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刑法笼统地规定了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这里的醉酒在学理上被认为是指生理性醉酒,而对病理性醉酒的刑事责任并未明确规定,通过比较分析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对病理性醉酒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认为不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醉酒的不同而予以一概定论,显然不合法理。  相似文献   

2.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一个重要刑法理论,许多国家对于其行为的可罚性都予以了肯定。对于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对象,笔者主张,单独意义上的原因行为或结果行为都不是刑法处罚的对象,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理解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对象。  相似文献   

3.
陈珊 《科教文汇》2007,(8S):122-123
牵连犯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一种罪数形态,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运用。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对牵连犯如何处理,我国刑法总则没有规定,但是理论和实践上对牵连犯的处罚原则问题的争议颇多。对牵连犯从一重处罚或数罪并罚原则在我国刑法理论界的争论和当前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分析,我认为在我国应当确立统一的数罪并罚的牵连犯处罚原则。  相似文献   

4.
杨安峰  张仁传 《科教文汇》2007,(4S):133-134
针对农民工的恶意欠薪行为愈来愈普遍,而民法和劳动行政法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效果不明显。恶意欠薪行为符合我国刑法有关犯罪的构成,刑法介入恶意欠薪案件能有效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王雅佳 《科学学研究》2020,38(4):714-722
科技创新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科技创新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及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刑法规制作为一种惯常的风险治理工具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我国刑法进行近距离观测,可以发现,限于“成文法立法的局限”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我国刑法在规制科技创新风险方面力有不逮。目前所具有的规制理念,注重科技创新优先意味着排斥刑法的干预,而注重刑法规制优先也会制约科学技术发展,因而平衡科技创新与刑法介入的时点成为正确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鉴于科学创新风险类型较多,因而在未来的规制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客观归责理论对科技创新本身的风险进行区分和规制;另一方面,对于未来可能滥用科学技术的行为,应当增设“滥用科学技术罪”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6.
张兴华 《大众科技》2007,(10):200-202
毕业证、学位证书是无可争议的国家机关证件,伪造买卖这些证件可构成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而为证件制假做广告是《刑法》第225条第三款规定的非法经营行为之一,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应尽快对这两个问题作出司法解释,以使司法机关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7.
刑法时间效力是刑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每个案件不能忽视的问题,刑法一旦修改,就必须重视该问题,因此对刑法时间效力进行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刑法时间效力的三个内容进行了相关一意义解释,并对时间效力内容的一些争论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8.
牵连犯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一种罪数形态,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运用.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对牵连犯如何处理,我国刑法总则没有规定,但是理论和实践上对牵连犯的处罚原则问题的争议颇多.对牵连犯从一重处罚或数罪并罚原则在我国刑法理论界的争论和当前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分析,我认为在我国应当确立统一的数罪并罚的牵连犯处罚原则.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第一款规定了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0.
刑法第20条第5款规定了特殊防卫权.但对其中的“行凶”行为的含义未作明确规定.致使理论和司法实践都对此存在争议。本文就“行凶”行为的含义及如何认定“行凶”行为作了详细的论述,以便于司法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1.
韦苏 《科教文汇》2007,(2X):154-154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本文通过对正当防卫的概念、重要性、构成要件等法律问题进行评析,并阐述正当防卫的界限以及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具体内容,由此而提出关于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内容的规定,对防卫过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作了明确规定。本文结合近几年的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从概念、成立条件以及特殊防卫权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娄志清 《科教文汇》2007,(12Z):152-152
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作了明确规定。本文结合近几年的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从概念、成立条件以及特殊防卫权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董兴佩 《科学学研究》2011,29(7):965-972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文化道德观念、学术行为及学术成果的公共性、我国与西方国家对违法行为的控制模式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以外国法为据要求将学术剽窃行为犯罪化并不具有正当性。如果效法西方部分国家将学术剽窃行为犯罪化,则无法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也有损于学术自由;并将会面临巨大的刑法成本支出,有违刑法的效益原则。我国学术规范的建设和教育尚待深入,学术自治远未实现;规制学术剽窃行为的学术惩戒规范及民法业已存在,但尚不健全且未得到有效实施,所以,学术剽窃行为的犯罪化并不符合刑法的必要性原则。因此,对学术剽窃行为的规制应以努力改革学术管理体制,实现学术自治,同时建立健全学术惩戒规则、民法等学术剽窃行为规制制度为优先选择,而不宜贸然进行学术剽窃行为的犯罪化。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农民工的恶意欠薪行为愈来愈普遍,而民法和劳动行政法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效果不明显。恶意欠薪行为符合我国刑法有关犯罪的构成,刑法介入恶意欠薪案件能有效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许娜娜 《科教文汇》2007,(9Z):154-154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客体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注册商标的使用管理制度。为了明确《刑法》第213条至215条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刑事责任标准,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响应中央政府严厉打击假冒犯罪的形势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于2001年4月18日联合发布《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2004年两高又颁布了新的司法解释。这些规定为司法机关及商标所有人打击假冒犯罪提供了比较明确的追诉标准及案件移送程序。我国应该扩大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对象范围,将假冒注册证明商标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驰名商标特殊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农民工的恶意欠薪行为愈来愈普遍,而民法和劳动行政法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效果不明显.恶意欠薪行为符合我国刑法有关犯罪的构成,刑法介入恶意欠薪案件能有效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作了明确规定.本文结合近几年的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从概念、成立条件以及特殊防卫权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就正当防卫问题,原刑法第17条规定为:“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上述规定对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的规定太笼统,导致在理论上有的观点认为防卫行为的强度应当同侵害行为的强度相适应,不能大于或等  相似文献   

20.
王敏 《内江科技》2006,27(2):38-38
本文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刑事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修订完善刑法现有规定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