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成人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思想观念、道德理论、德育对象——学生的新变化,探索目前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增强德育育人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认同低效的归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教育者建构自己的品德首先要内化德育内容,而认同是内化的关键环节.但在高校德育中,由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者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德育认同效果.提高学生的德育认同效果,应优化德育内容,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等.  相似文献   

3.
刘秋收 《文教资料》2011,(22):174-176
网络环境下,高校的德育建设面临新的问题——网络德育建设。高校网络德育建设应该坚持"三贴近"原则,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培养网络德育专业工作者队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加强网络管理,把握正确导向,使高校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是推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部门。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帮助高校提升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和信息化水平,从而顺应当前外部环境的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完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措施,进而为提升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质量,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回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时代之课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科学地把握“人”;高校德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育人”宗旨,优化德育环境资源,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实现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回应——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视角创新和发展高校德育是德育的内在要求。当前高校德育目标明确,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内容丰富,但人文精神渗透有所忽视;方法多样,但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文化视域下高校德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是,其文化价值的内涵和重要性愈益凸显,须更加注重价值引领;文化育人愈发关键,须更加注重人格塑造;文化发展愈发重要,须更加注重大学文化建设。要从增强高校德育的文化自觉、提升高校德育的文化内涵、拓展高校德育的文化资源、丰富高校德育的文化载体等方面探索高校德育创新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网络德育实效评估的原则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德育评估是高校网络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德育评估必须遵循层次性评估与整体性评估相结合、短期效果评估与中长期效果评估相结合等构建原则,依据评估程序,运用主观性定性、面向对象等评估方法,以促进高校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教师人格魅力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政治理论与哲学理论的传授;隐性德育课程则主要是将这些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或政治观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考察的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中包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与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郑兴 《文教资料》2006,(22):4-5
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而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的灵魂。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有助于我们从学生的需要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基本内涵。现实社会的基本特征、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对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有着制约和影响。德育目标的科学建构、德育内容的更新整合、德育机制的健全创新以及德育队伍的素质优化这四个方面是提升高校德育的有效性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