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叶毅 《兰台内外》2006,(2):68-68
新的一年开始了。有人说:“我们又少了一年。”有人说:“我们又多了一年。”这就是生命的加减法。有人用的是减法思维,所以越减越少,使人的一生充满危机,充满压力:20岁的人,失去了童年;30岁的人,失去了浪漫;40岁的人,失去了青春;  相似文献   

2.
近来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缘于偶尔听到一儿童用稚嫩的声音问道: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当时不觉心里一颤,方意识到:寻根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它萌芽于儿童,悖发于中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从黄口小儿到一国之君,个中的困惑,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久久解不开的心结。苏格拉底曾为探寻人的本质而痛苦了一生。我们虽不必为此痛苦一生,但也不能稀里糊涂,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但它起源于什么时候?族谱上最早的祖先是谁?并非人人都明白…  相似文献   

3.
货币代表财富。谁控制了财富,谁就控制了一个国家。那些企图控制货币的人或者是天才、政治家、爱国者,或者是无赖、奸商、投机分子,他们被称为货币贵族。美国经济学家布兰兹的《货币贵族》正是通过这些人的争斗,再现了美国历史上为控制货币而上演的持续百年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相似文献   

4.
一个繁荣的、物质财富充裕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者和开国者们的理想和追求。透过60年的历史跨度,中国人民获得财富、失去财富、恐惧财富、追求财富和拥有财富的历史,我们看到,任何个人的财富增长和变化,无不跟当时的经济制度紧密相关。财富积累的效率和合法性,有赖于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罗竹风同志于1996年11月4日与世长辞了!我们党失去一位优秀党员,学术界失去一位著名学者,我则失去了一位几十年来同欢乐共患难的良师和领导。罗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卓有成就的一生。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就冒着生命危险,参加爱国学生请愿运动。随即参加“反帝大同盟”和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科技》2004,(2):40-41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社会;我们身处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未来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财富……今天,几乎没有人会怀疑上述的说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这是一片每天都在扩大,每天都在变换着的海洋。它变换的速度和剧烈程度甚至超过了远古地壳形成的过程。但是,随着信息海洋浪潮的冲击,人们开始思索:  相似文献   

7.
王官 《新闻世界》2007,(3):45-45
对于别人的经验与别人的教训,很多人偏重于借鉴经验;对于自己的教训与别人的教训,人们更容易汲取自己的教训。其实,无论单位还是个人,都应该学会把别人的教训当财富。邓小平同志说过:“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多。  相似文献   

8.
3月23日是我们的老馆长佟曾功先生的忌日。今年年初他因关节炎引起肾衰竭而离开了我们。我痛惜失去佟馆长这么一位好领导、好师长,难过的心情真是难以表达。他一生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当了多年馆长,一直保持高风亮节。佟馆长一生有许多著述,主持了《当代……  相似文献   

9.
这些篇章当然也是"时间的玫瑰",它们或许不是那么好看、无懈可击,可它们是真实动人的风景。这风景还在不断对作者敞开,这必须走下去的道路,只有诗人自己知道这其中的代价:"在行走中我们失去了很多,失去的往往又成了财富。"  相似文献   

10.
习以为常是破坏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人一旦陷入习以为常的状态,就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力。然而,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习以为常:对于在图书馆随时都能借到自己想读的图书习以为常;对于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用手机听到亲人的声音习以为常;对于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习以为常。这些习以为常让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本该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感知能力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如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发展快得我们不知所措,大家越来越喜欢漂亮东西,越来越喜欢虚无缥缈,这物质的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人觉得眩晕,在这种状态下没有谁能看清东西,漂亮女孩失去双眸,非常正常。  相似文献   

12.
华尔街精神     
华尔街(Wall Street),纽约曼哈顿一条大街的名字,长不过500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但如今华尔街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它不但是美国资本金融市场和经济实力的代名词,也是智慧、勇气、财富和梦想的象征。可几百年来,谁是它真正的缔造者,后人却鲜有知晓。谈到华尔街的JP摩根,可谓赫赫有名,但又有谁知道他的启蒙老师和父爱般默默无闻扶持他的人?长期以来,我们对华尔街的认识几乎只限于它的财富和浮华,缺乏了解华尔街创始人的精神归属和理想追求。在当今华尔街大亨们形形色色、沉浮上下的同时,作为他们先辈和巨匠的安东尼·德雷塞尔却几乎被人们淡忘了。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易卜生(挪威)这40年来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就像社会的变化那样天翻地覆。当社会面目全非之后,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我想,没有一个人在心理上是完全健康的,起码不可能一生都健康,心理医生也不会例外。事实上,我们人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担忧和害怕,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1997年的时候,我在香港丢过了一次护照,历尽麻烦之后才得以回到北京。护照的丢失意味着身份的失去,此后的三四年时间  相似文献   

14.
何屹 《湖北档案》2005,(2):26-27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正以超乎想象的加速度不断增长,而人的注意力变得短浅,正是这样短浅使得争夺注意力变得重要,对于信息机构而言,谁吸引越多的注意力,谁就越容易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更多的效益和财富.“注意力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这种经济的核心是注意力,争取注意力成为经济运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列宁极其重视图书资料的收藏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知道,列宁曾经说:“要理智地、自觉地、有效地投身于革命,就必须学习”;“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一生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用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武装自己的头脑,有效地进行斗争和科学研究活动,列宁同志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爱书如命,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书本。所以列宁同志极其重视图书资料的收藏工作。  相似文献   

16.
周涛 《出版参考》2007,(3):38-38
“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这句虽非至理也不出名的话是谁说的?  相似文献   

17.
《兰台世界》2014,(Z1):98-99
<正>信息,能源和材料是当今社会的三大支柱产业,信息正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活动成为社会的主要活动。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谁拥有信息,谁就拥有了未来。信息即是财富。随着信息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一系列新  相似文献   

18.
新疆人都熟悉沙枣树。天山南北是沙枣树的故乡。沙枣树极普通,极平常,就象空气、阳光和水,只因和你朝夕相处,耳鬓厮磨,反而熟视无睹了。假若突然有一天,失去了空气、阳光和水,你会惊呼:哎哟,生命离不开它!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哲理:平常看似习以为常,谁也没有留神它的价值,而一旦失却时,你才彻悟,原来它是那样珍贵。我就有这种感受。我的一位恩师,一位一生默默无闻的新闻工作者去世了。因为他很普通,很平常,生前谁也没歌颂、赞扬过他的价值,一旦与世长辞,我宛如从糊涂中猛醒:他是那样的可贵……  相似文献   

19.
办刊人要想着读刊人,这是办刊的重要原则。为什么要把这一条确定为重要原则呢?这是因为,没有读刊人,办刊就失去了意义。要想着读刊人,首先就要知道谁是读刊人,如果不知道谁是我们的读刊人,办刊就会迷失方向,效益(社会的、经济的)就难以保证,这样办出来的刊物,更谈不上有什么意义。高校社科学报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学术理论性期刊,高校社科学报的读刊人究竟是哪些人呢?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期刊的定位和办刊宗旨,也直接关系到办刊的效果,必须认真对待。高校社科学报一直把自己定位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报,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  相似文献   

20.
何屹 《湖北档案》2005,(1):26-27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正以超乎想象的加速度不断增长,而人的注意力变得短浅,正是这样短浅使得争夺注意力变得重要,对于信息机构而言,谁吸引越多的注意力,谁就越容易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更多的效益和财富。“注意力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这种经济的核心是注意力,争取注意力成为经济运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