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耀彬 《资源科学》2008,30(6):829-836
以江西省为例,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研究显示:①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而江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则呈现出各自变化特征;②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变化是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城市化综合水平提高与生态环境状态变化之间互不为格兰杰因果原因;③江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波动一直受到自身及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且受城市化综合水平的负冲击影响要小于自身波动的正影响,只是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受自身的影响到第8期以后都基本稳定,而同期生态环境响应指数受城市化综合水平波动的影响则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优先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息化发展分为传统信息化与现代信息化两个阶段,然后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这两个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因果关系,并用LOG ISTIC成长曲线模拟二者发展规律的特点。结果发现,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较弱,信息化仅在滞后一年的情况下对工业化有促进作用,而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则被大大滞后了,信息化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信息化进入成长期的时间要晚于工业化,但进入成熟期的时间又早于工业化,成长曲线属于典型的晚熟早衰型,原因可能有信息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信息化的发展到了相对平稳阶段、信息化投入不足、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等等。  相似文献   

3.
以1978—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上海市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期内上海市的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系统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系统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在短期内,上海市经济增长是引起金融相关比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也是引起金融系统效率变化的原因,但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系统效率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4.
选取上海市2006—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互联网+"与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化指数与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综合得分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彼此间的动态互动关系。研究表明,虽然上海市在"两化融合"中的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推动作用,但是"互联网+"发展水平仅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上海市的信息化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互联网+"应用还未深入工业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升级中。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7~2013年中国的CPI和M2数据,使用格兰杰分析法分析两者关系,并使用GARCH模型验证波动效应,以考察不同计量方法对金融数据的刻画能力。格兰杰结果为:M2是引起CPI变化的格兰杰原因;GARCH验证结果为:CPI存在波动溢出的ARCH效应,CPI的波动会对M2造成冲击,格兰杰关系不成立。考察结果为:金融数据的选取会严重影响到模型的结果,M2是引起CPI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对哈尔滨市1995-2005年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与GDP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对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两者之间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关系,房地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内蒙古1980年~2012年之间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以及服务业发展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运用VAR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的计量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城镇化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有限,服务业对城镇化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工业化是内蒙古城镇化最主要的动力,但贡献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4—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全面分析信息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互动关系,但两者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协调。两者协调性不足的原因是旅游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落后于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较大,并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旅游产业发展对信息化有较强的正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9.
闫超栋  马静 《软科学》2017,(7):44-49
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信息化水平最高,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落后;样本考察期内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地区差距呈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态势,但总体上趋于下降.互联网与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地区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逐年缩小.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相对稳定,超变密度贡献不断增大;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两极(多极)分化现象明显减弱,整体分布渐趋缓和,发展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水平测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其发展水平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以山东省为例,对山东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和评估,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信息化发展水平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