形象性与抽象性兼具的学科.从文本的角度来说,它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作者的语言文字较为形象地感受作品的内容与主题,并自然地联想起阅读主体的经历而形成独特的个体体验与感悟.而能否唤起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激情参与.  相似文献   

11.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了感情才见诸笔端的。作为教师,我们这些“现文者”理应努力寻找动情点——一篇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集中流露的地方,一篇作品中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去理解作品,推敲语言和文字,“技文人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一、钻研教材,挖掘动情点要使学生“观文”动情,教师必须在阅读中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使读者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2.
师生共读是指师生共同阅读一本书的阅读实践。师生共读旨在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阅读体验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又能促使教师把语文教学和生命体验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可以说是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设计聊书话题时应遵循两大原则:其一是聊书话题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其二是聊书话题应该是深层次的,而不是浅表层的。师生共读的聊书活动开展,最根本的是促进师生深度阅读,使师生在阅读的共同媒介下生命体验双向交流,形成真正的师生对话,使学生和教师的生命、生活紧密相连,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宋丹 《凯里学院学报》2014,32(5):122-124
文学课教学是一门生命化的教学艺术,文学课的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场所.因此,教师、学生与作者的关系应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生命与生命之照面的关系.教师在讲读作品时,应引导学生融进作品,体验生命;进而联系现实,启发生命.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阅读体验,原指阅读主体有意识地与作品"离间",不断用新鲜的阅读思维方式和阅读视角对作品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开放的动态活动对作品进行意义重构.长期以来,我们都从主观层面以此要求语文教师:面对一篇传统教学文本,教师即使教到"烂熟"程度,仍应自觉地常教常新,不能将文本的解读成为一种定势的思维;或是教师应该坚持自我研读文本,不能只"参考"各种资料,然后将这些东西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失去教师的自我感受.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讲析文字作品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欣赏能力和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必须把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去完整地讲析,才能达到这些目的。一、培养阅读能力,需要整体地讲析作品整体地讲析作品,重要的是把握作者的思路,讲清作品中写了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教学中把学生的阅读思路通过教师教学的思路同作者的思路结合起来,便会迅速地引导学生读好作品。作者的思路决定作品的立意,布局、遣词、造句等,成为牵动作品整体的一根弦。学生阅读时的思维活动能够沿着作者思路进行,就容易达到整体上把握…  相似文献   

16.
谈起语文的阅读学习,学生对其既爱又恨。学生要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要如何教好阅读课,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一直都是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们热衷研究、探讨的话题。一、生活体验的含义及特点生活体验是人对生活的体验,是人在生活中留下的经验、经历、感受。体验"Erlebnis",这个来自德语的古老词汇有两个基本含义:1.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曾说":生命永远是它自己的证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学生作为读者,是富有巨大认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因此,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  相似文献   

18.
《肥皂泡》是一篇文笔优美、充满童真的散文。教学这篇课文,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巧妙设计,让学生获得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生活体验、戏剧表演、看微课、听录音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文本难懂的句子,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精神的生活。阅读教学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阅读是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接受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阐述阅读的方法、习惯、作用,结合教学实践阐明,语文阅读教育训练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内在素质。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要了解和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就要广泛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融入文学作品中,创设作品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教学中应该从作者的写作背景目的,从自己的生活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在阅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实现对生活的多角度认识,提高审美品味,提升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